"豫樟生深山":豫樟树生长在深山中,
# 豫樟:木名。
"七年而后知":七年之后才能被知晓。
"挺高二百尺":树干高耸达二百尺,
"本末皆十围":树根树梢都需十人合抱。
# 围:量词。两臂合抱的圆周长。,本末:树根和树梢。
"天子建明堂":天子建造明堂时,
# 明堂:古时帝王宣明政教的大殿。
"此材独中规":此木恰好符合规格。
# 中规:合乎规格。
"匠人执斤墨":匠人拿着斧锯墨线,
# 斤墨:斧子和墨斗,均为木匠的工具。
"采度将有期":计划采伐已有时日。
"孟冬草木枯":寒冬十月草木枯败,
#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
"烈火燎山陂":烈火焚烧整片山坡。
# 陂:山坡。
"疾风吹猛焰":狂风助长火势,
# 猛焰:烈焰。
"从根烧到枝":从树根烧到枝梢。
"养材三十年":培育三十年才成栋梁之材,
"方成栋梁姿":才刚刚长成栋梁的姿态。
"一朝为灰烬":一旦被焚烧成灰烬,
"柯叶无孑遗":枝叶荡然无存。
# 孑遗:残存,剩余。,柯叶:枝叶。
"地虽生尔材":大地虽然孕育了你的才能,
"天不与尔时":上天却不给你施展的时机。
"不如粪土英":不如粪土中的野花,
# 英:花。,粪:污秽之土。
"犹有人掇之":尚有人拾取怜惜。
# 掇:拾取。
"已矣勿重陈":罢了,不必再重复,
"重陈令人悲":重复只会令人心碎。
# 重陈:重复地述说。
"不悲焚烧苦":不悲叹烈火焚烧之苦,
"但悲采用迟":只悲哀采用你的时机太迟。
"赫赫京内史":显赫的京内史,
# 京内史:官名。为京师地方行政长官,汉武帝后改为京兆尹。,赫赫:显赫盛大的样子。
"炎炎中书郎":气势盛大的中书郎。
# 中书郎:官名。,炎炎:气势盛大的样子。
"昨传征拜日":昨日传来升迁诏令,
# 拜日:拜封之日。,征:征召。
"恩赐颇殊常":恩赐远超寻常。
# 殊常:不同寻常。
"貂冠水苍玉":貂皮冠冕配水苍玉,
# 水苍玉:玉名。唐代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苍玉。,貂冠:以貂尾为饰的官帽,为王公显官之冠。
"紫绶黄金章":紫绶金印显荣光。
# 黄金章:官员品级的标志。,紫绶:紫色丝带,用以系印。为显官所用。
"佩服身未暖":官服尚未穿暖,
"已闻窜遐荒":已听闻被贬至荒远之地。
# 遐荒:遥远荒凉的地方。
"亲戚不得别":至亲不得告别,
"吞声泣路旁":只能咽泣在路旁。
"宾客亦已散":宾客早已散尽,
"门前雀罗张":门前冷落如雀罗张网。
# 罗张:罗列。
"富贵来不久":富贵来去都不长久,
"倏如瓦沟霜":如瓦上霜,转瞬即逝。
# 瓦沟霜:犹言瓦上霜,比喻存在时间极短。
"权势去尤速":权势消散的速度,
"瞥若石火光":似燧石火光,倏忽湮灭。
# 石火光:敲击石头发出的火星比喻一闪即逝,时间短暂。
"不如守贫贱":不如安守贫贱,
"贫贱可久长":贫贱方可长久。
"传语宦游子":传话给外出的游子,
# 宦游子:外出求仕或做官的人。
"且来归故乡":不如早日归故乡。
"促织不成章":蟋蟀不能织成网,
# 章:一段音乐。,促织:蟠螂。
"提壶但闻声":提壶鸟只闻其鸣声。
# 提壶:鸟名。
"嗟哉虫与鸟":可叹虫鸟之名,
"无实有虚名":徒有虚名而无实。
"与君定交日":与你结交之日,
"久要如弟兄":誓言如兄弟般长久。
# 要:通约。
"何以示诚信":如何证明诚信,
"白水指为盟":以白水为盟立誓不渝。
"云雨一为别":如云雨般骤然离别,
# 云雨:以雨离云而落比喻分别。
"飞沉两难并":一飞一沉再难共存。
# 飞沉:指飞鸟与水中之鱼。
"君为得风鹏":你如鹏鸟乘风高飞,
# 得风鹏:乘风而上的大鹏鸟,比喻仕途通达。
"我为失水鲸":我似鲸鱼失水沉沦。
# 失水鲸:脱离大海的鲸鱼,比喻仕途困尼。
"音信日已疏":音信日渐稀少,
"恩分日已轻":恩情逐渐淡薄。
"穷通尚如此":穷困显达尚且如此,
# 穷通:指在穷尼与通达的情况下。
"何况死与生":何况生死别离。
# 死与生:指生死关头。
"乃知择交难":由此明白择友之难,
# 择交:选择朋友。
"须有知人明":须有了解人的能力。
# 明:明辩优劣的能力。,知人:了解人。
"莫将山上松":不要把山间松柏,
"结托水上萍":结交水上浮萍。
# 萍:浮萍。
"翩翩两玄鸟":两只燕子轻盈飞舞,
# 玄鸟:燕子。
"本是同巢燕":原本是同一巢中的燕子。
"分飞来几时":分开飞翔来到什么时候,
"秋夏炎凉变":秋天夏天炎热寒冷变化。
"一宿蓬荜庐":一只夜晚宿在破茅屋,
# 蓬荜庐:以蓬草为盖,以革滕为门的房屋。指贫者所居。
"一栖明光殿":一只栖息在华丽的明光殿。
# 明光殿:汉代宫殿名。此指宫殿。
"偶因衔泥处":偶然因为衔泥的地方,
"复得重相见":再次得以重见。
"彼矜杏梁贵":那个(燕子)自夸杏梁的尊贵,
# 杏梁:文杏所制的屋梁,此指华丽的屋宇。,矜:夸。
"此嗟茅栋贱":这个(燕子)叹息茅屋的卑贱。
# 茅栋:指茅草屋。
"眼看秋社至":眼睛看到秋天的社日到来,
# 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祭土神之日,称秋社日。
"两处俱难恋":两个地方都难以留恋。
"所托各暂时":所寄托的各自是暂时,
"胡为相叹羡":为什么互相叹息羡慕。
"婆娑园中树":园中树木枝叶婆娑摇曳,
# 婆娑:枝叶纷披的样子。
"根株大合围":树根和树干粗壮得两人合抱。
# 合围:两臂合抱的圆周长。
"蠢尔树间虫":园中那些愚蠢的小虫啊,
"形质一何微":身形和体质是多么的微小。
# 一何:多么。,形质:形体。
"孰谓虫之微":谁说虫子渺小到可以忽视,
# 之:一作至。
"虫蠹已无期":它们蛀蚀树木永不停息。
# 已无期:没有停止的时候。
"孰谓树之大":谁说大树粗壮到永不衰败,
# 之:一作至。
"花叶有衰时":花叶终有凋零枯萎的时候。
"花衰夏未实":花朵在夏季未结果实就凋谢,
# 未实:没有结果实。
"叶病秋先萎":叶子在秋天来临前就已枯萎。
# 萎:枯萎。
"树心半为土":树心已被蛀空大半,
"观者安得知":旁人又怎能察觉端倪。
"借问虫何在":若问蛀虫藏身何处,
"在身不在枝":它们不在枝干,而在树心之中。
"借问虫何食":若问蛀虫以何为食,
"食心不食皮":它们啃食树心而非树皮。
"岂无啄木鸟":难道没有啄木鸟来除虫,
"觜长将何为":它们长着长嘴又有什么用。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其一以豫樟树自喻,前半写其生长深山、终成栋梁的过程,“七年而后知”“本末皆十围”突出其成长不易与材质优良;后半笔锋突转,写其未及采伐便遭山火焚尽,“从根烧到枝”“柯叶无孑遗”极言悲剧之彻底。末句“不悲焚烧苦,但悲采用迟”点明主旨,以树木喻人才,痛惜有才者因未被及时任用而埋没,比直接写焚烧之痛更添深沉悲慨。其二通过“赫赫”与“窜遐荒”、“貂冠紫绶”与“门前雀罗”的强烈对比,刻画官员骤贵骤贬的命运。“恩赐殊常”到“吞声泣路旁”的转折,揭露富贵如“瓦沟霜”“石火光”般短暂易逝;末句“不如守贫贱”直抒胸臆,劝诫宦游者回归本真,暗含对官场无常的无奈与对平凡生活的珍视。其三以“促织不成章”“提壶但闻声”起兴,讽刺虫鸟徒有虚名,引出对友情的反思。“白水为盟”的纯粹与“飞沉两难”的现实形成对照,“君为鹏”“我为鲸”的比喻凸显境遇差异;尾句“莫结水上萍”以萍草漂泊无根为喻,警示交友需“知人明”,莫将真心错付无根基之人,情感真挚而警策。其四借“同巢燕”分飞的不同境遇展开,“蓬筚庐”与“明光殿”的对比、“杏梁贵”与“茅栋贱”的互叹,消解了世俗对富贵的盲目推崇;“秋社至,两处难恋”的收束,点破无论高低皆为“暂时”的本质,“胡为相叹羡”以反问收束,传递出对人生际遇的超然与通透。其五以“园中树”与“树间虫”为喻,前半写树之高大与虫之微小,后半笔锋陡转,写虫蠹不止、树渐衰亡。“花衰夏未实”“叶病秋先萎”暗指隐患潜伏,“虫在身不在枝”“食心不食皮”揭示问题核心;末句“岂无啄木鸟”的反问,以鸟无能为力作结,隐喻内部隐患难以靠外力解决,警示世人需警惕自身弱点,构思巧妙而意味深长。
上一篇:唐·刘禹锡《伤桃源薛道士》
下一篇:唐·司空图《九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