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欲暮":春天即将结束,
"满地落花红带雨":满地都是飘落的花朵,那红色的花瓣上还带着雨水。
# 红带雨:落花夹杂着雨点。
"惆怅玉笼鹦鹉":关在精美玉笼中的鹦鹉心中感伤、愁闷,
# 鹦鹉:供玩赏的鸟,羽毛美丽,有白、赤、黄、绿等色,舌肉质而柔软,气管部有特别构造,故能模仿人说话。古诗文中,多出现此鸟名。
"单栖无伴侣":独自栖息,没有同伴。
# 单栖:独处。
"南望去程何许":向南遥望,前行的路途有多远?
# 何许:何处。李白《杨叛儿》诗:“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问花花不语":向落花询问归期,花却沉默不语。
"早晚得同归去":何时才能一同归去,
# 早晚:何时,哪一天。令狐楚《远别离》诗:“春来消息断,早晚是归时?”《花间集》中用“早晚”一词共三处,均为“何时”之意。如温庭筠《女冠子》“早晚乘鸾去”,顾敻《虞美人》“早晚别三清”及此处。
"恨无双翠羽":遗憾自己没有一双像鸟儿一样的翠绿翅膀。
# 双翠羽:双翅。又解:翠羽指“青鸟”,《艺文类聚》卷九十一引《汉武故事》曰:“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二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兹后,诗文中常以“青鸟”来作为传信之鸟。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描绘春暮时节满地落红的衰败景象,营造迟暮凄凉的氛围,表达了思妇怨怅交织、痴情盼归的复杂心情,借暮春残景与孤独物象,写出了思妇在独宿中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与内心的孤寂哀怨。
2.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以“春欲暮”明确交代时节,暮春将尽,奠定了全词伤感的基调。“满地落花红带雨”则以具体景物强化暮春氛围:凋零的花瓣铺满地面,带着雨珠更显凄艳,既写尽暮春的衰败之景,又暗合女主人公内心的“迟暮之感”,春光将逝如同青春易老,落花带雨恰似她暗自垂泪,景与情自然交融,不着痕迹。紧接着“惆怅玉笼鹦鹉,单栖无伴侣”,“惆怅”二字直抒胸臆,将女主人公的情绪推向深处。她凝视着玉笼中的鹦鹉,见其“单栖无伴侣”,既是对鹦鹉孤苦处境的同情,更是借鹦鹉自怜,鹦鹉被囚于笼,如同自己被囿于孤寂生活;鹦鹉无伴,亦如自己与丈夫分离、形单影只。这句以物喻人,将女主人公的孤苦生活曲折道来,含蓄而深切。下片转入对远行丈夫的思念,“南望去程何许?问花花不语”是思念中的痴语。女主人公向南遥望,却不知丈夫的行程有多远,这份迷茫与牵挂无处安放,竟对着花儿发问,“去程何许?”然而“花不语”,花儿无法回应她的疑问,这份“无理”的举动恰恰藏着最深的“有情”:她将无处倾诉的思念寄托于无知的花儿,愈是问而不得,愈显思念之迫切与内心之孤寂。结尾“早晚得同归去,恨无双翠羽”,则将思念化为具体的期盼与遗憾。“早晚得同归去”是她对未来的想象:不知何时才能与丈夫一同归家?这份期盼贴合人情,充满了对团圆的真挚渴望。而“恨无双翠羽”则是这份渴望中的失落,她恨自己没有一双翠鸟的翅膀,不能立刻飞到丈夫身边,与他一同归去。一个“恨”字,将思念中的焦急、无奈与深情全盘托出,情痴情真,感人至深。
上一篇:唐·武则天《曳鼎歌》
下一篇:唐·李世民《赋得临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