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ǐng

朝代:唐作者:武则天浏览量:1
nóng
shǒu
chū
xuān
hào
yīng
táng
zhǒng
tāng
chéng
shí
tiān
xià
guāng
zhái
hǎi
nèi
yōng
shàng
xuán
jiàng
jiàn
fāng
jiàn
lóng

译文

伏羲和神农氏首先出现,开启了人类文明,轩辕黄帝和昊天上帝顺应天命而兴起。唐尧、虞舜相继传承帝位,商汤和大禹又乘着时势崛起。天下因此变得光明安稳,四海之内和谐繁荣。上天降下明察与庇佑,于是奠定了李家王朝的隆盛基业。

逐句剖析

"羲农首出":伏羲和神农氏首先出现,开启了人类文明,

# 羲农:伏羲氏和神农氏的并称。

"轩昊膺期":轩辕黄帝和昊天上帝顺应天命而兴起。

# 轩昊:轩辕、少昊的并称。

"唐虞继踵":唐尧、虞舜相继传承帝位,

"汤禹乘时":商汤和大禹又乘着时势崛起。

# 乘时:乘机,趁势。

"天下光宅":天下因此变得光明安稳,

"海内雍熙":四海之内和谐繁荣。

# 雍熙:和乐昇平。,海:一作域。

"上玄降鉴":上天降下明察与庇佑,

# 鉴:一作祉。,上玄:上天。

"方建隆基":于是奠定了李家王朝的隆盛基业。

# 方建隆基:旧注:中有隆基字。开元中,姚崇等以启运休兆,请宣付史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曳鼎歌》是唐代武则天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此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赞颂了古代帝王的功绩和上天的祥瑞,表达了自己建立昌盛基业的理想。一二句列举了古代的圣明君主伏羲、神农、黄帝、少昊等,强调他们的开创之功和对时代的顺应。三四句进一步叙述唐尧、虞舜的相继传承以及商汤、大禹把握时机治理天下。五六句描绘出在贤明君主治理下天下光明、国内和乐的景象。最后两句则表明上天降下祥瑞监督,从而建立昌盛的基业,体现了武则天对自己统治合法性和昌盛未来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

武则天(624~705),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武士彟之女。十四岁时,被太宗选为才人,太宗死后入寺为尼。高宗时,复召入宫,初封昭仪,后为皇后,渐参与朝政,加号“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高宗死后,临朝称制,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在位期间,她开创殿试、自荐制度,识拔人才,劝农桑,薄赋敛。但后期豪奢专断,重用酷吏,颇多弊政。神龙元年,因张柬之等政变被迫退位。唐中宗复辟,尊其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她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对盛唐文学繁荣有影响。著有《垂拱集》《金轮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一首四言铭文。铭文,作为镌刻或铸造于器物、碑碣之上的文字,承载着特定的意义与价值。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四月,象征着权力与繁荣的九鼎铸造完成,随后被安置于通天宫中。其中豫州鼎最为高大,高达一丈八尺,容积达一千八百石;其余八鼎高度为一丈四尺,容积一千二百石,铸造共用铜料多达五十六万余斤。鼎身分别描绘各州山川风貌与物产图景,由著作郎贾膺福、殿中丞薛昌容等文人题字,左尚令曹元廨负责绘图。搬运时,十万余南北卫士协同宫内大牛、白象,自紫微城玄武门将九鼎缓缓拖入。这批象征国运的重器落成之际,武则天亲自撰写了这首彰显豫州鼎威严的歌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四言铭文。通过列举古代贤君的功绩,营造出历史传承的宏大感,进而表达对当下王朝天下繁荣、海内雍熙局面的赞美,以及对上天眷顾建立隆盛基业的感恩,展现出对国家兴盛的自豪之情。

2. 分段赏析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作者以雄浑笔触开篇,从河图落笔,连续四句追述三皇五帝事迹。如此起笔,气势磅礴,令人即刻联想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古老训诫,寓意深远。“天下光宅,海内雍熙”,赞颂武周王朝是一派光明祥和的盛世景象。自公元684年改元“光宅”,历经十二载苦心经营,她认为已实现光照天下的宏伟目标。“上玄降鉴,方建隆基”,收束全篇,将功绩归于上天,强调君权神授,表明这是上天降下祥瑞,授意她开创繁荣昌盛的大周基业。

3. 作品点评

文品彰显人品,由政治家武则天所作的鼎文,俨然成为一篇极具分量的政治宣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胜利者的豪迈气概与自信姿态。诗中,武则天将自己与三皇五帝等上古圣君相提并论,这般自比背后蕴含的深意,值得细细品味。整诗气势恢宏磅礴,韵律铿锵有力,结构精妙严谨,是一篇非常成功的杰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益《上洛桥》

下一篇:唐·韦庄《归国遥·春欲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