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wàn
fēng
zhōu
guī
chū
gèng
yóu
jiāng
méi
yuán
xiāng
yǐn
huáng
shā
biān
shǎo
liú
yuān
hún
zhōng
bào
zhǔ
ā
tóng
gāo
zhèn
héng
qiū
rén
shēng
cháng
wèi
huái
怀
xiāng
gòng
bái
tóu

译文

我就像万里风波中的一叶小舟,离开幕府后不禁燃起思乡之情,内心却犹豫不绝。长江牵引我的归心随它东去,经过黄鹤矶时也可以稍作停留。张飞的冤魂最终报答了先主,王濬高尚的品德长久地留在天地之间。人生一世怎能碌碌无为,在怀思古人和思乡的情绪中终老此生?

逐句剖析

"万里风波一叶舟":我就像万里风波中的一叶小舟,

"忆归初罢更夷犹":离开幕府后不禁燃起思乡之情,内心却犹豫不绝。

# 夷犹:犹豫,徘徊。战国屈原《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初罢:才罢,刚刚撤开。,忆归:思归,思乡。

"碧江地没元相引":长江牵引我的归心随它东去,

# 元:同“原”,本来。,地没:地之尽处,指远处水波相接、烟涛微茫之处。《说文段注》:“没者,全入于水,故引申之义训‘尽’。”元相引:原牵引我的归心。,碧江:长江。

"黄鹤沙边亦少留":经过黄鹤矶时也可以稍作停留。

# 黄鹤:黄鹤矶,一名黄鹄矶,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临江处。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

"益德冤魂终报主":张飞的冤魂最终报答了先主,

# 益德冤魂终报主:意谓张飞的冤魂终于还是报答了刘备的知遇之恩。《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冤魂报主,当有出处,但无从稽考。益德:即张飞。

"阿童高义镇横秋":王濬高尚的品德长久地留在天地之间。

# 横秋:横贯于秋气之中,犹言充塞天地之间。,镇:经常,总是。,高义:行为高尚合乎仁义。,阿童:西晋大将王濬小字阿童,曾下益州灭吴。《晋书·五行志》:“孙皓天纪中,童谣曰:‘阿童复阿童,衔刀游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武帝闻之,加王濬龙骧将军。及征吴,江西众军无过者,而王濬先定秣陵。”又,《晋书·王濬传》:“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及后伐吴)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军,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阿童:西晋的王濬。

"人生岂得长无谓":人生一世怎能碌碌无为,

# 无谓:本指无意义,失于事宜,此言无所作为。,岂得:岂能。

"怀古思乡共白头":在怀思古人和思乡的情绪中终老此生?

# 共:指怀古、思乡而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虽然名为“无题”,但与其它无题诗风格迥异。虽无名却独特。首联绘远行艰险,仕途不定,归乡之念转瞬即逝于现实犹豫中。颔联转至巴蜀碧水、黄鹤矶头,寓含诗人归宿之思。颈联怀古,追忆张飞、王濬英雄事迹,隐含个人价值反思。尾联感慨人生应有所为,勿让生命苍白。全诗融思乡于怀古,置怀古于江山大背景,深刻诠释“怀古思乡”。语言质朴,意蕴深远,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气韵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遭贬谪,李商隐也随之结束了他在桂管(今广西桂林)的幕府任职生涯。同年三月,李商隐沿着湘江一路北上,历经两个月行程,于五月抵达潭州(今湖南长沙)。在那里,他在湖南观察使李回的幕府中短暂停留了一段时间。之后,李商隐选择水路前行,穿过洞庭湖,抵达武昌(今湖北武汉),并在此稍作休憩。然而,他并未久留,随即沿江而上,途经荆南(今湖北荆州)。原本,李商隐打算直接返回家乡,但鉴于自己仕途坎坷,一无所成,心中实有不甘,经过一番犹豫,他决定继续西行,前往夔峡(今属重庆)、巴阆(今四川阆中)一带。此诗便是他在荆巴之地滞留期间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是一首写思乡的七言律诗。首联写诗人宦海浮沉、归途难觅的矛盾心境;颔联抒游子眺远思归之情;颈联用典故颂扬忠诚义气,表达敬仰;尾联总结全诗,发出深沉感慨。此诗寄意深远,情感曲折动人。这首诗寄慨遥深,意兴幽微,将诗人矛盾的心境抒写得曲折动人。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引入了历史典故,“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通过这些典故,借古喻今,来传达诗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倾向。借景抒情:“万里风波一叶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描绘了游子眺望远方的景象,以此表达思归之情。象征:首联中的“万里风波一叶舟”象征着诗人在宦海中的孤独与漂泊,以及归途的艰难。

3. 分段赏析

首句赋而兼比。既实写了自巴蜀乘舟东下的情景,又以此比喻宦途的险恶,将自己比作一叶在风波中颠簸无靠的扁舟。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封建知识分子,心态上总是达则兼济天下,意气风发,很少挂念家室;而一旦在外困顿失意,走投无路时,对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又倍感珍贵。“万里风波一叶舟”正是这种宦海苍茫、归途难觅心境下的象征,感慨深沉,语言自然浑成。二句写出了“忆归之心,愈欲撇开,愈加萦系”(姚培谦笺)的矛盾心理。“初罢 ”,刚刚罢休、丢开。“夷犹”即“犹豫”。全句说才把忆归的心事丢开,决定在武昌稍事停留,一下子又犹豫起来,恨不得插翅飞回家中。诗人对妻子一往情深,诗集中不少寄妻赠内诗流露出为仕为家不能两顾的矛盾和痛苦。稍后所作《荆门西下》云“人生岂得轻离别”、“蕙兰蹊径失佳期”,即同一意绪。三、四句承接“忆归”,进一步阐述“夷犹”(犹豫)的原因,并为末句的“思乡”埋下伏笔。长江碧波荡漾,“碧江”既为江水增色,又与下文的“黄鹤”相呼应。“地没”一词,解释为“地尽”,指远处水天相接、烟波微茫之处,极尽游子眺远思归之情。“元”通“原”,这一联表达了江水本一直牵引着归心,无奈宦海浮沉,只能在黄鹤矶边暂停,矛盾的心境曲折动人。五、六承二句“罢”,申足所以暂时“罢归”之意,并逗下“怀古”。诗人滞留荆巴,一事无成,而怀念起在荆巴有所成就的古人,也想振作起来,不愧对古人。这正是诗人思乡之情如此深切却中途停留的深层原因。埋葬在阆中的张飞,当年在长坂坡“据水断后,瞋目横矛”,何等英勇,虽然最终被部将所杀,但总算是“冤魂报主”。西晋的王浚小名阿童,曾在荆门对面的西塞山燃炬烧断孙吴的千寻铁锁,立下不朽功勋,其行义之高尚如霜气横贯秋空。《唐音癸签》卷二十四:“六朝人诗用‘镇’字,唐诗尤多……盖有‘常’之义。约略用之代‘常’字,令声俊耳。”故“镇横秋”即“常横秋”之意。七、八句是自我警策:人生不能长此碌碌无为。一会儿“思乡”,一会儿“怀古”,这不是让自己白头速老吗?七句用“岂得”反躬自问,末句进一步阐述前意,说明“无谓”的具体含义在于“思乡”和“怀古”。长期被这种感情所困扰,又怎么能振作精神去干一番事业呢?由于七、八句诗意的转折,所以感慨的最大张力在七句,而八句则显得沉著深厚。

4. 作品点评

全诗展现的空间广阔无垠,时间跨越悠久长远。诗人巧妙地将思乡之情融入怀古的深远画卷之中,同时又将怀古之思拉伸至万里江山的宏阔背景之下,使得“怀古思乡”的主题意蕴更加深厚广阔。诗句语言平实淡雅,却意蕴深远,结构严谨完整,情感凄婉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以忠君者不见亲,而托意于宫女之词也。首言人间万事,皆若风波中一叶舟耳。盖舟浮泛不定,人生亦聚散无常。是以意欲归去而不忍离乎君,故心初罢而更夷犹不决,何也?盖引去之事,必至事势不容而后为之。如至于“碧江地没”,已不能行,始可引去。若尚可留,犹当留之。如游于“黄鹤沙边”,未涉于水,亦当少留。且我心能如张飞杀身以报主,王濬尽力以忠君,但徒抱是心,不近君侧。噫!人生孰无一事扰于心哉?怀张、王之尽忠,动乡土之归思,二者交战于中,皆能令人白头,安得而不易老耶?

明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

# 此诗不甚可解。细玩之,前四句是思乡,五、六句乃怀古也。首言万事如风波中之一叶,思归未得,则犹如一叶之飘泊无依耳。“碧江”句未详。“亦少留”者,或即其所谓“夷犹”也。益德、阿童,一成一败,总属风波,此亦万事中之一二事,而我为留滞所触,怀此二人,所以并思乡而鬓白如丝耳。

清王清臣、陆贻典《唐诗鼓吹笺注》

# 似因破帆荆江,惊魂方定,故曰“万里风波”也。不得已而又就扁舟,故曰“忆归初罢更夷犹”也。三句谓沿江之境相连。四句谓小驻桡于武昌也。曰“亦少留”者,似追忆会昌鄂岳之役,今又少留于此地。一结极凄惋,惜五、六无可晓耳。

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

# 此言思归不得之恨也,必在东川幕中作。“万里风波”,岂能傅翼飞去;忆归之心,愈欲撇开,愈加萦系。观碧江之东下,既若有相引之情;羡黄鹤之自由,亦若有留待之意,所谓“夷犹”也。因思丈夫在世,亦贵自行其志耳。益德、阿童,皆巴、阆中事。冤魂报主,至死不回也;高义横秋,一往莫御也。今我于思乡之际,发此怀古之情,似属无谓,不知人生驹隙,白首如期,岂能长在世间,而乃受人牵制如此耶?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起句言万里之遥,风波之险,去来漂泊之情况,惟有舟而已。次句言忆归固客子之心,初罢亦无聊之至,夷犹中路,未免去住两难。三、四承上“夷犹”,言江流既牵引其归心,沙畔复逗留其离绪。五、六逗下“怀古”,从今日过客之无成,思往昔蜀中之豪杰。七、八则总括通首而畅明其作诗之怀抱也。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益德、阿童,皆巴、阆事,恐在东川时作。此诗在外集,长孺说,信也。或义山别有闷事,亦名为《无题》耶?而《无题》之非艳诗,即此阿童、益德可据。冤魂报主,唐时稗史,必有其说,故尔用之。张、王皆是东川事,故曰“怀古”,而“岂得长无谓”,思有所建立也。

清吴乔《西昆发微》

# 陆鸣皋曰:此在蜀之诗,前半思归而忆其道路。五、六句即引蜀事,言人死生俱当有所作为,故第七句紧接,而末句总结全文。沉郁之思,直逼老杜。

清徐德泓、陆鸣皋《李义山诗疏》

# 起二句,即老杜“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之意。三、四承上“风波”说来,言万里征途,既归未能,留亦不可,此我之所以犹豫其间也。下以巴、阆之事言之,言人生虽取舍万殊,要须归于有谓,如益德之率兵而死非命,阿童之先众而定秣陵,其人自足千古。而我碌碌依人,进退维谷,怀古思乡之下,焉得不速老乎?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

# 首句“万里风波一叶舟”,喻一身飘泊似叶,而不能胜众口之喧呶也。“忆归初罢”,言方欲归去,而又“夷犹”不决,一似碧江之相引、沙边之少留者。何也?盖以益德之魂,终能报主,阿童之义,定可横秋,或当时用我,得有以建白也。“地没”,谓地尽也;“镇”,定也。《蜀志》未尝言飞冤魂报主,义山必有所据,盖见于他书耳。“无谓”,犹言没世无称也。末二句言人生世上,当名标竹帛,岂得长无称谓,使我怀古之心与思乡之意两相纠缠,而不觉头之尽白也!言“冤魂”,言“高义”,是被“诡薄无行”之诬,深自表白意。曰“报主”,曰“横秋”,是自信有为,值边隅多事,可以建白意。“怀古”者,怀古人而欲与争烈也。须发苍然,进取无路,一身飘零,草木同腐,此义山所以抱恨于“交亲得路昧平生”者也。

清姜炳璋《选玉谿生诗补说》

# 前四句低徊徐引,五、六斗然振起,七、八以曼声作结,绝好笔意。全篇以“更夷犹”三字生出。“怀古”“思乡”,收缴第二句,完密。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

# 首二句言桂州府罢,更有所图。“碧江”句我之赴蜀,原望李回援引。回为府主,并非冒昧。“黄鹤”句言无如其畏谗疏我,致使小滞于荆门。“益德”二句则言古人受恩图报者甚多,如益德之冤魂,犹思“报主”;阿童之高义,尚且“横秋”。我非不欲尽忠于故主,而朝局反复,李党叠败,并一穷交而不能庇护。人生如此无谓,安能常此终古乎?此所谓“怀古思乡共白头”也。“怀古”即指益德二事。义山初心依恃赞皇,于此可见。其后向令狐屡启陈情,皆其不得已之苦心也。此篇为玉谿一生出处关键,晦其旨,故以《无题》命篇。又:益德、阿童皆用巴、阆故事,此二句亦兼阆中遇合无成而言。诗具两意:一则慨己之不能始终报恩故主;一则假古人之高义,哀怜旧交,以见今人不然也。

近代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 起曰“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言桂州府罢,尚有所待也。曰“碧江地没元相引”,言李回本同党,虽由西川左迁,未尝不可援引也。曰“黄鹤沙边亦少留”,言己与李回相遇荆州,为之少留也。中联引益德、阿童二典,虽无可征实,然以益德报主,比卫公之乃心武宗。以王濬受厄王浑,功高得谤,比李回因党祸而贬官,不负卫公之知,词意均极明显(诗中数典,皆用蜀故,以李回自西川左迁也。此以见义山隶事之精)。结则言李回既不能携赴湖南,进既不可,归又不能。人生如此,徒使我怀古思乡,安能忍而与之终古乎?又:义山后此转向牛党,屡启陈情,皆以此篇为转关。此实《集》中一字一泪之篇矣,读者不可忽视也。

近代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贾岛《竹》

下一篇:唐·卢照邻《咏史四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