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胭脂一抹腮":上天赐给她一抹胭脂红的脸颊,
# 腮:腮红。
"盘中磊落笛中哀":她表现得落落大方,但在笛声中却流露出哀伤。
# 磊落:明亮貌;错落分明貌。
"虽然未得和羹便":虽然她没有能够做成美味的羹汤,
# 和羹: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
"曾与将军止渴来":但她也曾像给将军解渴的梅子一样,给人们带来过一丝慰藉或帮助。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分段赏析
“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哀”以视觉与听觉交织切入。“胭脂”借梅子成熟时的红润色泽,暗喻其天然之美,如美人面颊般鲜活可人;“盘中磊落”直写梅子圆润错落之态,既呼应宴席待客的实用价值,又隐含诗人对磊落品格的自我期许。而“笛中哀”巧妙化用《梅花落》古曲的悲凉意境,将梅子与梅花意象勾连,形成物象的双重意蕴——既赞梅果之质实,又叹落梅之飘零。“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借典明志,虚实相生。“和羹”典出《尚书》,本指调和羹汤的盐梅,喻治国之才,此处自嘲未得朝廷重用,暗含怀才不遇的酸涩;而“止渴”援引曹操“望梅止渴”典故,以梅子解渴的实际功用,反证自身虽未居庙堂却仍有济世之能,在自谦中透出不甘沉沦的倔强。两典对举,既形成“未得高位”与“仍有微用”的张力,又暗含对功名虚妄的冷眼。
上一篇:唐·孟郊《秋怀十五首》
下一篇:唐·韩愈《送区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