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n
yuán
shí
nián
hàn
shèn
jiàn
quán
mén
sháo
yào
huā

朝代:唐作者:吕温浏览量:3
绿
yuán
qīng
lǒng
jiàn
chéng
chén
jǐng
kāi
yuán
xīn
yuè
dài
huā
sháo
yào
zhī
yōu
guó
shì
rén

译文

久旱无雨,绿色的原野和青色的田垅渐渐干成了尘土,而豪门之家的花园因有井水浇灌,还在一天天扩大,景色一天天变新。时值四月,许多达官显要把从外面买来正在开花的芍药花移植到新扩充的花园中,真不知道他们之中还有谁以国计民生为念。

逐句剖析

"绿原青垄渐成尘":久旱无雨,绿色的原野和青色的田垅渐渐干成了尘土,

# 成尘:田野严重干旱,土干尘起。,垄:亦作“垄”,田埂。

"汲井开园日日新":而豪门之家的花园因有井水浇灌,还在一天天扩大,景色一天天变新。

# 汲井:一作“汲水”。

"四月带花移芍药":时值四月,许多达官显要把从外面买来正在开花的芍药花移植到新扩充的花园中,

# 移:移植。

"不知忧国是何人":真不知道他们之中还有谁以国计民生为念。

# 忧: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是唐代官员吕温早期任职期间创作的讽喻诗。该作品聚焦于权贵阶层在旱灾之年移植芍药以供玩赏的社会现象,揭示统治者沉迷享乐而漠视民生疾苦的现实问题。诗人借物抒怀,既感叹朝中缺乏体恤民瘼的贤臣,又暗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展现了士大夫阶层的家国情怀。作品通过具体意象传达政治理念,运用白描手法形成强烈反差,语言简练而意境深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文学家

吕温(772~811),唐代文学家。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人。贞元进士,又中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累官至刑部郎中。后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被贬道州、衡州刺史,世称吕衡州。其善诗文,文体赡逸,多言当世之务。擅长铭赞,又善政论。亦能诗,间有反映现实、关心民生之作。代表作品有《成皋铭》《三受降城碑铭》《凌烟阁勋臣颂》《张荆州画赞》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诗人进士及第之际,恰逢京师遭遇严重旱灾,而权贵阶层仍移植芍药观赏,遂感怀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讽喻诗,该诗揭露了统治阶层耽于享乐、漠视民众疾苦、无视国家命运的行径,体现了作者对社稷安危与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对比:“渐成尘”(农民抗旱)与“日日新”(权门享乐)形成强烈对比,揭露社会阶层灾情应对的巨大反差。“汲井开园”的权门活动与“渐成尘”的民间疾苦构成双重叙事,强化阶级对立。“带花移芍药”的奢侈行为与农民”抗旱保苗“的艰辛形成行为对比。​​细节描写:“汲井”动作特写:通过抗旱取水的具体劳动场景,暗示权门资源垄断(独占井水灌溉花园)。“带花移芍药”的反常细节,揭示权门为保持观赏价值不惜破坏植物生长规律,暗讽其本末倒置的享乐逻辑。直抒胸臆:“不知忧国是何人”以反问句式直接批判,突破传统讽喻诗的含蓄传统,形成政治宣言式的表达。用典:“永贞革新”背景暗示,将诗中特权阶级与唐代宦官专权集团建立互文,使现实批判获得历史纵深感。“权门”符号化,作为世族门阀的政治隐喻,延续杜甫"朱门酒肉臭"的批判传统。

3. 分段赏析

首句:“绿原青垅渐成尘”以具象化手法呈现旱灾实况,通过土地龟裂、植物枯萎、尘土飞扬的场景描写,将题目“旱甚”转化为视觉化表达。其中“渐”字既暗示灾情持续发展的时间累积性,也折射出当局应对措施滞后,未能及时有效遏制灾情蔓延。第二句:“汲井开园日日新”构成强烈对比,当农田因缺水而衰败时,权贵府邸却忙着开凿水井、扩建园林。日日更新的花卉景观与农田的日渐荒芜形成反差,揭示特权阶层在公共危机中仍专注于营造私人享乐空间。此处“汲井”行为具有双重象征,既表明抗旱本属可行之策,又暗指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第三句:“四月带花移芍药”聚焦权贵阶层的非常规举措。在持续旱灾中移植已开花的芍药,既违反植物生长规律,又暴露其追求表面繁荣的虚荣心态。相较于农民竭力维持农作物存活,权贵群体更在意园林景观的即时效果,这种行为差异凸显社会资源使用的严重错位。结句:“不知忧国是何人”以反诘收束全诗,对权贵阶层进行尖锐批判。在民生遭受重创的危急时刻,掌握权力的统治者不仅未展现济世情怀,反而沉溺于物质享受。诗人通过这声质问,既揭露特权阶级的国家责任缺失,也暗含对执政集团道德沦丧的谴责,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意识。

4. 作品点评

该诗的艺术特质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通过意象构建政治隐喻,将深刻的社会批判融入具体物象,形成含蓄的表达张力。诗题“移芍药”的精准定位,使“汲井开园”的行为主体获得制度性指向,这种叙事策略强化了诗歌的批判力度。其二,语言系统呈现双重特征:表层采用平实质朴的叙述语体,深层则构建了“权门奢靡”与“黔首疾苦”的二元对立结构,通过井水浇灌牡丹的非常态场景,形成视觉反差与伦理悖论。其三,创作范式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学史意义,诗中“权门-花木“的意象组合与叙事逻辑,既延续了杜甫”朱门酒肉“的批判传统,又为元白新乐府的”即事名篇“提供了创作范式,在题材选择与价值取向上与《秦中吟》系列存在精神同构,共同构建了中唐社会批判诗歌的完整谱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权门必相府也。何以知之?曰芍药为花相,故相君以同类而亟亟移之。然花相以花为身,权相当以花为面矣。

清黄周星《唐诗快》

# 此诗亦写农民与权贵遇旱之心情不同,末句直是谴责之词。按唐制每年二月一日,以农务方兴,令百寮具则天大圣皇后所删定《兆人本业记》进呈。吕温有《代文武百寮进农书表》,有曰:“经始岁功,导扬生德。征有司之旧典,奉先后之遗文。深居穆清,亲览奥妙。匪崇朝而尽更田亩,不出户而遍洽人情。见捽草杯土之艰,知寒耕热耘之苦。宸心感念,宸亩昭苏。一叹而时雨先飞,三复而春雷自起。”观此文知古之贤者无不重视农民之辛勤,所以告戒深宫之帝王,当知稼穑之艰难,因此事乃国政之本也。今天下大旱,绿原青陇皆将成焦土,农民之忧勤可知,而权门则日日汲水开园,移种芍药,以为娱赏之用,宜诗人严谴之也。

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吴融《登鹳雀楼》

下一篇:唐·陈季《湘灵鼓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