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如微霰下前池":秋露像细微的雪粒洒下前池,
# 微霰:微细的雪粒。
"月过回塘万竹悲":阵阵西风吹过回塘,万竹萧飒生悲。
# 回塘:回曲的水池。,月:一作“风”。
"浮世本来多聚散":瓢忽无定的人生啊,本来就多悲欢聚散,
# 浮世:即浮生,指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
"红蕖何事亦离披":但那池上的红荷花,为什么也零落纷披。
# 离披:零落分散的样子。,红蕖:红荷花。蕖,芙蕖。唐李白《越中秋怀》诗:“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蕖秋。”
"悠扬归梦惟灯见":我杳远难凭的归梦,只有孤灯才能见证,
# 归梦:归乡之梦。,悠扬:起伏不定;飘忽。
"濩落生涯独酒知":我空虚落寞的生涯,唯有清酒方可得知。
# 濩落:原谓廓落。引申谓沦落失意。
"岂到白头长只尔":难道到了白头之年还是如此,
# 只尔:只是这样。,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
"嵩阳松雪有心期":我早与嵩山南面的松雪两心相期。
# 心期:心神交往,两相期许。,松雪:象征隐士的气节和品格。,嵩阳:嵩山之南。嵩山在河南登封,距离洛阳才百里。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借崇让宅宴会这一场景,抒发诗人李商隐仕途受挫的失意、与妻子分离的愁苦,以及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无奈感慨。通过描绘宅中凄清之景与自身心境的交融,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幽恨与孤独,表达了他在困境中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以及不甘于现实潦倒的抗争情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描绘露如微霰、风过万竹的景象,渲染出清冷、悲伤氛围,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托物寓意:颔联“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以红蕖(荷花)的离披,象征人世的聚散无常,借物抒发对人生聚散的感慨。虚实结合:颈联实写眼前的漂泊生涯,“悠扬归梦惟灯见”虚写归梦,虚实相生,展现出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直抒胸臆:尾联“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直接表达不甘现状,渴望归隐嵩阳的心愿。
3. 分段赏析
首联:“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开篇便描绘出一幅初秋崇让宅的清冷画面,风露弥漫,让池馆笼罩在一片寒凉之中。这里的“风”与“露”,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写实,更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风的呼啸、露的寒凉,如同诗人内心深处的幽恨,挥之不去。诗人巧妙地将环境的凄清与自身心境的凄楚相融合,以景衬情,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压抑与内心的沉痛。颔联:“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前半句从宏观角度对人生发出感慨,世间万事本就充满聚散无常,这是诗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经历的深刻体悟,饱含无奈。而后半句笔锋一转,看向池中的红荷,红荷在风中纷纷凋零,诗人由红荷的离披之态,联想到人生的离散,以自然之景映照人世沧桑。此联采用反问手法,强化了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之情。在对仗上,“浮世”对“红蕖”,“本来”对“何事”,灵活多变,展现出李商隐对律诗创作的创新。颈联:“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悠扬归梦惟灯见”一句,虚写诗人在孤灯相伴下,进入悠长的归梦,梦中或许与亲人相聚,或许回到了曾经的美好时光,而这一切只有眼前的孤灯知晓,营造出一种幽微、孤寂的氛围。“濩落生涯独酒知”则实写诗人现实中失意潦倒的生活,唯有酒相伴,酒仿佛成为了他倾诉的对象,懂得他人生的坎坷与无奈。“惟”与“独”两个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冷落与孤寂,将他内心的孤独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尾联:“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诗人心中的失意与幽恨在此处喷薄而出,发出“难道直到白头都要如此潦倒下去”的质问,表达出对现状的不甘。而后“嵩阳松雪有心期”,中岳嵩山自古是学道隐居之地,“松雪”象征着高洁的品性与节操,诗人渴望归隐嵩山,在松雪之中寻得内心的宁静,这是他在仕途不顺、壮志难酬之下,无奈却又坚定的幽愤之语,展现出他对现实的反抗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情深”,正如钱良择所评,此乃李商隐《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一诗最为显著的特色。诗中,诗人巧妙地将“比”与“兴”两种艺术手法相互交融,借环境景物的细致描绘,有力地烘托渲染出自身深沉复杂的思想情感。诗里,风露洒落前池,月过曲折回塘,万竹仿佛也在悲戚,这般凄清之景,深深触动并加剧了诗人内心的悲切。那池中红荷的凋零离披,恰似人生的离散,象征着与亲友的分别之苦。客居他乡,独酌苦酒,每一口都似在喟叹命运的无奈。寒夜之中,一盏孤灯相伴,灯光摇曳,仿佛也在幽思中饱含凄惋。甚至远处嵩山的松雪,在诗人眼中,都宛如在深情召唤自己回归。在这首诗里,世间万物仿佛皆通人意,处处蕴含着诗人深情。诗人因情而感知景物,情感又由景物触发,情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读者细细品读,仿若能切身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心灵也为之深深撼动。
# 一二是日之景。三四睹红蕖之离披,感人生之聚散。五六宴时之情。结欲归隐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三四格意可观、对法尤活。后半开平庸敷衍一派。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纪氏不喜此派诗,故以为“平衍滑调”,实则后幅宛转达情,正妙于顿挫者也。
现代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 露下池,是记夜之深也,观“如霰”可知。风过塘,是记风之烈也,观“竹悲”字时知。竹有何悲?以我之悲心遇之,而如见其悲。华筵既收,嘉宾尽去,触景伤情,不胜惆怅……以上四句写一夕之事。下再总写平日。“归梦”曰“悠扬”,妙,恍恍惚惚,了无住著也。“生涯”曰“濩落”,妙,栖栖皇皇,一无成就也。“唯灯见”、“独酒知”,言更无一人,焉识我此中况味矣。七一顿、八一宕,目今况味虽只尔尔,抑嵩阳松雪,别有心期,其何敢长负岁寒之盟乎?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钱良择曰:情深于言,义山所独。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