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é
zhū
jìn
shì
zuò
jīng
wèi
xián
shí
tián
hǎi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niǎo
yǒu
cháng
yuān
zhě
zhōng
nián
bào
cùn
chéng
kǒu
xián
shān
shí
xīn
wàng
hǎi
píng
miǎo
miǎo
gōng
nán
jiàn
mìng
qīng
rén
jiē
zào
shǎng
zhuān
jīng
xiū
wéi
yīng
jìn
shēng
cán
zhuàn
zhù
bào
chóu
míng

译文

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仇的,一年到头都怀着一片赤诚之心。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希望把那滔滔大海填平。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而它那小小的生命却已显得如此轻微。人们都讥笑此举太荒唐可笑,只有我欣赏其精诚专一。何必考虑这没有终止的日期,本应如此度过一生。它哪里会因为没有在刺客传中留名而感到惭愧呢,不一定要留下报仇的名声。

逐句剖析

"鸟有偿冤者":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仇的,

# 偿冤:报仇。

"终年抱寸诚":一年到头都怀着一片赤诚之心。

# 寸诚:寸心,决心。

"口衔山石细":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

"心望海波平":希望把那滔滔大海填平。

# 心望:希望。

"渺渺功难见":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

# 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见:看见。,渺渺:渺茫,毫无可能。

"区区命已轻":而它那小小的生命却已显得如此轻微。

# 命已轻:性命轻微。,区区:小小的。

"人皆讥造次":人们都讥笑此举太荒唐可笑,

# 造次:荒唐可笑。

"我独赏专精":只有我欣赏其精诚专一。

# 专精:精诚专一。

"岂计休无日":何必考虑这没有终止的日期,

# 休无日:没有终止的日期。,计:考虑。

"惟应尽此生":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何惭刺客传":它哪里会因为没有在刺客传中留名而感到惭愧呢,

# 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

"不著报雠名":不一定要留下报仇的名声。

# 雠:同“仇”。,不著:没有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中前六句勾勒出偿冤填海的精卫形象,后六句议理抒情。诗人借咏精卫填海的神话,表达了对精卫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渝的执着精神的高度赞扬。同时,诗人借精卫自比,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被外界干扰,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精神品质。此诗出于古而入于今,立意高远,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这一年的省试(礼部试)为进士们拟定的诗题是《精卫衔石填海》。彼时,韩愈正担任河南令一职。听闻这一试题名称后,他内心触动,仿效进士应试的要求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以精卫填海的传说为题材。诗人韩愈通过对精卫填海这一行为的刻画,表达了对精卫执着精神的高度赞扬。同时借物抒怀,表明自己如同精卫,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被外界干扰,坚定地尽此生之力去达成目标。

2. 写作手法

对比:“山石细”中“细”描绘出精卫所衔山石的微小,“海波平”里“平”展现其欲填平大海这一目标的宏大,以微小的行动与宏大的目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精卫的雄心壮志。“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将众人对精卫填海的讥讽与自身的欣赏形成鲜明对照,表达出对世俗观点的傲然超脱。叠字:“渺渺”“区区”等叠词分别与“功难见”“命已轻”搭配,“渺渺”强化了精卫填海功绩渺茫难见的程度,“区区”突出其生命的渺小轻微,借此表达对精卫鸟艰难命运的无限同情。

3. 分段赏析

开篇前六句,诗人以细腻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只令人动容的偿冤小鸟形象。前四句正面切入主题,“偿冤”一词赋予了精卫鸟一种使命感,使其填海的行为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抱寸诚”则强调了它的执着和坚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通过对精卫鸟具体行为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其目标的远大与行为的执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精卫鸟的精神品质。五六句笔锋一转,描绘精卫填海看似徒劳无功,“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渺渺”“区区”两组叠词,生动强化了精卫填海功绩之渺茫与生命之渺小,让人为之叹惋,流露出诗人对其命运的深切同情。后六句是诗人情感与观点的集中抒发。“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与众不同的观点,体现了诗人对精卫鸟专注、精诚精神的认可。“人皆讥造次”,是说众多文人学士在看待精卫填海时,多秉持陶渊明式“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的消极无奈之态,而“我独”二字,掷地有声,尽显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果敢。“专精”二字赋予精卫鸟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诗人所推崇的核心品质。最后四句进一步强调了精卫鸟的坚定决心和高尚品质。“岂计”“惟应”体现了精卫鸟不计后果、持之以恒的精神,“何惭”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精神的赞美,认为它虽无报仇之名,却有着不逊色于刺客的精神品质。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以深刻哲理入诗,全力弘扬精诚奋斗的精神,赋予作品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此诗全然突破试律的刻板束缚,格调高雅。韩愈彼时并非进士身份,无需为科举等第而迎合世俗,故而能挥洒自如,写得气势恢宏、雄浑严整,情感哀婉动人,自然流露出他内心的真实情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朱彝尊曰:不拘拘贴事,只以空语挑意,最有味。何焯曰:二句少味(“人皆”二句下)。

不详《批韩诗》

# 老气无敌,此其笼罩时流处。

清汪森《韩柳诗选》

# 清空挥洒,本非试场中作,自然脱去卑靡。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集题上有“学诸进士作”,则此是试题,非试帖也,然《诗类》载此作省试诗。(波平)承得明白。(已轻)疏率矣。(专精)出题字,劣,且与“抱寸诚”犯。(“此生”句)休无日,言无日休也。

清毛奇龄《唐人试帖》

# 趣陶园曰:首四句朴极、老极、清极、爽极。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

# 空写,意倍沉挚(“口衔”四句下)。笔笔腾跃,妙论有识(“我独”句下)。清空一气,曲折顿挫,而题意已刻露馀,乃知大手笔人,虽小不苛。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此亦公所谓无学而能者。然是写意,不与工帖括者相角胜也。

近现代程学恂《韩诗臆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王命》

下一篇:唐·李贺《南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