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溪风卷钓丝":垂钓时突然雨大风急,只能卷起钓丝,
# 钓丝:钓鱼绳。
"瓦瓯篷底独斟时":走进船舱,拿出盛酒的陶罐,对着风雨自斟自饮。
# 独斟:自斟自饮。,瓦瓯:陶制的小盆。
"醉来睡着无人唤":酒醉睡着后无人唤醒,
# 唤:唤醒。,醉来:醉后。
"流下前溪也不知":待到酒醒,才知船儿已经顺着山溪漂流到前溪。
# 不知:不知道。,流下前溪:指蓬船随流而下。溪:一作滩。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溪兴》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表面上描写了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之乐,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溪边垂钓、饮酒、醉眠以及小舟随溪流飘荡的情景,展现出一种自由自在、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然而,透过画面的情景和气氛,在这种闲适自乐的背后,隐藏着诗人内心的无可奈何与孤寂,反映了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只能选择归隐的无奈和凄凉。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山雨溪风卷钓丝”,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的溪边垂钓图,通过描写山雨、溪风等自然景象,不仅为读者呈现出一种富有野趣的环境,也为下文诗人在篷底独斟做了铺垫,在景中蕴含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生活的喜爱之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山雨溪风卷钓丝”的动态描写,展现出风雨的动感和力量;又有“醉来睡着无人唤”的静态描写,描绘出诗人醉后沉睡的安静状态。动静相互映衬,使诗歌的画面更加丰富生动,富有层次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静谧中的灵动。托物言志:“瓦瓯篷底独斟时”,渔父在简陋的篷底用瓦瓯独自饮酒,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渔父生活的简朴,更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瓦瓯这一普通的酒器,象征着简单质朴的生活,与世俗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借渔父独斟的情景,表达自己对这种简单超脱生活的喜爱,暗示自己想要摆脱尘世的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3. 分段赏析
“山雨溪风卷钓丝”一句蕴含因果关系:因“山雨溪风”,故“卷钓丝”。熟知垂钓之人皆知,若逢小雨柔风,更能激发钓鱼人之兴致,亦更易有所收获,正所谓“斜风细雨不须归”。而狂风骤雨则会令钓者收竿罢钓。诗人或许意在放长线钓大鱼,却无奈天公不作美,遂有“卷钓丝”之无奈。此虽未明言于诗句,但诗人或有意淡化季节特征,以彰显自己四季垂钓溪上之生活常态,季节非其强调重点。诗人旨在借垂钓这一隐逸传统意象,剖白自己的隐居生活。晚年仕途无望,诗人只得回归九华山,过起清苦的隐居日子。垂钓或许还有维持生计之意,鱼可稍作食物补充。然因雨大风急,连这微小心愿也难达成,诗人心中不免酸楚。“瓦瓯蓬底独酌时”与前句因果相连:“卷钓丝”为因,“独酌时”为果。按常理,收竿后应划船回家,但诗人却躲进船中,面对迷茫风雨,倒出瓦罐美酒自斟自饮。诗人或是想等雨小些再续钓,抑或是借“山雨溪风”寻机小酌。然而,画面与氛围背后,闲适自乐中似藏着溪上人内心的无奈。“醉来睡着无人唤”,小舟山溪中任意飘流,看似潇洒旷达,实则孤独寂寞,颇有几分看透世情、游戏人生的意味。“流到前溪也不知”与“醉来睡着无人唤”构成因果。因醉眠,故不知被船载向前溪。诗人醒来,尚有几分懵懂,定睛一看,方发现自己已至前溪。此处似透露出诗人瞬间的欣喜,隐居日子清苦,难得有欢乐时刻,即便如睡个好觉这般微小的乐趣也稀少,故印象深刻,作诗记之。
4. 作品点评
在晚唐的黑暗世道中,诗人空怀壮志却处处碰壁,难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其《自叙》诗中曾感慨:“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晚年的诗人四处奔波寻求出路,却始终无果,最终无奈回到家乡九华山,只能在清苦中过着隐逸生活。《溪兴》里那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溪上人,实则是诗人自身的真实映照。他将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对世道的失望,都融入到对溪上生活的描绘之中,借诗中人物展现出自己在困境中的心境。
# 这类描写隐逸生活的诗作虽然不多,但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动乱年代给杜荀鹤等一代才子造成的内心痛苦和人格的伤害,也让我们对身处乱世的所有人更多一份宽容和理解。
现代罗建兵(贵州安顺学院副教授)
# 纵观从宋到清代的唐诗选本,如《溪兴》《访道者不遇》等,也都是写景泛游之作,这些诗意境优美, 清新雅丽,代表杜荀鹤诗歌创作另一面的成就,入选率也较高。
吴艳玲
# 杜荀鹤亦有《溪兴》绝句,……语句俱弱,不若(韩)致元(《醉著》)之雅健也。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 与“罢钓归来不系船”一样说话,比较挺健。刘仲肩曰:怀葛遗民。
清刘宏煦、李德举《唐诗真趣编》
上一篇:唐·赵嘏《宛陵望月寄沈学士》
下一篇:唐·刘兼《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