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如画敬亭东":一川风景如画,位于敬亭山之东,
"待诏闲游处处同":待诏之人闲适游览,所到之处皆是如此。
"天竺山前镜湖畔":天竺山前,镜湖之畔,
"何如今日庾楼中":怎能比得上今日在庾楼之中的景致。
晚唐诗人
赵嘏(806?~852),唐代诗人。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流畅,律切工稳,与杜牧、许浑的诗风相近。诗作中时有警句,所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二句,为杜牧激赏,称其“赵倚楼”。代表作品有《长安秋望》《寄归》。著有《渭南诗集》2卷。
1. 分段赏析
“一川如画敬亭东”:首句便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呈现于读者眼前。敬亭山以东,一片平川之上,风光旖旎,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充满了诗意与美感。诗人开篇就用如此优美的笔触描绘景色,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为全诗奠定了清新雅致的基调,让人对接下来诗人的所感所发充满期待。“待诏闲游处处同”:“待诏”点明诗人的身份,此时诗人拥有闲暇时光,四处游历。“处处同”则表明诗人在这如画的景致中,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一种闲适与惬意,似乎这世间的美好无处不在,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享受着这份悠然自得,传达出一种对闲适生活的沉醉。“天竺山前镜湖畔”:诗人的思绪在此处飘向远方,提到了天竺山前和镜湖之畔。天竺山在古代常被视为神圣之地,镜湖则以其平静清澈而闻名。这两个地方都是风景绝佳之处,诗人在此通过提及它们,或许是在回忆曾经游历过的美好之地,也可能是借此与当下所处之地形成一种对比或联想,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何如今日庾楼中”:最后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出现,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在前面描绘了敬亭东的如画美景、自己的闲游之乐,以及天竺山和镜湖的美好,而此时却发出感慨,认为这些都比不上今日身处庾楼之中的所见所感。这一反问,强调了诗人对当下在庾楼所领略到的景致或氛围的极度赞赏,也可能蕴含着在庾楼中发生的某些特别之事,让诗人觉得此刻无比珍贵,从而引发了这样的感慨。
上一篇:唐·殷尧藩《登凤凰台二首》
下一篇:唐·杜荀鹤《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