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肉之物":鱼肉之类的食物,
"见风日则易腐":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腐烂,
"入冰雪则不败":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坏,
"则冰雪之能寿物也":这说明冰雪有使物品保鲜的作用。
"今年冰雪多":今年冰雪多,
"来年谷麦必茂":来年谷物和麦子一定生长茂盛,
"则冰雪之能生物也":这说明冰雪有促进万物生长的作用。
"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大概人生没有不借助这冰雪之气生存的,
"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而冰雪之气必须依靠冰雪才能存在,
"则四时有几冰雪哉":而冰雪之气必须依靠冰雪才能存在!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如果我所说的冰雪与此不同。
# 若:像。
"凡人遇旦昼则风日":一般人遇到白天就处于风和日丽之中,
"而夜气则冰雪也":而夜晚的气息则是冰雪之气;
"遇烦躁则风日":遇到烦躁的情绪就处于风和日丽之中,
"而清净则冰雪也":而清净的心境则是冰雪之气;
"遇市朝则风日":遇到喧嚣的市朝就处于风和日丽之中,
"而山林则冰雪也":而山林的环境则是冰雪之气。
"冰雪之在人":冰雪之气存在于人之中,
"如鱼之于水":就像鱼生活在水中,
"龙之于石":龙生活在石头中,
"日夜沐浴其中":日夜浸泡在其中,
"特鱼与龙不之觉耳":只是鱼和龙没有察觉罢了。
# 特:只不过。
"故知世间山川、":所以知道世间的山川、
"云物、":云雾、
"水火、":水火、
"草木、":草木、
"色声、":色彩、声音、
"香味":香味,
"莫不有冰雪之气":没有不蕴含冰雪之气的;
"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其中能够让人尽情汲取、受用不尽的,
# 挹:舀。,恣:放纵,任凭。
"莫深于诗文":没有比诗文更深刻的了。
"盖诗文只此数字":大概诗文只有这几个字,
"出高人之手":出自高人之手,
"遂现空灵":就呈现出空灵的意境;
"一落凡夫俗子":一旦落入凡夫俗子之手,
"便成臭腐":就变得腐臭不堪。
"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这其中真的有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失之千里(的差别)。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只是遗憾遇到它的人不能理解,
"解之者不能说":理解它的人不能说出来。
"即使其能解能说矣":即使他能够理解、能够说出来
"与彼不知者说":和那些不知道的人说,
"彼仍不解":他们仍然不理解,
"说亦奚为?":说又有什么用呢?
# 奚:什么。
"故曰":所以说:
"诗文一道":诗文这一创作,
"作之者固难":创作者固然困难,
"识之者尤不易也":理解它的人尤其不容易。
"干将之铸剑于冶":干将在冶铁炉中铸剑,
"与张华之辨剑于斗":张华在斗牛之间辨别宝剑,
"雷焕之出剑于狱":雷焕在监狱中取出宝剑,
"识者之精神":识宝之人的精神,
"实高出于作者之上":实际上高于铸剑者和辨剑者。
"由是推之":由此推论,
"则剑之有光铓":那么宝剑的光芒,
"与山之有空翠":与山的空翠,
"气之有沆瀣":气的沆瀣,
"月之有烟霜":月的烟霜,
"竹之有苍蒨":竹的苍翠,
"食味之有生鲜":食味的生鲜,
"古铜之有青绿":古铜的青绿,
"玉石之有胞浆":玉石的胞浆,
"诗之有冰雪":诗的冰雪,
"皆是物也":都是同样的事物。
"苏长公曰":苏长公说:“
"子由近作《栖贤僧堂记》":子由最近写的《栖贤僧堂记》,
"读之惨凉":读起来让人感到凄凉,
"觉崩崖飞瀑":仿佛看到崩塌的山崖和飞泻的瀑布,
"逼人寒栗":逼人感到寒冷战栗。”
"噫":唉!
"此岂可与俗人道哉":这怎么能和俗人说呢!
"笔墨之中":在笔墨之中,
"崖瀑何从来哉":山崖瀑布是从哪里来的呢!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出身仕宦家庭,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极爱繁华。早年悠游于山水间,创作许多诗文。1635年参加乡试,不第。明亡后隐居于四明山中,潜心著述。其诗文颇受公安、竟陵二派影响,尤以小品散文名世,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表现出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久已脍炙人口。代表作品有《石匮书》《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文,也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以“冰雪之气”为核心,通过自然现象与人生体验的类比,探讨了其在生命成长中的滋养作用,指出诗文是展现“冰雪之气”的最高载体,强调创作与鉴赏需具备高洁超脱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纯粹艺术追求与超凡人格的推崇。
2. 分段赏析
鱼肉之类的食物,见风遇阳便易变质,若置于冰雪之中则可保鲜,由此可见冰雪具有保鲜之效。当年若冰雪充沛,来年谷物往往长势旺盛,足证冰雪能滋养作物生长。大抵人生在世,无不是借助冰雪般的特质得以成长,然冰雪之性需借冰雪方得彰显,可四季之中又能有多少冰雪呢!我所言的“冰雪”,与自然之冰雪并非同一概念。大凡人在白昼多显露出风日般的庸常,入夜后却能生出冰雪般的气质;心绪烦躁时会流于风日般的凡俗,心境澄明时则可见冰雪般的风骨;身处市井朝廷易现风日般的常态,遁入山林之中方能展露冰雪般的品格。这冰雪之质存于人心,恰似鱼潜深水、龙居深山,虽日夜相栖,鱼龙却未必感知水山之在。故而可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乃至声色香味,皆具冰雪之韵,而其中最能让人汲取且受用无穷的,莫过于诗文。寥寥数语的诗文,若出自高人之手,便显超逸灵动;一旦落入俗人笔下,则难免流于浊秽。认知上的毫厘之差,往往导致理解的谬以千里。只可惜能读懂此类诗文者甚少,即便读懂也未必能评说。纵然有能评说之人,向不懂之人言说,对方仍是茫然,评说又有何益?所以说,诗文之道,创作已然艰难,识鉴更是不易。春秋时干将铸剑需千锤百炼,晋代张华能从斗牛星象中辨识剑气,雷焕于牢狱之下发掘宝剑——可见识剑者的通神之智,实胜过铸剑者。由此推之,剑之光芒、山之空翠、夜气之雾霭、月色之霜白、竹叶之苍翠、食味之鲜纯、古铜之青锈、玉器之包浆,乃至诗文之冰雪气韵,皆为天然物相。苏东坡曾言:“子由近作《栖贤僧堂记》,读来苍凉悲怆,有悬崖飞瀑、寒气逼人之境。”唉!这般境界又如何与常人言说?诗文中那如临悬崖飞瀑的气韵,究竟从何而来呢!
上一篇:明·李开先《田家乐二首其一》
下一篇:明·刘基《过苏州(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