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tíng
kàn
xuě

朝代:明作者:张岱浏览量:3
chóng
zhēn
nián
shí
èr
yuè
zhù
西
xuě
sān
zhōng
rén
niǎo
shēng
jué
shì
gēng
dìng
xiǎo
zhōu
yōng
cuì
huǒ
wǎng
xīn
tíng
kàn
xuě
sōng
hàng
dàng
tiān
yún
shān
shuǐ
shàng
xià
bái
shàng
yǐng
wéi
cháng
hén
xīn
tíng
diǎn
zhōu
jiè
zhōu
zhōng
rén
liǎng
sān
ér
dào
tíng
shàng
yǒu
liǎng
rén
zhān
duì
zuò
tóng
shāo
jiǔ
zhèng
fèi
jiàn
yuē
:“
:“
zhōng
yān
gèng
yǒu
rén
!”
!”
tóng
yǐn
qiáng
yǐn
sān
bái
ér
bié
wèn
xìng
shì
shì
jīn
líng
rén
xià
chuán
zhōu
nán
nán
yuē
:“
:“
shuō
xiàng
gōng
chī
gèng
yǒu
chī
xiàng
gōng
zhě
!”
!”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逐句剖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

#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余住西湖":我住在西湖边。

#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大雪三日":大雪接连下了多天,

# 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湖中人鸟声俱绝":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 绝:消失。,俱:都。

"是日更定矣":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

#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是:这。

"余拏一小舟":我撑着一叶小舟,

# 拏:撑(船)。

"拥毳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 拥毳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拥:裹、围。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独往湖心亭看雪":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

# 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天与云与山与水":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湖上影子":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

#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湖心亭一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与余舟一芥、":和我的一叶小舟,

#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到了湖心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

# 毡:毛毯。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见余":(他们)看见我,

"大喜曰":非常高兴地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拉余同饮":(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 拉:邀请。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 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强:竭力,尽力。

"问其姓氏":(我)问他们的姓氏,

"是金陵人":(得知他们)是南京人,

"客此":在此地客居。

# 客此:客居此地。

"及下船":等到了下船的时候,

# 及:等到。

"舟子喃喃曰":船夫喃喃地说:“

# 喃喃:低声嘟哝。,舟子:船夫。

"莫说相公痴":不要说相公您痴,

#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莫:不要。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更: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湖心亭看雪》乃明末清初张岱所撰散文。文中记湖心亭观雪始末,绘雪后湖山幽静旷远之景,天地一白,浩渺无际。作者借雪景寄寓故国之思,见其不随流俗、孤标自持之怀,亦含人生苍茫之慨。全篇叙事、写景、抒情浑然交融,文笔洗练。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词状写雪景,于简笔中见天地浩渺、万籁俱寂之境,炼字功夫精深,足见明代小品文之极高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出身仕宦家庭,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极爱繁华。早年悠游于山水间,创作许多诗文。1635年参加乡试,不第。明亡后隐居于四明山中,潜心著述。其诗文颇受公安、竟陵二派影响,尤以小品散文名世,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表现出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久已脍炙人口。代表作品有《石匮书》《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写。明王朝灭亡后,作者消极避世,在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过着穷困的生活。他在书中缅怀往昔的风月繁华,追忆过往的种种,内心满是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于是写下这篇寄寓复杂情感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山水小品散文。描绘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以及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和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表达了深沉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2. 写作手法

白描:“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纯用简练质朴的文字勾勒雪景,不事雕琢,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极简意象,便生动展现出天地苍茫、人在景中渺小孤寂的意境。对比:将“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作者与亭中偶遇的“金陵人”对比,既突出作者的特立独行,又通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惊喜,展现出天涯遇知音的意外之情,以冷寂雪景中的暖色相遇,丰富情感层次

3. 分段赏析

起首以“大雪三日”四字轻描时节,随即切入雪景摹写。虽说雪落三日的湖山有万千景致,作者却只以“湖中人鸟声俱绝”七字点染寒江雪野的幽寂,用笔简省若惜墨,却在留白处漫延出无限意境。更从雪后空明之景着笔,那片凝静的银白世界流淌着清寂孤冷的意绪,与作者心底的萧索相和,于篇首便铺陈开冷洁孤高的基调,继而自然转入看雪的情状。第二段,湖心亭逢遇一节,实为文中精妙之笔。表面读来平朴无华,内里却暗藏着细微的心理涟漪。“湖上焉得更有此人”一句,既含对饮酒人的惊赞,亦透出作者自身的意外之喜。这场雪中相逢恰似寒梅初绽,为清冷淡漠的基调添了几分暖色——那是意趣相投的慰藉,是天涯知音的契合。在这被冰雪封冻的世界里,两个素昧平生之人,因着对极致雪景的痴恋而相遇,恰似寒夜里两簇偶然相触的火星,让清冷的基调泛起暖意。这种暖意并非热烈的喧嚣,而是知己相逢的震颤——必追问姓名来历,不必寒暄世故人情,单是“独往湖心亭看雪”的默契,便已让彼此在相视一笑中读懂了对方对孤独的沉醉、对风雅的执着。于是,本不会饮酒的作者“强饮三大白”,这“强饮”中藏着多少欲说还休的感慨:是偶遇知音的狂喜,是天涯同命的慰藉,更是明知聚散匆匆却想抓住片刻温暖的贪恋。他们是陌路,却在风雪中成为精神的知己;是知己,却又清楚这不过是人生偶遇的惊鸿一瞥。这种复杂的情愫,在酒杯相碰的脆响中化作无声的共鸣,让这段看似平淡的相遇,成为全文最具张力的情感焊点,既保留了清冷的底色,又让孤寂中多了份人间烟火的温度。文末延续前节的暖意,雪色的清寒淡去,偶遇的温情犹存。舟子那句“莫说相公痴”的喃喃絮语,恰是对作者孤怀雅趣的生动诠释。当舟子低语时,料想主人公正于舟中颔首微笑,眼底含着会意的微光——这声慨叹,既是旁人对其痴行的不解,亦是作者对自我情志的悄然印证,余味在风雪中悠悠不散。

4. 作品点评

此文除了情志传达得朦胧深幽外,在笔法上亦颇具妙诣。其一是以西湖雪霁赏景、亭中逢遇为叙事脉络,看似顺次铺陈却暗藏机杼,于层递推进间屡见波澜迭起之致;其二在景物摹写上取法中国写意画的笔墨精髓,摒弃局部工笔细描,侧重整体气韵的传神写照,以简驭繁、以虚涵实,于留白处尽显“片言明百意”的韵致,恰似水墨长卷中寥寥数笔便氤氲出万千气象,深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东方美学神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矣。

清祁豸佳《西湖文气梦寻·序》

# 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却又用一个更痴的人来作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高逸之士。

近代施蛰存《古文鉴赏大辞典》

# 这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自然的感通,很多深深有会于心的东西留于言外。在张岱的小品文中,我们看到旷达与痴情共同酿成了纯美的意境。

不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 夫看雪景本不足奇,看雪景而行踪不同凡俗则奇;而不同凡俗地欣赏雪景却意外地巧遇知音同好则尤奇。这样,此一短小之文就不仅描绘了客观的雪景,而且主要的是这一方面更刻画了作者的主观精神世界;不仅借景以生情,而且用知音同好以助其情;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后半的叙事带抒情的一段描写,则前半的景物描绘充其量不过是一幅略具特色的风景画而已。

不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吴小如《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 作者于严冬傍晚,冒寒踏雪,领赏湖中雪景的雅兴逸情,以“湖中人鸟声俱绝”为反衬,以亭中两人赏雪品酒为陪衬,可用“痴绝”概括。作者选用几个“一”字,别具匠心地选用了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痕”、“点”、“芥”、“粒”,不仅准确新奇,而且反衬出冰雪世界的浩渺,人烟之稀绝。短文写尽湖山雪景的洁净、迷蒙,传尽西子银装素裹的风姿神韵。晚明嘉兴人汪珂玉有“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之说。

不详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编审林邦钧《陶庵梦忆注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唐寅《画鸡》

下一篇:明·钱福《明日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