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叫做五里铺,
# 步:同“埠”,水边停船之处。,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南,临长江。
"富人于五所园也":它是富人于五所建筑的园子。
# 所园:所建筑的园林。园,建筑园子。
"非显者刺":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
# 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下名帖。,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
"则门钥不得出":那么就不会用钥匙打开门来迎接客人。
"葆生叔同知瓜洲":葆生叔在瓜洲任同知,
# 同知:知府的佐官,分掌督梁、缉捕、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文中为担任同知。,葆生:张联芳,字尔葆,山阴人,官扬州司马。葆生叔父,善画好收藏古董。
"携余往":带我前往于园,
# 余:我。,携:带。
"主人处处款之":于园的主人处处殷勤招待我们。
# 之:人称代词,我们。,款:殷勤招待。
"园中无他奇":于园中没有其他的奇特的地方,
# 奇:罕见的,稀罕的。
"奇在磊石":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
# 磊石:用各种各样的石块堆砌成假山。磊:堆砌。
"前堂石坡高二丈":堂屋前有两丈高的石头假山,
"上植果子松数棵":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
# 数:几。,植:栽种。
"缘坡植牡丹、":沿坡栽种了牡丹、
# 缘:顺着,沿着。
"芍药":芍药,
"人不得上":人不能到上面去,
"以实奇":因为这里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 实:满满当当,没有空隙。,以:因为。
"后厅临大池":后厅临近池塘,
# 临:临近,靠近。
"池中奇峰绝壑":池塘里有奇异的山峰和陡峭的山沟,
# 绝壑:陡峭的山沟。绝:极。壑:山沟。
"陡上陡下":直上直下,
"人走池底":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抬起头来看莲花,反而像在天上,
"以空奇":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 空:空旷。
"卧房槛外":卧房的栏杆外面,
# 槛:栏杆。
"一壑旋下如螺蛳缠":有一条沟壑盘旋而下,好像螺蛳盘旋形的外壳,
"以幽阴深邃奇":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 幽阴深邃:阴暗深远。
"再后一水阁":再往后还有一座水阁,
"长如艇子":长长的形状像小船,
# 艇子:小船。
"跨小河":横跨在小河上,
"四围灌木蒙丛":水阁的四周,矮小的灌木生长茂盛,
# 蒙丛:覆盖,丛生,草木茂盛的样子。
"禽鸟啾唧":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
# 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
"如深山茂林":人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
"坐其中":坐在阁子中,
# 其:代“水阁”。
"颓然碧窈":这里的境界使人感到舒坦、碧绿、幽深。
# 碧窈:碧绿幽远,幽深的草木丛中。,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指舒坦。
"瓜洲诸园亭":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
# 诸:众,各。
"俱以假山显":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
# 显:显扬,有名声。,以:凭借。,俱:都。
"胎于石":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
"娠于磊石之手":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
"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在主人的精细构思中诞生,
"至于园可无憾矣":到了于园,看了这里的假山奇石,就没有遗憾了。
# 矣:语气助词,相当于“了”。,憾:心感不满。,至:到了,放在。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出身仕宦家庭,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极爱繁华。早年悠游于山水间,创作许多诗文。1635年参加乡试,不第。明亡后隐居于四明山中,潜心著述。其诗文颇受公安、竟陵二派影响,尤以小品散文名世,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表现出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久已脍炙人口。代表作品有《石匮书》《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园林的散文,文章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2. 写作手法
比喻:文中“一壑旋下如螺蛳缠”把“壑旋下”比成“螺蛳缠”,这一通俗的比喻,形象地写出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
3. 分段赏析
首段开篇,点明于园地处瓜洲埠头五里铺,为富商于五所有。文中“非显者刺”一句中的“刺”意为投递名帖,表明园主地位显赫,非有身份者难以入内;“门钥不得出”则进一步强调其园林的私密性与专属感,反衬园中景致之精妙可贵,也使读者更觉后文描写的难得。张岱得以随任瓜洲同知的叔父葆生入园,句中“处处款之”,不仅体现园主殷勤待客,也透露出士绅阶层间交游有一定礼数。这段表面为平实叙述,实则铺垫浓重,意在说明:于园并非易入之地,若无显贵引荐,那种奇景美境,实非一般人能得一见,增加了全文的神秘和期待。次段重点写“磊石之奇”,作者用“实奇”“空奇”“幽阴深邃奇”三层结构层层推进。先写“前堂石坡高二丈”,假山堆叠高耸、密实,坡顶植松、坡面栽花,以“不得上”三字传达对游客的阻隔感,这种高大封闭的感觉,恰好衬托出石山体量之巨大、结构之繁复,体现“以实奇”的特点。接着转向“后厅临大池”,则由“实”化“空”:池底可见游人影像,而莲花仿佛悬于空中,营造出一种视角错置的奇妙幻境。池中假山的倒影与实景交融,使虚实之间相互映照,水天之间似幻似真,这是“以空奇”。这一段不仅从视觉上制造错觉,也让人心中一震,惊叹园林布局之巧。然后笔锋一转,写卧房之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段语言由雅转俗,通俗比喻却极具表现力,“缠”字生动地写出假山沟壑回旋盘绕、幽深莫测的结构。由“幽阴深邃”四字,可见其构造非同一般,不只是视觉效果,更营造出一种静谧神秘、引人探幽的氛围。“四围灌木蒙丛,黄鸟时啼”,则以景衬情:灌木丛生、鸟语啁啾,细节丰富,环境幽僻,动静结合。这些都体现了假山布局不仅追求形式上的奇伟,还着力营造情境的深远和意趣的变化。紧接着写水阁一景,“横小河如艇子”,“颓然碧窈”,文字极为传神。一方面“长如艇子”形容水阁仿若舟行水上,轻盈灵动;另一方面“颓然碧窈”既可解为游人放松之态,也可解为草木掩映下的水阁之色,融情于景,含蓄自然,展现出人工园林之中也有山野之趣。园中诸景,精巧布局,处处含意,皆非浮雕堆砌,而是借自然之形,引发人心之感。最后数句是全文画龙点睛之笔:“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这三句从假山的来源、工匠的手艺、主人的构思三个层面交代了假山建造的全过程。假山“胎于石”是说以天然山石为蓝本,仿自然而作;“娠于磊石之手”意为匠人巧手将设想化为现实;“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则突出主人不止是提供资金,更是全心投入、亲自构思,如父母育子一般,使假山或雄奇、或秀丽,各具神韵。这一组拟人化的句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假山从无到有的过程,既是物质劳动的结晶,更是艺术灵思的体现,展现了明清造园艺术的高度成就。这些内容若删去,不仅会打断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更使得“至于园可无憾矣”一语无法准确理解。此句中的“至于园”并非单纯地“到于园”,而是“至之于园”的省文结构,意在说将假山置于园中,令人满意至极。“于”是介词表处所,“之”代指前文所述的假山结构,整体意为“将这样的假山安放在园中,自然使人无憾”。若缺了中间那段精要描写,语义承接突兀,也让全篇的主旨——赞颂假山艺术及其创作主体——无法充分展开。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自然流畅,既有文雅的表达,也有通俗的叙述,生动传神,表现力很强,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
上一篇:明·王稚登《送蒋都护入蜀》
下一篇:明·吴鼎芳《柳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