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学问":天下的学问,
"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惟有夜航船中的最难对付。
# 夜航船:旧时江南地区用于长途运输的客船。这里指张岱编写的小型百科全书。该书提名为《夜航船》。在漫长的航程中,坐着无聊,各色乘客闲谈消遣,其所谈内容也包罗万象,故称“最难对付”。
"盖村夫俗子":那些村夫俗人,
"其学问皆预先备办":他们的“学问”都是预先准备好了的。
"如瀛洲十八学士":如瀛洲十八学士、
# 瀛洲十八学士:唐初秦王李世民建文学馆,以杜如晦、房玄龄、姚思废、薛收、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十八人并为学士。命阎立本画像,褚亮作赞,题十八人名号、籍贯,藏之书府,时人谓之“登瀛洲”。
"云台二十八将之类":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的,
# 云台二十八将: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因追念父皇打汉江山的功臣宿将,图画邓禹、吴汉等二十八将于洛阳南官之云台,故称。
"稍差其姓名":谁若把他们的姓名说得稍有差误,
"辄掩口笑之":就会被人掩口耻笑。
"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他们大概不知道那十八学士、
"二十八将":二十八将,
"虽失记其姓名":即使忘记了他们的姓名,
"实无害于学问文理":实在对于学问、文理并没什么害处,
"而反谓错落一人":但他们却说错说或落下了个人,
# 错落:指弄错或遗漏。
"则可耻孰甚":就是十分耻辱的事。
"故道听途说":所以道听途说,
"只办口头数十个名氏":只是辨得口头上的几十个名字,
"便为博学才子矣":便以为是博学的才子了。
"余因想吾八越":于是我想我们八越之地,
# 八越:浙江绍兴古称,古时绍兴领辖八县: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故称。
"惟余姚风俗":只有余姚的风俗,
"后生小子":年轻人,
"无不读书":没有不读书的,
"及至二十无成":等到了二十岁学业无成,
"然后习为手艺":然后便去学习一门手艺。
"故凡百工贱业":所以大凡各行各业的人,
"其《性理》《纲鉴》":像《性理大全》《纲鉴》等书,
# 《性理》《纲鉴》:两部明代较流行的著述,即《性理大全》和《纲鉴》。前者为明初时刊刻的一部宋人理学汇编。后者系承袭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写的史书取纲目、通鉴各一字而得名。
"皆全部烂熟":全都烂熟于胸,
"偶问及一事":偶尔问到一事,
"则人名、":与之有关的人名、
"官爵、":官爵、
"年号、":年号、
"地方枚举之":地方,对他们来说真是如数家珍,
"未尝少错":并且从未说错过。
"学问之富":他们的“学问”之丰富,
"真是两脚书厨":真可以称得上是个“两脚书橱”了,
# 两脚书厨:读书记诵虽多,而不能灵活运用。
"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但这些“学问”对于文理考校来说却没什么用处,
# 考校:考辨、订讹。
"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与那些目不识丁的人是没什么不同的。
"或曰":有的人说:“
"信如此言":果真像你所说的,
"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那么古人的姓名全不必记忆了。”
"余曰":我说:“
"不然":并非如此,
"姓名有不关于文理":姓名有与礼文仪节无关的,
"不记不妨":不妨不记,
"如八元、":如八元、
# 八元:传说上古高辛氏时有伯奋、仲堪等八位才德之士,称“八元”。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八恺":八恺、
# 八恺: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恺”。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厨、":八厨、
# 厨:即“八厨”,指度尚、张邈等能散财救人的八个人。
"俊、":八俊、
# 俊:即“八俊”,以李膺、荀昱等敢于反对宦官专权又有才能名望的八个人。
"顾、":八顾、
# 顾:指郭林宗、宗慈等能以自己德行影响他人的八个人。
"及之类是也":八及之类的便是。
# 及:即“八即“,指张俭等能引导人的八个人。导引人追随圣贤。
"有关于文理者":有与礼文仪节有关的,
"不可不记":则不可不记,
"如四岳、":如四岳、
# 四岳:传说尧舜时四方的部落首领称“四岳”。
"三老、":三老、
# 三老:《礼记・礼运》载,古代地方掌教化之官有“三老”。
"臧榖、":臧榖、
# 臧榖:即臧与榖,庄子寓言中两个虚拟的人名。《庄子·骈拇》:“臧与穀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穀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徐夫人之类是也":徐夫人等这些姓名便是。”
# 徐夫人:上古著名铸剑师,姓徐名夫人。据传荆轲刺秦王时所用之剑即出其手。
"昔有一僧人":从前有一个僧人,
"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与一个应考的读书人同宿夜航船中。
"士子高谈阔论":读书人一路高谈阔论,
"僧畏慑":僧人有些畏惧他,
"拳足而寝":小心地蜷缩起双脚睡在一角。
"僧人听其语有破绽":后来,僧人听出读书人的话中有破绽,
"乃曰":便问道:“
"请问相公":请问先生,
"澹台灭明是一个人":澹台灭明是一个人,
# 澹台灭明:春秋时人,为孔子弟子。澹台为复姓。
"两个人":还是两个人?”
"士子曰":读书人回答说:“
"是两个人":是两个人。”
"僧曰":僧人又问:“
"这等尧舜是一个人":如此,那尧舜是一个人,
"两个人":还是两个人?”
"士子曰":读书人说:“
"自然是一个人":那自然是一个人了。”
"僧乃笑曰":僧人于是笑笑说:“
"这等说起来":如此说起来,
"且待小僧伸伸脚":且让小僧伸伸脚吧。”
"余所记载":我所记载的,
"皆眼前极肤浅之事":都是人们眼前极其肤浅的一些事,
"吾辈聊且记取":我们且把它们记录在此,
"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只要别让僧人伸脚也就可以了。
"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所以就给它取名叫《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剑州陶庵老人张岱书。
# 陶庵:即张岱之号。,古剑:张岱祖籍剑州,因此常自称为“古剑”。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出身仕宦家庭,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极爱繁华。早年悠游于山水间,创作许多诗文。1635年参加乡试,不第。明亡后隐居于四明山中,潜心著述。其诗文颇受公安、竟陵二派影响,尤以小品散文名世,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表现出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久已脍炙人口。代表作品有《石匮书》《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序文,也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章指出夜间航船闲聊中“关乎文理”的知识不可不记,批评“两脚书橱”无益于考校的现象,以僧士故事结尾,笔调轻松诙谐,表达了对务实求知的倡导。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开篇以“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点明核心场景“夜航船”,指出村夫俗子以熟记名氏为博学的现象;结尾讲述“僧人与士子同宿夜航船”的故事,场景直接呼应开篇。开头批评“两脚书橱”无益于文理,结尾士子因错答“澹台灭明”“尧舜”人数露怯,僧人借机“伸脚”,既回扣“夜航船”场景,又以故事印证“关乎文理者不可不记”的观点,形成“议论—叙事”的闭环,结构严谨且强化主旨。
3. 分段赏析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文章开篇紧扣题目,以奇崛之语抛出观点,因“学问”与“夜航船”本无关联,这种超出常规的表述极具吸引力。“最难对付”从学人士子视角出发,点明夜航船中因夜幕遮蔽,闲聊成为主要消遣。而船上村夫俗子熟知“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等口头知识,读书人若记错相关姓名,便会遭其嘲笑,处境尴尬,此句为后文论述做铺垫,令人信服其并非危言耸听。“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办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此段进一步阐释开篇观点,指出村夫俗子的“学问”多源于道听途说、口头相传,他们将记住一些人名当作博学的标志,却未认识到部分人名记错对学问文理并无实质影响,讽刺了这种片面的学识认知,也凸显夜航船中“学问难对付”的原因在于知识认知的偏差与浅薄。“余因想吾八越,惟馀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作者以家乡八越地区余姚的风俗为例,说明当地即便从事百工贱业之人,也能熟背《性理》《纲鉴》,对各类知识如数家珍,看似“学问之富”如“两脚书厨”,但实际上这些知识于文理考校并无益处,与目不识丁者无异,进一步深化了对片面追求知识记忆、忽视知识本质的批判,也暗示夜航船中所谓“学问”的局限性。“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榖、徐夫人之类是也’”:通过假设问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文章主旨。作者明确指出并非所有古人姓名都需记忆,与文理无关的可不必记,而与文理相关的则必须牢记。这种论述方式既回应了潜在质疑,又清晰地表明著作目的,将知识取舍的道理巧妙道出,引发读者对知识价值的思考。“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此段以一则诙谐故事收尾,与开篇“夜航船”呼应。故事中士子“高谈阔论”却连尧舜、澹台灭明等基本常识都弄错,与僧人形成鲜明对比,极具喜剧效果。作者借僧人“伸脚”的举动,幽默地表明著书意在帮助读者记住有用知识,避免类似尴尬,以轻松笔调强化知识应重实用的观点,同时调节了文章风格,使主旨表达更易被读者接受。“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文末署名简洁,“古剑”“陶庵老人”的自称,既体现作者个人标识,也暗含其独特的文人气质与身份认同,为整篇序文增添了个人化色彩,同时作为文章结束的标志,使行文结构完整。
# 张岱为文喜欢引用笑话,不止是为了博人一笑,其中还有深意,能使读者在笑中获得教益。像这篇序文中的那个士子,在夜航船中高谈阔论,可是连极普通的常识性问题也回答错了,出尽洋相,令人绝倒。笑话告诉人们:对学问必须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不得半点虚假;同时要勤于学习,掌握常用的知识。否则很容易闹出“士子”那样的笑话。
不详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淳《当代散文丛书 张岱散文选集》
下一篇:明·龚士骧《塞上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