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g
chuán

朝代:明作者:张岱浏览量:2
tiān
xià
xué
wèn
wéi
háng
chuán
zhōng
zuì
nán
duì
gài
cūn
xué
wèn
jiē
xiān
bèi
bàn
yíng
zhōu
shí
xué
shì
yún
tái
èr
shí
jiàng
zhī
lèi
shāo
chà
xìng
míng
zhé
yǎn
kǒu
xiào
zhī
gài
zhī
shí
xué
shì
èr
shí
jiàng
suī
shī
xìng
míng
shí
hài
xué
wèn
wén
ér
fǎn
wèi
cuò
luò
rén
chǐ
shú
shèn
dào
tīng
shuō
zhǐ
bàn
kǒu
tóu
shù
shí
míng
shì
biàn
便
wéi
xué
cái
yīn
xiǎng
yuè
wéi
yáo
fēng
hòu
shēng
xiǎo
shū
zhì
èr
shí
chéng
rán
hòu
wéi
shǒu
fán
bǎi
gōng
jiàn
xìng
gāng
jiàn
jiē
quán
làn
shú
ǒu
wèn
shì
rén
míng
guān
jué
nián
hào
fāng
méi
zhī
wèi
cháng
shǎo
cuò
xué
wèn
zhī
zhēn
shì
liǎng
jiǎo
shū
chú
ér
wén
kǎo
jiào
shí
dīng
zhī
rén
huò
yuē
:“
:“
xìn
yán
rén
xìng
míng
zǒng
。”
。”
yuē
:“
:“
rán
xìng
míng
yǒu
guān
wén
fáng
yuán
kǎi
chú
jùn
zhī
lèi
shì
yǒu
guān
wén
zhě
yuè
sān
lǎo
zāng
rén
zhī
lèi
shì
。”
。”
yǒu
sēng
rén
shì
tóng
宿
háng
chuán
shì
gāo
tán
kuò
lùn
sēng
wèi
shè
quán
ér
qǐn
sēng
rén
tīng
yǒu
zhàn
nǎi
yuē
:“
:“
qǐng
wèn
xiàng
gōng
tán
tái
miè
míng
shì
rén
liǎng
rén
?”
?”
shì
yuē
shì
liǎng
rén
。”
。”
sēng
yuē
:“
:“
zhè
děng
yáo
shùn
shì
rén
liǎng
rén
?”
?”
shì
yuē
:“
:“
rán
shì
rén
。”
。”
sēng
nǎi
xiào
yuē
:“
:“
zhè
děng
shuō
lái
qiě
dài
xiǎo
sēng
shēn
shēn
jiǎo
。”
。”
suǒ
zǎi
jiē
yǎn
qián
qiǎn
zhī
shì
bèi
liáo
qiě
dàn
shǐ
使
sēng
rén
shēn
jiǎo
mìng
míng
yuē
háng
chuán
jiàn
táo
ān
lǎo
rén
zhāng
dài
shū

译文

天下的学问,惟有夜航船中的最难对付。那些村夫俗人,他们的“学问”都是预先准备好了的。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的,谁若把他们的姓名说得稍有差误,就会被人掩口耻笑。他们大概不知道那十八学士、二十八将,即使忘记了他们的姓名,实在对于学问、文理并没什么害处,但他们却说错说或落下了个人,就是十分耻辱的事。所以道听途说,只是辨得口头上的几十个名字,便以为是博学的才子了。于是我想我们八越之地,只有余姚的风俗,年轻人,没有不读书的,等到了二十岁学业无成,然后便去学习一门手艺。所以大凡各行各业的人,像《性理大全》《纲鉴》等书,全都烂熟于胸,偶尔问到一事,与之有关的人名、官爵、年号、地方,对他们来说真是如数家珍,并且从未说错过。他们的“学问”之丰富,真可以称得上是个“两脚书橱”了,但这些“学问”对于文理考校来说却没什么用处,与那些目不识丁的人是没什么不同的。有的人说:“果真像你所说的,那么古人的姓名全不必记忆了。”我说:“并非如此,姓名有与礼文仪节无关的,不妨不记,如八元、八恺、八厨、八俊、八顾、八及之类的便是。有与礼文仪节有关的,则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榖、徐夫人等这些姓名便是。”从前有一个僧人,与一个应考的读书人同宿夜航船中。读书人一路高谈阔论,僧人有些畏惧他,小心地蜷缩起双脚睡在一角。后来,僧人听出读书人的话中有破绽,便问道:“请问先生,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回答说:“是两个人。”僧人又问:“如此,那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那自然是一个人了。”僧人于是笑笑说:“如此说起来,且让小僧伸伸脚吧。”我所记载的,都是人们眼前极其肤浅的一些事,我们且把它们记录在此,只要别让僧人伸脚也就可以了。所以就给它取名叫《夜航船》。剑州陶庵老人张岱书。

逐句剖析

"天下学问":天下的学问,

"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惟有夜航船中的最难对付。

# 夜航船:旧时江南地区用于长途运输的客船。这里指张岱编写的小型百科全书。该书提名为《夜航船》。在漫长的航程中,坐着无聊,各色乘客闲谈消遣,其所谈内容也包罗万象,故称“最难对付”。

"盖村夫俗子":那些村夫俗人,

"其学问皆预先备办":他们的“学问”都是预先准备好了的。

"如瀛洲十八学士":如瀛洲十八学士、

# 瀛洲十八学士:唐初秦王李世民建文学馆,以杜如晦、房玄龄、姚思废、薛收、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十八人并为学士。命阎立本画像,褚亮作赞,题十八人名号、籍贯,藏之书府,时人谓之“登瀛洲”。

"云台二十八将之类":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的,

# 云台二十八将: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因追念父皇打汉江山的功臣宿将,图画邓禹、吴汉等二十八将于洛阳南官之云台,故称。

"稍差其姓名":谁若把他们的姓名说得稍有差误,

"辄掩口笑之":就会被人掩口耻笑。

"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他们大概不知道那十八学士、

"二十八将":二十八将,

"虽失记其姓名":即使忘记了他们的姓名,

"实无害于学问文理":实在对于学问、文理并没什么害处,

"而反谓错落一人":但他们却说错说或落下了个人,

# 错落:指弄错或遗漏。

"则可耻孰甚":就是十分耻辱的事。

"故道听途说":所以道听途说,

"只办口头数十个名氏":只是辨得口头上的几十个名字,

"便为博学才子矣":便以为是博学的才子了。

"余因想吾八越":于是我想我们八越之地,

# 八越:浙江绍兴古称,古时绍兴领辖八县: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故称。

"惟余姚风俗":只有余姚的风俗,

"后生小子":年轻人,

"无不读书":没有不读书的,

"及至二十无成":等到了二十岁学业无成,

"然后习为手艺":然后便去学习一门手艺。

"故凡百工贱业":所以大凡各行各业的人,

"其《性理》《纲鉴》":像《性理大全》《纲鉴》等书,

# 《性理》《纲鉴》:两部明代较流行的著述,即《性理大全》和《纲鉴》。前者为明初时刊刻的一部宋人理学汇编。后者系承袭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写的史书取纲目、通鉴各一字而得名。

"皆全部烂熟":全都烂熟于胸,

"偶问及一事":偶尔问到一事,

"则人名、":与之有关的人名、

"官爵、":官爵、

"年号、":年号、

"地方枚举之":地方,对他们来说真是如数家珍,

"未尝少错":并且从未说错过。

"学问之富":他们的“学问”之丰富,

"真是两脚书厨":真可以称得上是个“两脚书橱”了,

# 两脚书厨:读书记诵虽多,而不能灵活运用。

"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但这些“学问”对于文理考校来说却没什么用处,

# 考校:考辨、订讹。

"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与那些目不识丁的人是没什么不同的。

"或曰":有的人说:“

"信如此言":果真像你所说的,

"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那么古人的姓名全不必记忆了。”

"余曰":我说:“

"不然":并非如此,

"姓名有不关于文理":姓名有与礼文仪节无关的,

"不记不妨":不妨不记,

"如八元、":如八元、

# 八元:传说上古高辛氏时有伯奋、仲堪等八位才德之士,称“八元”。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八恺":八恺、

# 八恺: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恺”。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厨、":八厨、

# 厨:即“八厨”,指度尚、张邈等能散财救人的八个人。

"俊、":八俊、

# 俊:即“八俊”,以李膺、荀昱等敢于反对宦官专权又有才能名望的八个人。

"顾、":八顾、

# 顾:指郭林宗、宗慈等能以自己德行影响他人的八个人。

"及之类是也":八及之类的便是。

# 及:即“八即“,指张俭等能引导人的八个人。导引人追随圣贤。

"有关于文理者":有与礼文仪节有关的,

"不可不记":则不可不记,

"如四岳、":如四岳、

# 四岳:传说尧舜时四方的部落首领称“四岳”。

"三老、":三老、

# 三老:《礼记・礼运》载,古代地方掌教化之官有“三老”。

"臧榖、":臧榖、

# 臧榖:即臧与榖,庄子寓言中两个虚拟的人名。《庄子·骈拇》:“臧与穀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穀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徐夫人之类是也":徐夫人等这些姓名便是。”

# 徐夫人:上古著名铸剑师,姓徐名夫人。据传荆轲刺秦王时所用之剑即出其手。

"昔有一僧人":从前有一个僧人,

"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与一个应考的读书人同宿夜航船中。

"士子高谈阔论":读书人一路高谈阔论,

"僧畏慑":僧人有些畏惧他,

"拳足而寝":小心地蜷缩起双脚睡在一角。

"僧人听其语有破绽":后来,僧人听出读书人的话中有破绽,

"乃曰":便问道:“

"请问相公":请问先生,

"澹台灭明是一个人":澹台灭明是一个人,

# 澹台灭明:春秋时人,为孔子弟子。澹台为复姓。

"两个人":还是两个人?”

"士子曰":读书人回答说:“

"是两个人":是两个人。”

"僧曰":僧人又问:“

"这等尧舜是一个人":如此,那尧舜是一个人,

"两个人":还是两个人?”

"士子曰":读书人说:“

"自然是一个人":那自然是一个人了。”

"僧乃笑曰":僧人于是笑笑说:“

"这等说起来":如此说起来,

"且待小僧伸伸脚":且让小僧伸伸脚吧。”

"余所记载":我所记载的,

"皆眼前极肤浅之事":都是人们眼前极其肤浅的一些事,

"吾辈聊且记取":我们且把它们记录在此,

"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只要别让僧人伸脚也就可以了。

"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所以就给它取名叫《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剑州陶庵老人张岱书。

# 陶庵:即张岱之号。,古剑:张岱祖籍剑州,因此常自称为“古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航船序》是明末文学家张岱为《夜航船》所作的序文。文章开篇点明主旨,称天下学问中夜间航船闲聊“最难对付”,指出部分人虽为“两脚书橱”却于文理考校无益,与“目不识丁者”无异;继而阐明“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的核心观点;最后以僧人与士子的故事作结。全文笔调轻松诙谐,于平淡中见漫不经心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出身仕宦家庭,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极爱繁华。早年悠游于山水间,创作许多诗文。1635年参加乡试,不第。明亡后隐居于四明山中,潜心著述。其诗文颇受公安、竟陵二派影响,尤以小品散文名世,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表现出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久已脍炙人口。代表作品有《石匮书》《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夜航船》是张岱所著书籍之一,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经史百家、政治人事以及典章沿革等,全书共二十卷。本文是该书的序言。一般来说,作者为自己的著作撰写序言,往往是为了阐述著作的创作缘由、写作目的,以及分享创作历程等,这篇序文也不例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序文,也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章指出夜间航船闲聊中“关乎文理”的知识不可不记,批评“两脚书橱”无益于考校的现象,以僧士故事结尾,笔调轻松诙谐,表达了对务实求知的倡导。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开篇以“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点明核心场景“夜航船”,指出村夫俗子以熟记名氏为博学的现象;结尾讲述“僧人与士子同宿夜航船”的故事,场景直接呼应开篇。开头批评“两脚书橱”无益于文理,结尾士子因错答“澹台灭明”“尧舜”人数露怯,僧人借机“伸脚”,既回扣“夜航船”场景,又以故事印证“关乎文理者不可不记”的观点,形成“议论—叙事”的闭环,结构严谨且强化主旨。

3. 分段赏析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文章开篇紧扣题目,以奇崛之语抛出观点,因“学问”与“夜航船”本无关联,这种超出常规的表述极具吸引力。“最难对付”从学人士子视角出发,点明夜航船中因夜幕遮蔽,闲聊成为主要消遣。而船上村夫俗子熟知“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等口头知识,读书人若记错相关姓名,便会遭其嘲笑,处境尴尬,此句为后文论述做铺垫,令人信服其并非危言耸听。“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办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此段进一步阐释开篇观点,指出村夫俗子的“学问”多源于道听途说、口头相传,他们将记住一些人名当作博学的标志,却未认识到部分人名记错对学问文理并无实质影响,讽刺了这种片面的学识认知,也凸显夜航船中“学问难对付”的原因在于知识认知的偏差与浅薄。“余因想吾八越,惟馀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作者以家乡八越地区余姚的风俗为例,说明当地即便从事百工贱业之人,也能熟背《性理》《纲鉴》,对各类知识如数家珍,看似“学问之富”如“两脚书厨”,但实际上这些知识于文理考校并无益处,与目不识丁者无异,进一步深化了对片面追求知识记忆、忽视知识本质的批判,也暗示夜航船中所谓“学问”的局限性。“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榖、徐夫人之类是也’”:通过假设问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文章主旨。作者明确指出并非所有古人姓名都需记忆,与文理无关的可不必记,而与文理相关的则必须牢记。这种论述方式既回应了潜在质疑,又清晰地表明著作目的,将知识取舍的道理巧妙道出,引发读者对知识价值的思考。“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此段以一则诙谐故事收尾,与开篇“夜航船”呼应。故事中士子“高谈阔论”却连尧舜、澹台灭明等基本常识都弄错,与僧人形成鲜明对比,极具喜剧效果。作者借僧人“伸脚”的举动,幽默地表明著书意在帮助读者记住有用知识,避免类似尴尬,以轻松笔调强化知识应重实用的观点,同时调节了文章风格,使主旨表达更易被读者接受。“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文末署名简洁,“古剑”“陶庵老人”的自称,既体现作者个人标识,也暗含其独特的文人气质与身份认同,为整篇序文增添了个人化色彩,同时作为文章结束的标志,使行文结构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张岱为文喜欢引用笑话,不止是为了博人一笑,其中还有深意,能使读者在笑中获得教益。像这篇序文中的那个士子,在夜航船中高谈阔论,可是连极普通的常识性问题也回答错了,出尽洋相,令人绝倒。笑话告诉人们:对学问必须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不得半点虚假;同时要勤于学习,掌握常用的知识。否则很容易闹出“士子”那样的笑话。

不详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淳《当代散文丛书 张岱散文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钱谦贞《怀古堂夏日漫兴八首(录四)》

下一篇:明·龚士骧《塞上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