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suì
tōu
zhào
jìng
cháng
méi
néng
huà
shí
suì
qīng
róng
zuò
qún
chà
shí
èr
xué
tán
zhēng
yín
jiǎ
céng
xiè
shí
cáng
liù
qīn
xuán
zhī
yóu
wèi
jià
shí
chūn
fēng
bèi
miàn
qiū
qiān
xià
yōu
rén
juàn
shǎng
qiū
shǔ
guì
zhāo
yāo
zhú
zhuǎn
chàng
wàng
chí
qīng
yóu
liáo
huā
zhōng
shī
湿
fēng
dié
qiǎng
jiāo
ráo
xié
shǒu
jiān
jūn
liáo

译文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十五岁时在春风里暗自哭泣,背对着秋千暗自悲伤。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风中的蝶强作妖娆。在这个地方如果能携手同行,连同你也不再无聊。

逐句剖析

"八岁偷照镜":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

#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已能画":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 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十岁去踏青":十岁到野外踏青,

# 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芙蓉作裙衩":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芙蓉:荷花。《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十二学弹筝":十二岁开始学弹筝,

# 筝:弹拨乐器,十三弦。

"银甲不曾卸":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

#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犹未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 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十五岁时在春风里暗自哭泣,

#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秋千下":背对着秋千暗自悲伤。

#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背面:背着女伴。

"幽人不倦赏":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

# 幽人:幽隐之人,隐居之人。

"秋暑贵招邀":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

# 招邀:邀请。

"竹碧转怅望":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

"池清尤寂寥":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

# 寂寥:寂静空旷。

"露花终裛湿":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

# 裛:沾湿。

"风蝶强娇饶":风中的蝶强作妖娆。

# 娇饶:柔美妩媚。,风蝶:风中之蝶。

"此地如携手":在这个地方如果能携手同行,

"兼君不自聊":连同你也不再无聊。

# 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烦闷无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以少女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从八岁到十五岁,通过描写不同年龄段的少女生活场景和心理状态,细腻地展现了少女在青春成长过程中的微妙情感变化,尤其是到了十五岁时“泣春风,背面秋千下”的画面,将那种懵懂的爱情带来的羞涩、惆怅与失落刻画得入木三分。第二首诗描绘了秋暑时节幽居之人相互招邀游玩的情景,在看似闲适的游玩场景中,诗人却通过“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等句,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情绪,而“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则暗示出诗人对友情或者爱情的一种渴望,在这看似美好的景色中,诗人内心实则有着难以言说的惆怅与孤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近人韦然超认为,此诗创作于诗人十六岁之际。当时,诗人与初恋对象的感情因女方父母反对而受阻,这段感情无疾而终,诗人心有感慨却又不便明言,因而以“无题”为题。在诗人后续创作的诸多“无题”诗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认为依旧围绕这段初恋展开,由此足见那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分量。不过,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依据诗人在《樊南甲集序》里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专家们推测,这首诗实际上是诗人自比年少便才华出众,抒发自己渴望投身社会政治生活,却又对前途充满忧虑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组诗,分为两首。第一首以少女的成长为主题,通过对少女不同年龄段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少女成长的过程及其内心世界的变化。第二首以秋暑幽居为主题,描绘了诗人在秋暑时节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

2. 写作手法

化用:“芙蓉作裙衩”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此句开篇点题,描绘了少女八岁时的天真模样。“偷照镜”生动地表现出少女的好奇和羞涩,“已能画”则暗示了少女的早慧和对美的追求。这两句通过对少女生活细节的描写,为下文展现了少女成长的历程奠定了基础。​​“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这两句描绘了少女十岁时踏青的情景,“芙蓉作裙衩”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将芙蓉花比作裙衩,生动地展现了少女的活泼可爱和纯真无邪,使读者感受到了少女在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时光。​​“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此句描写了少女十二岁开始学习弹奏古筝的情景,“银甲不曾卸”表现了少女对音乐的专注和热爱,体现了她在艺术方面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少女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这两句描绘了少女十四岁时的羞涩矜持,“藏六亲”形象地表现了少女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回避亲人的心理状态,“悬知犹未嫁”则暗示了少女对未来婚姻的期待和憧憬,展现了少女在成长过程中的微妙心理变化。​​“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此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描绘了少女十五岁时在春风中暗自哭泣的情景,“泣春风”和“背面秋千下”通过对环境和动作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少女内心的惆怅和迷茫,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少女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无奈。第二首:​​“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开篇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心境,“幽人”表明诗人幽居的生活状态,“不倦赏”体现了诗人对欣赏景色的热情,“贵招邀”则强调了友人邀请的重要性,暗示了诗人在幽居生活中的孤独和寂寞,渴望与友人相聚。​​“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这两句通过对竹林和池塘景色的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寂寥。“竹碧”和“池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但“转怅望”和“尤寂寥”却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美景时的复杂心情,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感。​​“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此句继续描写自然景象,“露花终裛湿”表现了露水打湿花朵的情景,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风蝶强娇饶”则描绘了风中蝴蝶勉强展现出娇美姿态的画面,寓意着生命在困境中依然顽强地展现着自己的美丽。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相伴的期待,“携手”象征着友情和陪伴,“兼君不自聊”则强调了友人的陪伴对诗人排解寂寥之情的重要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使诗歌在结尾处流露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晏叔原小词:“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吕东莱极喜诵此词,以为有思致。此语本李义山诗,云:“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只须如此便好。

明胡震亨《唐音戊签》

# 才而不遇之意。

清吴乔《西昆发微》

# 何焯曰:高题摩空,如古乐府。又曰:每于结题见本意。亦有不尽之妙。纪昀曰:独成一格,然觉有古意,故不在形貌音响间。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

# 乐府高手,直作起结,更无枝语,所以为妙。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义山一生,善作情语。此首乃追忆之词。逦迤写来,意注末两句。背面春风,何等情思,即“思公子兮未敢言”之意,而词特妍冶。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结得有情。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颀《古塞下曲》

下一篇:唐·周朴《桃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