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ān
shān
xià

朝代:唐作者:武元衡浏览量:1
nán
guó
xíng
sān
chūn
cǎo
yàng
guī
hǎi
wēi
zhàn
yún
jǐn
lán
yān
dāo
zhōu
wǎn
zhào
西
qíng
fāng
hào
dàng
shǔ
mǎn
lín

译文

在南国独自出行的日子里,三巴大地上春草齐齐生长。江波奔涌,急急向海而去,高耸的栈道直入云端,让人迷失方向。锦绣山谷缭绕着暮霭,夕阳余晖斜照着刀州城西。旅途中的情思正澎湃激荡,却听到蜀地的杜鹃鸟在树林中啼叫不停。

逐句剖析

"南国独行日":在南国独自出行的日子里,

"三巴春草齐":三巴大地上春草齐齐生长。

# 三巴:地名,今四川巴县至忠县一带。

"漾波归海疾":江波奔涌,急急向海而去,

# 漾波:长流的水波。

"危栈入云迷":高耸的栈道直入云端,让人迷失方向。

# 栈:栈道。

"锦谷岚烟里":锦绣山谷缭绕着暮霭,

"刀州晚照西":夕阳余晖斜照着刀州城西。

# 刀州:益州(今四川地)的代称。

"旅情方浩荡":旅途中的情思正澎湃激荡,

"蜀魄满林啼":却听到蜀地的杜鹃鸟在树林中啼叫不停。

# 蜀魄:杜鹃鸟的别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夕次潘山下》是武元衡在中唐时期出镇巴蜀时所创作的一首律诗,诗人以旅途见闻抒发羁旅情怀。诗中“三巴春草”“漾波归海”“连云栈道”等意象,既展现了蜀地山川的壮美,又暗含诗人孤寂的心绪。全篇情感由孤旅愁思渐转为对自然的欣赏,最终以“蜀魄满林啼”的哀婉之景作结,含蓄地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字伯苍,谥忠愍,祖籍并州文水(今属山西),其家族后迁至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武则天曾侄孙。建中进士,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又历任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其工于五言诗,藻思绮丽,琢句精妙。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之为“瑰奇美丽主”。代表作品有《寒食下第》《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行路难》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武元衡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途中,诗人奉旨出镇巴蜀,在赴任途中夜宿潘山时所作。在唐代藩镇割据的特殊政局下,这次外放既承载着朝廷重任,又暗含诗人个人的羁旅漂泊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羁旅诗。全诗以精准的地理风物描摹为骨架,以时空流转中的意象叠加为脉络,既展现了蜀道山川的雄奇险峻,又抒发了诗人宦游漂泊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所用的“王溶刀州梦”和“杜鹃啼血”两个典故十分贴切,准确地表达了任职蜀中之后回京途中的心境与感受。“锦谷岚烟里,刀州晚照西”中的“刀州”暗引晋代王濬“刀悬州门”旧事,以历史治乱隐喻蜀中政局动荡;“旅情方浩荡,蜀魄满林啼”中的“蜀魄啼林”借杜鹃泣血传说,将个人漂泊升华为家国兴亡之叹。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南国独行日,三巴春草齐”,勾勒出诗人从西川返回京城途中所见的季候与景致。彼时,诗人漫步于南国大地,三巴之地正值生机勃勃的春日,莺啼婉转,草长花开,一派烂漫之景。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元和八年条记载,元和八年三月甲子日,“朝廷征调前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武元衡入朝掌管政事”。武元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与《资治通鉴》的记载相互印证。诗的颔联“漾波归海疾,危栈入云迷”,精准描绘了宁强皤冢山下金牛驿一带的独特风光。诗中的“漾波”,正是汉水源头漾水的波澜。汉水发源于宁强皤冢山,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到过此处,《尚书·禹贡》中便有“皤冢导漾,东流为汉”的记载。武元衡目睹漾水滚滚东流,思绪不禁飘向万里之外的大海。“危栈”则刻画了皤冢山附近金牛道上古栈道的险峻。皤冢山附近的金牛道上有五丁关,流传着五丁开山的传奇故事,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此地山势高峻,道路狭窄,栈道悬于半空,令人望而生畏。诗的颈联“锦谷岚烟里,刀州晚照西”,展现了成都附近蜀地及蜀道的绮丽风光。行走在蜀道锦绣的山谷间,仿佛置身于暮色岚烟的笼罩之中。诗中的“刀州”即益州。此前益州刺史皇甫晏被张弘杀害,王昶接任益州刺史,此事竟与李毅的解梦相契合。此后,人们便将刀州作为益州的别称。诗的尾联“旅情方浩荡,蜀魄满林啼”,抒发了诗人行旅蜀道时的内心感受。诗中的“蜀魄”源自杜鹃啼血的典故。相传周朝末年,蜀国君主杜宇,又称望帝,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贤明国君。后来望帝杜宇禅位退隐,却不幸遭遇国亡身死的悲剧。杜宇死后魂魄化为鸟,名为杜鹃。每到暮春时节,杜鹃哀啼不止,直至口中流血,其啼声哀怨凄婉,令人闻之落泪。诗人从蜀地返回长安之时,正值春意盎然、杜鹃啼鸣之际。听到杜鹃的哀啼,诗人心中原本豪迈的行旅之情,也难免染上几分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方干《早春》

下一篇:唐·许浑《塞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