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chūn

朝代:唐作者:方干浏览量:1
yùn
xíng
yuán
huà
cēn
zhōng
huá
gòng
shí
zhèng
cái
suí
huī
biàn
cán
hán
biàn
便
bèi
liǔ
tiáo
bīng
róng
zhāo
yáng
jué
cǎo
绿
chén
gēn
zhī
xìn
fēng
guāng
jiàn
nián
lái
nián
biàn
shuāng

译文

大自然运转的规律没有丝毫差错,四方极远之地与中原大地在同一时节共同迎来早春。刚刚随着律管中灰的飞动节气发生变化,残留的寒意就被柳条的萌发所驱赶。大湖上的冰融化,朝阳最先察觉到,陈旧的草根下边,春草变绿,夜雨是最清楚不过的。若是不相信春天的风光来得比箭还快,看看一年又一年过去,自己两鬓就添了白发。

逐句剖析

"运行元化不参差":大自然运转的规律没有丝毫差错,

# 参差:不齐。,运行元化:天地运行、气候变化。

"四极中华共一时":四方极远之地与中原大地在同一时节共同迎来早春。

# 四极:四方极远的地方。

"正气才随灰律变":刚刚随着律管中灰的飞动节气发生变化,

# 变:一作“转”。,灰律:古代预测气候,把苇膜烧灰放在律管里,到某一气节,相应律管里的灰就会自行飞出。律:音律。古代有十二律与十二个月份相对应。,正气:指正常的气候。

"残寒便被柳条欺":残留的寒意就被柳条的萌发所驱赶。

# 柳条:一作“野梅”。,便:一作“更”。

"冰融大泽朝阳觉":大湖上的冰融化,朝阳最先察觉到,

"草绿陈根夜雨知":陈旧的草根下边,春草变绿,夜雨是最清楚不过的。

# 陈根:宿草的根。

"不信风光疾于箭":若是不相信春天的风光来得比箭还快,

# 于:一作“如”。,风光:这里作时序解。,信:一作“觉”。

"年来年去变霜髭":看看一年又一年过去,自己两鬓就添了白发。

# 霜髭:白胡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春》是唐代方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聚焦于早春时节的描绘。开篇阐述了气候依序更替,各地皆然的特点。诗的中间两联巧妙地点明“早”意。颔联从气候层面入手,提及“正气”随着节气规律转变,“残寒”被新生的柳条所“欺”,这是对早春气候的正面刻画,生动展现出早春时节新旧交替的特点。颈联则另辟蹊径,运用比拟手法,以“冰融大泽朝阳觉,草绿陈根夜雨知”侧面烘托早春的来临。“觉”与“知”二字堪称精妙,赋予“朝阳”与“夜雨”以人的感知能力,仿佛它们能够察觉到冰的融化、知晓草的变绿,如此炼字,尽显诗人用词的精巧与灵动,让早春的悄然变化跃然纸上。诗歌结尾处,诗人因感慨美好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从而抒发了对韶华易逝的深沉感慨。整首诗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将早春之景与时光之叹紧密相连,别具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方干(809~886?),唐代诗人。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举进士不第,隐居于会稽镜湖。咸通至中和间,以诗著名江南,交游颇广。其诗多酬和之作,亦常抒写羁旅之思及闲适出世之想,还主张苦吟,自言“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诗风近贾岛、姚合,气格清迥,意度闲远。在晚唐纤靡俚俗之中独能自振,工于律绝,清润小巧,且多警句。代表作品有《感怀》《鉴戒录》。有《玄英先生诗集》10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颔联“正气才随灰律变,残寒便被柳条欺”,从气候角度,直接点明正气随节气变化、残寒被柳条驱赶,正面展现早春气候特点,突出“早”字。侧面描写:颈联“冰融大泽朝阳觉,草绿陈根夜雨知”,通过描写朝阳似乎察觉到冰融、夜雨好像知晓草绿,从侧面烘托早春的到来,进一步突出“早”的特点。拟人:“冰融大泽朝阳觉,草绿陈根夜雨知”中“觉”“知”二字,赋予朝阳、夜雨以人的生命和感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早春自然景象的变化,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运行元化不参差,四极中华共一时”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大自然运转的规律性。“运行元化”指的是大自然的运行和变化,“不参差”强调了这种变化的有序性和规律性。“四极中华共一时”则点明了在早春这个时节,无论是在遥远的四方极地还是在中原大地,都同时迎来了春天的气息,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和谐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正气才随灰律变,残寒便被柳条欺”描写了早春时节节气的变化和气候的特点。“正气”指的是春天的气息,“灰律变”是指古人通过观察律管中灰的飞动来判断节气的变化,这里表示春天已经到来。“残寒”则指冬天残留的寒意,“柳条欺”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残寒在柳条萌发面前逐渐消退的情景,体现了早春时节气候的变化,给人一种生机初现的感觉。“冰融大泽朝阳觉,草绿陈根夜雨知”进一步描绘了早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冰融大泽”描绘了大湖上的冰开始融化的景象,“朝阳觉”则借助朝阳,表现出冰融的过程是被朝阳最先察觉到的,细腻地展现了早春的变化。“草绿陈根”描写了陈旧的草根下边春草开始变绿的情景,“夜雨知”则通过夜雨,强调了春草的生长是在夜雨的滋润下悄然进行的,将早春的细微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不信风光疾于箭,年来年去变霜髭”由景入情,诗人感慨时光的匆匆流逝。“不信风光疾于箭”表示诗人起初不相信春天的风光来得如此之快,就像箭一样迅速。“年来年去变霜髭”则通过自身两鬓添霜的变化,表达了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这两句诗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慨相结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在欣赏早春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思旧》

下一篇:唐·武元衡《夕次潘山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