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战桑乾北":桑干河北边刚刚经历一场夜战,
# 桑乾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北:一作雪。
"秦兵半不归":秦地健儿一半未能归营。
# 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
"朝来有乡信":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 乡信:家乡人或家人的信。
"犹自寄征衣":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 征衣:一作寒衣,御寒的衣服。,犹自:仍然。
晚唐诗人
许浑(788~852?),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进士,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许浑的诗长于律体,多登临怀古之作,抚今追昔,感慨兴亡。文辞工丽,属对精切,声律谐婉。送别唱酬之作亦堪讽咏。《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较有名。《金陵怀古》《凌歊台》等诗为其代表作。今有《丁卯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塞下曲》是晚唐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属于边塞诗题材。此诗通过叙述桑乾河北一场夜战的惨烈结局,以及后方家人不知战士已牺牲仍寄寒衣的情景,高度浓缩了战争的悲剧性,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士兵及其家属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记叙:顺叙,全诗仅用纯客观的叙事,未附以明显的感情色彩词,“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直白叙述夜战结果,“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陈述家人寄衣之事,却真实地反映了一场战争的悲剧,让读者从事实中感受战争残酷。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短短十个字,高度凝练地描绘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夜战”点明作战时间,在黑暗中战斗更添几分凶险;“桑乾北”明确作战地点。“秦兵半不归”则直接给出战斗结果,一半左右的战士再也没能归来,一个“半”字,看似轻描淡写,却道尽战争的残酷无情,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惨烈,为全诗奠定了悲剧基调。这里诗人用“秦兵”,可能是考虑音律,也或许有以“秦”影射唐王朝,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有所批判之意。后两句“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清晨后方送来士兵的家信,告知寒衣已寄出。“朝来”点明时间,新的一天开始,带来的却是家人不知战士已牺牲的消息。“犹自”强调家人的不知情,在他们心中,战士或许还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需要寒衣保暖,却不知战士已魂归疆场。这两句诗从一个细微的生活场景入手,将战争的悲剧进一步延伸到后方家庭,亲人的牵挂与战士的阵亡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也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4. 作品点评
《塞下曲》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语言简洁精练,用极少的文字叙述了一个完整且震撼人心的战争悲剧故事,体现了五言绝句短小精悍却意蕴深远的体裁优势。在情感表达上,诗人虽未直接抒情,但通过冷静客观的叙事,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牺牲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情感真挚而深沉。从题材角度,作为边塞诗,它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多描写塞外风光、征战豪情等套路,聚焦于战争的悲剧本质,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下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思情绪。在许浑的作品中,此诗是其关注现实、以诗反映社会问题的典型之作。
上一篇:唐·武元衡《夕次潘山下》
下一篇:唐·骆宾王《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