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夫营畔柳濛濛":西汉名将周亚夫的军营旁,杨柳茂密如烟似雾,朦胧一片,
# 营畔柳:《史记》中有“周亚夫军细柳”的经典描写。,亚夫:指西汉名将周亚夫。
"隋主堤边四路通":隋炀帝下令开凿的运河堤岸上,杨柳成荫,道路四通八达。
# 堤:隋炀帝下扬州的时候在京杭运河两边种植杨柳壮丽景致。,隋主:指隋炀帝杨广。
"攀折赠君还有意":折下柳枝赠予你,寄托着依依惜别的情意,
# 攀折赠君:古人在送别亲友时有折柳寄情的习俗。
"翠眉轻嫩怕春风":嫩绿的柳叶如少女的翠眉,娇弱得仿佛怕被春风吹伤。
晚唐诗人
汪遵(?~?),唐代诗人。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初为县小吏,家贫借书昼夜苦读,于咸通七年登进士第。汪遵善诗,尤擅长七绝,以咏史诗著名,颇寓兴讽。其作品或歌颂历史人物,或抒发怀才不遇之志,或寄寓兴亡之叹。辛文房称其“拔身卑污,奋誉文苑”。诗歌作品有《长城》《题李太尉平泉庄》《五湖》等。有《咏史诗》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通过细柳烟堤的历史意象,借周亚夫细柳营、隋炀帝锦帆堤的沧桑变迁,在杨柳依依的物象中寄托了朝代兴替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亚夫营畔柳濛濛”化用西汉名将周亚夫“细柳营”的典故,原典出自《史记》,介绍周亚夫治军严明,军营称“细柳营”。诗中以“亚夫营畔”点明历史场景,用“柳濛濛”暗合军营的森严与杨柳的柔密形成对比。通过历史与自然的结合,暗示军营的肃穆已湮没,唯余杨柳见证盛衰,深化沧桑感。“隋主堤边四路通”化用隋炀帝开凿运河、沿堤植柳的史实,以“隋主堤”代指隋代运河的繁华遗迹,柳枝的舒展暗喻隋朝短暂却深远的影响。诗中借杨柳的繁茂与隋朝的覆灭对比,凸显历史变迁中“物是人非”的喟叹。拟人:“翠眉轻嫩怕春风”中“怕”字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中将柔嫩的柳叶拟作少女,以“怕”字写柳叶畏惧春风,担心被风吹落,“怕”字强化柳枝的脆弱易逝。这里以拟人暗喻繁华如柳叶般短暂,春风本是生机,却成摧折之力,婉转点明盛衰无常。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亚夫营畔柳濛濛”,此句以西汉名将周亚夫的军营为背景,引出“细柳营”的典故。周亚夫治军严整,史载其军营“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但诗人未直接写军纪,反以“柳濛濛”三字侧笔勾勒。“濛濛”既形容柳絮纷飞如烟,又暗合军营森严下的朦胧氛围,柳枝的柔密与军营的肃穆形成对照。杨柳在此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成为历史沧桑的见证——昔日严整的军营已湮没,唯余柳色如旧,暗藏盛衰之叹。第二句“隋主堤边四路通”,此句转写隋炀帝开凿运河、沿堤植柳的史实。“隋主堤”指隋代运河堤岸,堤边杨柳成行,曾是南北交通的繁华象征。“四路通”既实写运河贯通四方、商旅往来的景象,又虚摹柳枝向四面舒展的形态。杨柳的繁茂与运河的兴衰相系,暗喻隋代虽短促却留下深远影响,而杨柳依旧岁岁青翠,将历史巨变与自然恒常并置,生出物是人非之慨。第三句“攀折赠君还有意”,此处化用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攀折”是动作,却非随意采撷,而含“赠君”的郑重;“有意”二字最妙,既言柳枝寄托着送别者的情意,又以拟人手法赋予柳枝灵性,仿佛它亦懂得离愁。典故与情感交融,既延续前两句的历史感怀,又自然转入当下离别场景。柳枝的柔韧与别情的绵长相映,既见习俗渊源,又显情意含蓄。第四句“翠眉轻嫩怕春风”,末句以“翠眉”喻初生柳叶,纤细如女子黛眉,青翠鲜嫩。“轻嫩”状其脆弱,“怕春风”则以拟人手法,写柳叶似因畏惧春风摧折而颤栗。此句看似怜惜杨柳娇弱,实则暗含深意:杨柳虽见证过周亚夫、隋炀帝的功业,却终究难敌自然变迁,正如盛世繁华终将逝去。春风本为生机之兆,此处反成“怕”的对象,以柔婉笔调点出历史轮回中繁华易逝的永恒主题。
上一篇:唐·崔颢《琴曲歌辞·霍将军》
下一篇:唐·张旭《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