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lián

朝代:唐作者:张籍浏览量:2
qiū
jiāng
àn
biān
lián
duō
cǎi
lián
ér
píng
chuán
qīng
fáng
yuán
shí
zhēng
qián
jìng
zhé
yàng
wēi
shì
qiān
绿
jīng
xià
xún
ǒu
duàn
chù
duō
shāng
shǒu
bái
liàn
shù
yāo
xiù
bàn
juǎn
chā
chāi
zhuāng
shū
qiǎn
chuán
zhōng
wèi
mǎn
qián
zhōu
jiè
wèn
shuí
jiā
jiā
zhù
yuǎn
guī
shí
gòng
dài
cháo
shàng
nòng
róng
hái
dàng
jiǎng

译文

秋天的江岸边莲子特别多,采莲的姑娘们并排坐在船上唱着歌。绿色的莲蓬里圆滚滚的莲子密密麻麻,她们争先恐后地采摘,小船在微波中荡漾。试着拉扯绿色的莲茎去寻找莲藕,结果断的时候丝太多,不小心刺伤了手。她们用白色的布带束着腰,袖子半卷着,没有插上玉钗,妆容也很淡雅。船上的莲子还没装满,她们就划着船前往前面的沙洲继续采摘,还问旁边的人,谁的家住得比较远。等采莲结束时,她们会一起等待傍晚的潮水上涨,然后一边玩弄着荷花,一边荡着桨回家。

逐句剖析

"秋江岸边莲子多":秋天的江岸边莲子特别多,

# 莲子:莲的种子。椭圆形,肉呈乳白色,当中有绿色的莲心。,秋江:秋天的长江。

"采莲女儿凭船歌":采莲的姑娘们并排坐在船上唱着歌。

# 凭船:凭靠着小船。依靠着小船。凭:靠着,倚着。一作并。,采莲:采集莲子。

"青房圆实齐戢戢":绿色的莲蓬里圆滚滚的莲子密密麻麻,

# 齐戢戢:一齐收集。戢戢,外观整齐好看。收敛收集。密集貌。有说“齐戢戢,形容众多莲蓬露出水面,一个挨一个,戢戢然”。,圆实:圆圆的果实,即莲子。,青房:青青的莲房,青青的莲蓬。

"争前竞折漾微波":她们争先恐后地采摘,小船在微波中荡漾。

# 漾微波:荡漾的水波。荡漾,荡漾。水波微动。一作漾微。,竞折:竞赛折下(莲蓬)。,争前:竞争向前。

"试牵绿茎下寻藕":试着拉扯绿色的莲茎去寻找莲藕,

# 下寻藕:向水下寻觅莲藕。,绿茎:绿色的荷叶茎秆。,试牵:试着牵动。想看一下未成熟的莲藕有多大。

"断处丝多刺伤手":结果断的时候丝太多,不小心刺伤了手。

# 刺伤手:未成熟的茎秆有尖刺会伤到手。,丝多:粘丝众多。未成熟的莲藕粘丝特别多。,断处:莲藕的断开处。

"白练束腰袖半卷":她们用白色的布带束着腰,袖子半卷着,

# 袖半卷:衣袖半卷。,束腰:束缚腰身。,白练:白色熟绢。素绢。

"不插玉钗妆梳浅":没有插上玉钗,妆容也很淡雅。

# 浅:打扮简单。,妆梳:梳妆打扮。梳妆打扮的款式。,玉钗:玉制的钗。钗,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合成,燕形。

"船中未满度前洲":船上的莲子还没装满,她们就划着船前往前面的沙洲继续采摘,

# 度前洲:通“渡”,划船到前方的小岛边。前洲:前面的洲渚。洲,水中小片陆地。绿洲。

"借问谁家家住远":还问旁边的人,谁的家住得比较远。

# 家住远:家住得很远。家已经很远。,谁家:谁家的人。走太远无人认识。一作阿谁。阿谁:哪位。,借问:借光询问。向人打听情况时所用的敬辞。犹言请问。

"归时共待暮潮上":等采莲结束时,她们会一起等待傍晚的潮水上涨,

# 上:才能逆流而上。,暮潮:傍晚的潮汐。,共待:需要共同等待。,归时:回返的时候。

"自弄芙蓉还荡桨":然后一边玩弄着荷花,一边荡着桨回家。

# 还荡桨:还需要摇荡船桨。,芙蓉:荷花的别名。,自弄:独自耍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乐府诗。此诗描绘了江南水乡采莲女从晨出到暮归的采莲全过程,展现了秋江岸边采莲的热闹场景、寻藕细节以及采莲女的形体外貌和内心世界。写作手法上,运用白描手法,不加雕琢。通过对采莲女动作、妆扮等描写,表现出她们的勤劳、爽朗、友爱等。全诗构思独特,每韵一段且富有变化,场景多变,情节丰富。其风格纯朴明丽,洋溢着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展示出作者对采莲生活的生动刻画和对采莲女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描写生活场景的诗。描绘了江南水乡采莲女采莲的生活画面,展现了采莲女们的勤劳、活泼以及相互间的友爱,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江南水乡风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诗人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采莲女用白练束腰、衣袖半卷,不插玉钗、妆容浅淡的形象,没有过多的修饰,便将采莲女朴素自然的美呈现出来。环境描写:“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描绘了清秋时节,江岸边莲子繁多,采莲女们并船而歌的场景。通过对秋江这一环境的描写,为采莲活动提供背景,烘托出热闹欢快的氛围。映衬:“绿叶青莲,映衬采莲女红润的面颊,采莲女和粉红的荷花在阳光下相映生辉”,诗中以绿叶青莲的翠绿、粉红荷花的艳丽,映衬采莲女红润的面颊,使得画面色彩丰富,相互映衬下,采莲女的形象更加明艳动人,同时也展现出画面的和谐美。

3. 分段赏析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金秋之际,莲子已然成熟,江畔碧荷绵延,望不到尽头,正是收获的绝佳时分。采莲女们笑意盈盈,唱着动听的歌谣,驾船驶向江面开启采莲劳作。“并船歌”描绘出几只小船紧紧相依,一同前行的画面。“并”字巧妙点出采莲属于群体活动,彰显出采莲女们的热情爽朗与满心欢愉。她们的船只驶向何方,那悦耳的歌声便飘向何处。江水悠悠流淌,欢快而清脆的歌声顺着江流一路传扬,为清冷的秋日江面添上一抹灵动的色彩。这开篇两句通过环境描绘,烘托出秋江采莲热闹非凡的场景。紧接着,“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细致描绘采莲细节。“齐戢戢”生动展现众多饱满莲蓬露出水面,密密麻麻、挨挨挤挤的景象。这些诱人的莲子,引得采莲女们竞相行动。她们驾驭小船,在层层荷丛间穿梭,好似在这绿色的荷花世界里展开一场激烈竞赛,都盼着能多采些莲子。澄澈水面,因她们的动作溅起串串晶莹水花,泛起层层翠绿涟漪。歌声、笑声、划桨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活力四溢的青春乐章。绿叶、青莲,与采莲女那红润面庞相互映衬,采莲女与娇艳荷花在日光下一同闪耀。色彩的交织让画面明艳动人,荷叶、莲子的静态与采莲女、江水的动态相互转换,更凸显出画面主角——采莲女的身姿轻盈、动作敏捷。“争前”生动勾勒出她们争先划船向前的模样,使轻舟竞采的画面跃然纸上;“竞折”则着重展现她们竞相采摘莲子的急切情态,将她们的青春活力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争前”到“竞折”,采莲场景的动态感愈发强烈。诗人巧用“争”“折”“漾”等动词,将采莲女动作的迅速、心境的兴奋欢快以及轻盈灵动的神态鲜活呈现出来。前四句押“歌”韵,构成第一段,呈现出一片广阔且热闹的秋江采莲景象,整体情调悠扬而甜美。五、六两句“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讲述采莲女们尝试探寻莲藕的情节。“试牵”表明她们此时寻藕并非为收获,只是好奇藕的生长状况,毕竟当下莲藕尚小,未到采挖时节。绿色莲茎布满尖刺,稍不留意便会扎伤手。因而,她们只能缓缓地、小心翼翼地顺着莲茎摸索莲藕。采莲子时动作迅速,寻藕时却如此谨慎缓慢,一快一慢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她们寻藕过程的细致入微。这两句押“有”韵,作为第二段,细致刻画寻藕细节,生动呈现出她们劳作时的状态。节奏舒缓,让人感受到一种悠然轻松的氛围。随后四句“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谁谁家住远”,转而刻画采莲女形象。前两句运用白描手法,描绘采莲女的装扮。她们以白色带子束腰,尽显身形曲线之美与身姿的俊俏动人。不插玉钗,妆容简约,尽显自然质朴之美。后两句中,莲子尚未装满船舱,她们便相互鼓劲:“一起前往前面的洲边接着采吧。”采莲途中,她们还相互关切询问:“越往前采,离家就越远了,谁的家离得远些呢?”一句简单的问候,透露出她们善良的本性与开朗的性格,彰显出彼此间深厚的友爱与关怀。这份浓浓的情谊展现出她们美好的心灵与高尚的情操,外在的形体美与内在的心灵美相互交融,给人带来全方位的美感体验。这四句押“洗”韵,为第三段,对采莲女的外貌与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刻画,情调质朴而亲切。最后两句“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描绘采莲女傍晚归程。直到傍晚仍在劳作,体现出她们的勤劳。日暮时分潮水上涨,正好利于乘船快速返回。“共”字精妙,突出她们一同出发、一同归来,以及收获后的共同喜悦。归途中,她们一边划桨,一边把玩着手中的荷花,历经一天的劳作,依旧轻松自在。这两句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晚霞的余晖为采莲女披上绚丽外衣,她们的欢声笑语为秋日暮色中的江面增添无尽趣味。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最后两句押“漾”韵,勾勒出一幅采莲女满载而归,边划船边赏玩荷花的动人场景,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回味全诗。

4. 作品点评

此诗构思别具一格,每一个韵脚自成一段,段与段之间变化丰富。生动呈现出采莲群体从清晨出发直至傍晚归来的完整过程。诗中场景不断转换,情节精彩纷呈,读来引人入胜,令人沉醉其中,兴致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戴叔伦《送前上饶严明府摄玉山》

下一篇:唐·白居易《题韦家泉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