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jǐng
guān

朝代:唐作者:韦庄浏览量:1
tài
háng
shān
shàng
yún
shēn
chù
shuí
xiàng
yún
zhōng
zhù
qiáng
duǎn
gěng
néng
chuí
zhòu
liáo
yuán
yòng
xué
jīn
tāng
zhú
kāi
lán
cuì
wéi
gāo
lěi
jié
duàn
yún
xiá
zuò
fáng
shǒu
jiào
fēi
niǎo
guò
chì
méi
dào
xiāng

译文

太行山高耸入云,深处云雾缭绕,是谁在云端筑起了这道城墙。短绳子怎能垂到玉砌的井中,环绕的城墙何必效仿“金汤”。劈开青翠的山岚筑成高垒,截断流动的云霞化作巨大的屏障。守关的官吏不让飞鸟通过,赤眉军又怎能到达我的家乡。

逐句剖析

"太行山上云深处":太行山高耸入云,深处云雾缭绕,

"谁向云中筑女墙":是谁在云端筑起了这道城墙。

# 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短墙。

"短绠讵能垂玉甃":短绳子怎能垂到玉砌的井中,

# 玉甃:井之美称。甃:井壁。,讵能:岂能。,短绠:短井绳。

"缭垣何用学金汤":环绕的城墙何必效仿“金汤”。

# 金汤:即金城汤池,喻城池坚固。,缭垣:围绕天井关之城墙。

"㔉开岚翠为高垒":劈开青翠的山岚筑成高垒,

# 高垒:高耸之壁垒。,岚翠:苍翠之山岚。,㔉:一作掘。

"截断云霞作巨防":截断流动的云霞化作巨大的屏障。

"守吏不教飞鸟过":守关的官吏不让飞鸟通过,

# 守吏:防守天井关之吏。

"赤眉何路到吾乡":赤眉军又怎能到达我的家乡。

# 赤眉:西汉末年以樊崇等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此似指黄巢起义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天井关》是唐代诗人韦庄的七言律诗。诗以险峻的太行山天井关为背景,赞颂其天然屏障与人工防御的坚固。首联描绘关隘的高险,颔联用短绳难及井底的夸张手法,突显地势之高;颈联则想象劈开云雾筑墙,展现防御之严密。尾联以飞鸟难越的比喻,强调天井关的易守难攻,表达诗人对家乡安宁的守护与对乱世的忧虑。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借景抒怀,既体现山水之美,又暗含对唐末战乱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太行山上云深处,谁向云中筑女墙”以“云深处”开篇,先勾勒出太行山高耸入云的壮阔景象。“谁向云中筑女墙”一句用设问引发思考——在这般高峻的云端,竟有人修筑起防御的城墙(女墙),既点明天井关的位置之险,又自然引出对防御工事的关注。颔联“短绠讵能垂玉甃,缭垣何用学金汤”以反问进一步探讨防御的实质。“短绠”典出《荀子》,原指短绳子无法从深井取水,此处比喻常规的防御手段难以应对险要地势;“金汤”本指坚固的城池,但诗人反问“缭垣(围墙)何必效仿金汤”,暗含对单纯依赖工事的否定,为后文写“人力胜天险”做铺垫。颈联“㔉开岚翠为高垒,截断云霞作巨防”笔锋一转,用夸张手法展现守吏的魄力:“㔉开岚翠”建造高垒,“截断云霞”设置巨防。这两句将抽象的“险要”化为具体动作,以“岚翠”“云霞”的诗意意象,反衬防御工程的浩大与险峻,突出天井关“以人力补天险”的特点。尾联“守吏不教飞鸟过,赤眉何路到吾乡”收束全诗,以“飞鸟”侧面烘托防守之严——连鸟都无法飞过,更遑论历史上有名的“赤眉”起义军。诗人用“何路”反问,既呼应首联的“云中筑墙”,又直抒胸臆:如此严密的防御下,家乡安全无忧。全诗从地理形势到防御工事,从质疑常规到肯定人力,最终落脚于对守御能力的信心,层层递进,语言质朴而意境雄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解问始筑女墙人,胡不务德,而乃务险。“云深”“深云”,转笔成妙。后解问既筑女墙后,若不修德,险曷足恃。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播《题木兰院二首》

下一篇:唐·黄滔《广州试越台怀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