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ǎn
huǐ
xiāng
xiào
sòng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rén
zhèng
zhī
qiáo
xiàng
guó
rén
wèi
ān
jiào
yóu
xiāng
zhī
xiào
zhòng
kǒu
xiāo
xiāo
huò
wèi
chǎn
:“
:“
huǐ
xiāng
xiào
zhǐ
。”
。”
yuē
:“
:“
huàn
yān
chéng
měi
duō
yán
zhì
shàn
xíng
shàn
wéi
shàn
wéi
shì
chuān
fáng
yán
xià
shàng
lóng
bāng
qīng
。”
。”
xiāng
xiào
huǐ
ér
zhèng
guó
zài
zhōu
zhī
xīng
yǎng
lǎo
yán
shuāi
bàng
zhě
shǐ
使
jiān
chéng
bài
zhī
zhāo
zāi
guān
wéi
shì
chǎn
zhí
zhèng
zhī
shì
wéi
huà
zhǐ
guó
chéng
shuài
dào
xiàng
tiān
xià
jūn
jiāo
chàng
páng
yín
hǎi
suǒ
yǒu
jūn
chén
shuí
zhī
rén

译文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他开始执政的时候),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周厉王)衰败,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子产啊,执政的方式(难得)。只因为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帮助天下的君王,(天下就能)政通景明,达到无限。哎!天下没有治理好,(是因为)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啊。谁能继承子产之风?(谁又具有子产之才)?我思慕古人!

逐句剖析

"我思古人":我崇敬的古人,

"伊郑之侨":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

# 郑之侨:指郑国执政大公孙夫侨,字子产,在郑筒公、郑定公执政二十年,内政外交,政绩卓超,成为政治家和外交家。子产不毁乡校,是其事迹之一。,伊:句首语气词,没有实义

"以礼相国":(他开始执政的时候),用礼制治理国家,

# 相国:辅佐国政。

"人未安其教":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

# 安:安于,习惯,悦服。

"游于乡之校":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

"众口嚣嚣":众人议论纷纷。

# 嚣嚣:嚣,众人喧哗的样子。

"或谓子产":有人对子产说:“

# 或:有人,指然明。

"毁乡校则止":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

"曰":子产说:“

"何患焉":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可以成美":可以把它变成好事。

# 成美:助成美政。

"夫岂多言":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

# 夫:代词,他们。

"亦各其志":也就是各抒己见嘛:

"善也吾行":对的,我们就采纳,

"不善吾避":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

"维善维否":是好是坏,

# 维:句首句中气词,无实义。

"我于此视":我们就观察一下嘛。

"川不可防":河流不能堵塞,

"言不可弭":言论不能阻止。

# 言不可弭:舆论不可以用权力来禁止。

"下塞上聋":堵塞言路,主上蒙蔽,

# 下塞上聋:住人民的路,不许他们评论政治,那么,执政大臣就不能听到们的意见,和聋子一样了。下:指人民。上:指执政。

"邦其倾矣":国家就要衰败了。”

# 倾:倾覆,垮台。,其:时间副词,将要。

"既乡校不毁":乡校没有毁掉,

"而郑国以理":而郑国得以治理好。

# 理:题当用“治”,为了避唐高宗李治讳,改为理字。

"在周之兴":周初兴盛,

"养老乞言":(是因为)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

# 养老乞言:古代有界老之礼,选择年老而有贤德的人,国家按时供奉酒食,听取他的意见,作为行政的依据。

"及其已衰":(周厉王)衰败,

# 及:介词,到了……时候。

"谤者使监":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

# 谤者:指批评国政的人。

"成败之迹":成功失败的事例,

"昭哉可观":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 昭:明显。

"维是子产":这子产啊,

# 是:指示代词,这个。

"执政之式":执政的方式(难得)。

# 式:法式,典范。

"维其不遇":只因为难得,

# 维:通“惟”。这两句是说只因子产没有遇到圣君,他的教化就只限于一个郑国。

"化止一国":才治理一个郑国。

# 化:教化。

"诚率此道":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

# 率:遵循。

"相天下君":帮助天下的君王,

"交畅旁达":(天下就能)政通景明,

# 交畅旁达:同时全面地顾利推行起来。交,同时。

"施及无垠":达到无限。

# 施及无垠:影传到后世,求远不会消失。

"於虖":哎!

"四海所以不理":天下没有治理好,

# 四海:指天下。

"有君无臣":(是因为)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啊。

"谁其嗣之":谁能继承子产之风?(谁又具有子产之才)?

"我思古人":我思慕古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子产不毁乡校颂》是一篇散文作品。作者颂子产不毁乡校之举,实则意在讽喻当朝执政者,暗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彰显对时政的深切关切。全文借古喻今,行文跌宕有致,意旨简明而主旨显豁,措辞温和却内含锋芒,以散文的笔法创作韵文,文句通顺自然,寄寓深远,使作品兼具叙事与议论的深厚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贞元十五年(799年),唐德宗时期,太学生薛约因直言进谏触怒当权者,被流放连州。国子司业阳城同情薛约,亲自设宴送行,却因此被诬偏袒罪人,贬为道州刺史。太学生二百七十人愤而聚集朝门请愿,滞留多日试图上奏留人,奏疏却遭官吏拦截。当权者压制之举,引发众多正直之士不满。同年,作者以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僚属身份进京,写下此文,以表愤慨与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带有讽刺意味的散文,介绍了子产不毁乡校、听取民意的举措,赞美子产开放言路的政治举措,同时也讽谕唐时执政者压制言论的行为,体现作者对时政的关切。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我思古人......而郑国以理”:开篇“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直呼其字的亲切口吻,引出下文对子产的论述。“侨”为子产之名,韩愈不用尊称而称名,暗含“虽为古人,恍若知音”的神交之意。继而以“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短短十字,勾勒出郑国乡校中士民议论时政的鲜活场景——“嚣嚣”二字既写舆论之盛,亦伏“止谤”之议,为后文的论辩埋下伏笔。当有人提出“毁乡校则止”时,子产的回应成为全文的思想内核:“川不可防,言不可弭”化用《国语・周语》中召公谏厉王的典故,将舆论比作洪水,点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治国真理。“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四句,以近乎白话的质朴表达,揭示子产对待舆论的核心态度:将民众批评视为施政的“反光镜”,善则推行,不善则规避,直言不讳地肯定了舆论对政治的监督价值。这种“以民意为镜”的理念,与《尚书》“天视自我民视”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在四言的庄重韵律中,树立起“开明政治”的理想范式。值得注意的是,“川不可防,言不可弭”的比喻在此具有双重意义:既是对子产智慧的概括,亦暗合韩愈所处的时代语境——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如“洪水”威胁中央,而朝廷对士民言论的压制,恰如“堵水”般埋下隐患。韩愈以古喻今,将子产的治水之策转化为治国之方,短短数句,既完成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亦实现对现实政治的隐喻。第二段“在周之兴......昭哉可观”:第二段宕开一笔,将视角转向西周的兴衰史,通过“养老乞言”与“谤者使监”的对比,构建起“纳谏”与“拒谏”的二元对立。“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八字,浓缩了周代“敬天保民”的政治传统:通过礼遇贤者、征求意见的制度化设计,使不同阶层的声音得以有序上达,这既是对“民本”思想的实践,亦为周初繁荣奠定基础。至周厉王时期,“谤者使监”的专制手段彻底扭转了政治生态。“道路以目”化用《国语》典故,寥寥四字,勾勒出举国噤声的恐怖图景。当舆论场变为刑场,当民众连目光交流都充满恐惧,统治危机已如暗流涌动。最终“邦其倾矣”的结局,既是历史的必然,亦为中唐当权者敲响警钟——贞元年间,太学生为阳城请愿遭拒、直言者被贬的现实,与厉王“监谤”的暴政何其相似!韩愈在此巧妙运用“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的论断,将历史对比的锋芒直指现实。表面是论说古今,实则以西周为镜,照见中唐政治的病灶:当“下塞上聋”成为常态,当“直言极谏”被视为威胁,王朝的衰败便在所难免。第三段“维是子产......我思古人”:末段回归对子产的颂扬,却在赞美中注入深沉的时代悲音。“维是子产,执政之式”以“式”字,将子产升华为理想政治的象征;“维其不遇,化止一国”则笔锋陡转,惋惜其政治智慧只能恩惠到到郑国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是韩愈的政治理想蓝图:若以子产之道为治国之本,必能实现上下沟通无阻、民意畅达天下的清明之治。然而现实却是“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天下不治的根源,不在于君主是否贤明,而在于缺乏能“通上下之情”的辅弼之臣。此句暗含锋芒:若君主真能如子产般从善如流,又何愁无贤臣?结语“谁其嗣之?我思古人”以设问收束。“嗣”字既指继承子产政治智慧的后继者,亦含“延续言路畅通”的期待。在专制皇权日益强化的中唐,韩愈的“思古人”既是对现实中正直之士遭打压的无奈,亦饱含对“言论自由”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子产之识远,故不毁乡校。退之之思深,故为颂。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十

# 此欲国家大开言路而作也。所引乞言监谤,明明是人君之事,因不便斥言人君,故归重于执政;又不便突言子政,故借子产之相郑国,惜其不得大用,而以“有君无臣”四字,作笼统语,逼出立言本旨,多少浑雅。起结皆用“我思古人”句,见得是道必不可复见于今之意。妙在“谁其嗣之”四字,乃国人诵子产现成语,不即不离间,有无穷之味。

清林云铭《韩文起》卷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畅诸《早春》

下一篇:唐·杨凭《乐游园望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