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三月雨晴初":农历二月三月,小雨才歇,天气初晴,
"舍南舍北唯平芜":房前屋后一眼望去,草木新生,土地平阔。
# 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前欢入望盈千恨":昔日欢快浮现于眼前,却只惹得心中充满了千般怅恨,
# 盈:充满。
"胜景牵心非一途":而视野中真正的美景索绕于心头,却已经和过去毫无关联。
"日照神堂闻啄木":日光照耀于神堂,入耳的是啄木鸟的“笃笃”声,
# 神堂:供神的地方。
"风含社树叫提壶":风儿吹拂着社树,听到的是提壶鸟的“咕咕”音。
# 提壶:鸟名,诗词中常见,又叫“提葫芦”。
"行看旦夕梨霜发":且看早晨和傍晚,梨霜尚有凝结,
# 梨霜:这里指的是霜。梨花是白色的,霜也是白色的,因其颜色相同,故名。,行看:且看。
"犹有山寒伤酒垆":这乍暖还寒的天气仍旧影响着酒垆的生意。
# 酒垆:本是酒店卖酒时放置酒瓮的砌台,此处代指酒店。
晚唐诗人
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及第,初佐河中幕府,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等职。因不肯依附朱全忠,被贬为邓州司马,后依附王审知,寓居福建泉安的九日山延福寺。其与姜公辅、秦系、欧阳詹被称为“南安四贤”。韩偓的诗风因时期而异。早年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多写唐末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主要作品有《伤乱》《春尽》《安贫》等。今传《香奁集》《韩内翰别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二月三月雨晴初,舍南舍北唯平芜”:开篇点明时节为二月三月交替之际,春雨初霁。“雨晴初”描绘出雨后初晴的清新之感,空气湿润,天地间似被洗刷一新。“舍南舍北唯平芜”则展现眼前之景,居所南北皆是一片平坦的草地,视野开阔,给人以宁静、空旷之感,为全诗奠定了平和的基调,也暗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简单,让人仿若置身于田园之中,感受到春日初临、万物复苏时乡村的静谧与生机。颔联“前欢入望盈千恨,胜景牵心非一途”:这两句情感陡然一转,由前文的平和景象引入深沉情思。“前欢入望”指往昔的欢乐时光浮现眼前,可随之而来的却是“盈千恨”,一个“盈”字强调了愁绪之多,过去的欢愉反而衬出当下的落寞,形成强烈反差,令人心生感慨。“胜景牵心非一途”表明眼前的美景虽动人,却从多方面牵动心绪,或勾起回忆,或引发对时光的思索,美景与愁绪交织,复杂情感尽在其中,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惆怅。颈联“日照神堂闻啄木,风含社树叫提壶”:诗人的笔触转向乡村特有的声音景致。“日照神堂闻啄木”,阳光洒在神堂之上,此时传来啄木鸟啄树的笃笃声,静谧中添了几分生机,视觉与听觉结合,营造出闲适氛围。“风含社树叫提壶”,春风拂过社树,提壶鸟叫声传来,“含”字赋予风以温柔之感,仿佛风裹挟着鸟叫声,将春日乡村的灵动、活泼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惬意与自然和谐之美。尾联“行看旦夕梨霜发,犹有山寒伤酒垆”:诗人将目光投向自身与未来。“行看旦夕梨霜发”,“行看”即眼看,“旦夕”强调时间之短,诗人感慨自己转眼间就将头发花白如霜,流露出对时光飞逝、容颜老去的无奈与喟叹。“犹有山寒伤酒垆”,即便春日已至,山间仍残留寒意,“伤”字不仅点明气候之冷,更暗示内心的伤感,面对酒垆,或许忆起往昔饮酒作乐时光,如今却在这微寒中徒增哀愁,情景交融,尽显诗人暮年的孤寂与感伤。
上一篇:唐·司空图《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