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晴见水":高楼上晴朗时能看见江水,
# 楼:一作原。
"楚色霭相和":楚地的云霭与水色相互交融。
# 楚色:平楚所见的颜色。
"野极空如练":原野广阔得像一条白色的丝带,
# 练:一作雪。白色丝织物。
"天遥不辨波":天际遥远得看不清水波。
# 天遥不辨波:句意为在水天相接处,便分不清是波浪还是天空。
"永无人迹到":永远没有人迹能够到达这里,
"时有鸟行过":只有偶尔有鸟儿飞过。
"况是苍茫外":况且是在这苍茫的天地之外,
"残阳照最多":夕阳的余晖照耀得最为长久。
# 残阳照最多:目望向苍茫之外,在那里,更多的是夕阳的光影。最,一作更。
唐代诗人
司空曙(720?~790?),唐代诗人。字文明,一说字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东南,一说今北京西)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早年赴京应试不第,安史乱中避地南方,代宗大历初登进士第,累官左拾遗。其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或寄意幽远,或直抒哀愁,风格婉雅闲淡,语近性情,长于五律。司空曙还有不少赠别、交游的作品,工于造句,深于述情,名篇有七绝《江村即事》。代表作品有《田家》《喜外弟卢纶见宿》。著有《司空文明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题材为山水羁旅。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刻画江水空阔、人迹罕至的自然景观,抒发远离尘嚣的孤寂心境。诗中“永无人迹到”与“时有鸟行过”的对比,强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展现了唐代士大夫隐逸情怀与山水审美的结合。
2. 分段赏析
首联“高楼晴见水,楚色霭相和。”此联以登高望远开篇,勾勒出一幅开阔明净的山水画卷。“高楼晴见水”点明观景的视角与天气,晴日登楼,视野极佳,江水尽收眼底,给人以澄澈通透之感。“楚色霭相和”则进一步渲染环境氛围,“楚色”指楚地的云霭或山色,“霭”为轻雾,“相和”意为交融和谐。诗人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赋予其灵动感,仿佛云霭与江水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一幅空灵淡远的画面。这一联不仅交代了观景的地点与时间,更通过“晴”“霭”等意象的对比,暗含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亲近之情。颔联“野极空如练,天遥不辨波。”颔联承接首联的视野,将镜头拉远,展现更为宏大的自然景象。“野极空如练”以比喻手法描绘原野的辽阔,“练”指白色的丝带,形容原野一望无际,空旷如一条洁白的绸带铺展在地平线上,给人以纯净、单调却又震撼的视觉感受。“天遥不辨波”则转向天空与江水的交界处,由于距离遥远,天水相接之处模糊难辨,甚至分不清哪里是波浪、哪里是云霞。这一句通过空间的无限延伸,强化了孤独与寂寥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神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天地苍茫的壮阔与个人的孤独。颈联“永无人迹到,时有鸟行过。”颈联从宏观的自然景观转向微观的生命活动,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永无人迹到”直白地宣告此地的荒凉与隔绝,强调人迹罕至的绝对孤独,仿佛这是一片被遗忘的净土。“时有鸟行过”则以动态的鸟影打破寂静,成为画面中唯一的生命迹象。鸟儿的飞过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机,更以“时有”的偶然性反衬出环境的永恒寂寥。这一联通过“无人”与“有鸟”的对比,深刻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虽试图征服自然,但最终仍被自然的广袤所吞噬,唯有飞鸟等生灵能够自由穿梭于天地之间。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孤独境界的接受与对自然永恒的敬畏。尾联“况是苍茫外,残阳照最多。”尾联将视野推向更遥远的“苍茫外”,即天地相接的无尽远方,进一步拓展诗歌的意境。“残阳照最多”以光影的变化收束全诗,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苍茫的大地上,成为唯一的光源,照亮这片空寂的世界。残阳的意象既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又暗示希望的微弱存在。诗人在此处并未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传递深沉的哲思:在宇宙的浩瀚与时间的永恒面前,人类的存在如同残阳般短暂而渺小,但正是这种渺小与短暂,赋予了生命以独特的意义。尾联以含蓄的语言升华主题,使诗歌的意境从具体的山水景观升华为对生命、宇宙与时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