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xià

朝代:唐作者:常建浏览量:1
tiě
qiú
chū
hàn
yíng
fēn
huī
bǎi
dào
jiù
lóng
chéng
zuǒ
xián
wèi
dùn
jīng
gān
竿
zhé
guò
zài
jiāng
jūn
zài
bīng

译文

披着铁甲的战马,身着皮裘的将士们,浩浩荡荡地走出汉营,军队分兵多路,向着龙城奔赴救援。匈奴的左贤王还没有逃走,汉军的军旗却已折断,战斗失败的过错在于将领,而不在于士兵。

逐句剖析

"铁马胡裘出汉营":披着铁甲的战马,身着皮裘的将士们,浩浩荡荡地走出汉营,

"分麾百道救龙城":军队分兵多路,向着龙城奔赴救援。

"左贤未遁旌竿折":匈奴的左贤王还没有逃走,汉军的军旗却已折断,

# 旌:一作斩。

"过在将军不在兵":战斗失败的过错在于将领,而不在于士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下》是唐代诗人常建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边塞战争为主题,描绘了汉军出征救援龙城的场景。首句“铁马胡裘出汉营”展现汉军将士身着戎装、跨马出征的英姿;“分麾百道救龙城”描绘出军队分兵多路奔赴战场的宏大场面。后两句“左贤未遁旌竿折,过在将军不在兵”笔锋一转,指出战斗失利,敌人尚未遁逃而军旗已折,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将领指挥失误,而非士兵作战不力。全诗语言凝练,场景描绘生动,在对战争的描写中蕴含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铁马胡裘出汉营”,诗的开篇便如同一幅壮阔的画卷,瞬间展开。“铁马”,指代披着铁甲的战马,给人以坚固、威严之感;“胡裘”,描绘出将士们身着抵御塞外严寒的皮裘,展现出他们出征前的装束。一个“出”字,生动地表现出汉军将士们昂首挺胸、跨马离开营帐,奔赴战场的英姿,凸显出他们的英勇无畏与果敢坚决,也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分麾百道救龙城”,此句进一步描绘出战争的宏大场面。“分麾”即分兵,“百道”极言分兵路线之多,军队如同从四面八方汇聚,浩浩荡荡地去救援龙城。“龙城”在古代是匈奴的重要城池,也是边塞战争中的关键之地,汉军救援龙城,足见战事的紧急与重要。这一句通过对军事行动的描写,展现出汉军庞大的阵容与救援的决心,气势磅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千军万马奔腾的震撼。“左贤未遁旌竿折”,笔锋陡然一转,局势急转直下。“左贤”是匈奴的重要官职,代指匈奴的重要将领,“未遁”说明匈奴敌军尚未逃跑,而“旌竿折”则意味着军旗折断,象征着战斗的失利。短短七个字,便将战争的结果与紧张的局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前后两句的对比,更增添了意外与遗憾之感。“过在将军不在兵”,最后一句诗人直接发表议论,点明战斗失利的原因。在常建看来,失败的过错在于将领,而不在于士兵。士兵们身着戎装、奋勇出征,展现出英勇的一面,但由于将领指挥不当,导致战争失利。这一观点体现出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不盲目归咎于底层士兵,而是直指将领的责任,暗含对将领指挥能力的质疑与批判,使诗歌在边塞诗常见的雄浑风格之外,增添了一层深刻的讽喻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沈彬《塞下三首》

下一篇:唐·司空曙《望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