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灯伴残梦":孤灯伴着我没有做完的梦,
# 残梦:谓零乱不全之梦。唐李贺《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诗:“别馆惊残梦,停杯泛小觞。”,香灯:燃香膏的照明灯。
"楚国在天涯":楚国千里迢迢还远在天涯。
# 楚国:指作者的旧乡吴中。
"月落子规歇":月儿落下杜鹃也不再啼叫,
# 歇:停止啼叫。,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唐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满庭山杏花":只见庭院里开满了山杏花。
# 山杏:山中野杏。唐白居易《西省对花因寄题东楼》诗:“最忆东坡红烂熳,野桃山杏水林檎。”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此诗通过描绘诗人夜宿驿站、晨起梦醒时的所见所感,以倒装手法与婉约意象,营造出迷离怅惘的意境,含蓄表达了深切的羁旅孤寂与故园遥思,同时展现了诗向词演化的艺术特征。
2. 写作手法
倒装:“香灯伴残梦”一句,诗人将“残梦”与“天涯”后置,通过“香灯伴残梦”的倒装,暗示长夜未尽的迷离感,再以“楚国在天涯”的倒叙突显故园遥不可及的怅惘,形成虚实交织的羁旅情思。联想:“香灯伴残梦”一句,“香灯”与“残梦”之间着“伴”字,既传递出旅宿者的孤单无依,又让夜梦的时长在无形中延伸,让读者由“伴残梦”的刹那自然联想到整夜梦魂缠绕、孤灯相陪的时光。
3. 分段赏析
首句描绘旅宿之人清晨初醒时那迷离恍惚的状态。刚刚从睡梦中苏醒,思绪还沉浸在刚刚消逝的梦境里,仿佛昨夜的残梦仍在延续。在这似醒非醒、恍恍惚惚之间,映入眼帘的是一盏孤灯,那灯光闪烁不定、明明灭灭,更增添了几分如梦似幻之感。“残梦”二字,既紧扣题目中的“晓”字,又隐隐透露出一种迷茫的情绪。诗人不用“孤灯”而用“香灯”这样绮丽的词汇,一方面或许与其喜爱华丽辞藻的创作风格有关,另一方面,在这里似乎还暗示着梦境的内容特质,且与全诗柔婉的格调相得益彰。“香灯”与“残梦”之间,一个“伴”字用得极为精妙,它不仅体现出旅宿者形单影只、无人相伴的孤寂,还将夜梦的时间悄然拉长,让读者从“伴残梦”这一瞬间,自然联想到整个夜晚梦魂萦绕、唯有孤灯相伴的情景。次句笔锋一转,写到“楚国在天涯”,看似与前文衔接突兀,跳跃性极大。实际上,这一句并非单纯的叙述,而是刚醒来的旅人此刻内心的思绪。这种思绪与夜里的梦境紧密相连。原来,旅人在夜里的梦境中,魂牵梦绕的正是那远在天涯的“楚国”。然而,一觉醒来,看到的只有空荡荡的房间和孤零零的灯火,这才惊觉自己依旧身处山驿之中,“楚国”依旧远在万里之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怅然若失之感。这真可谓是山驿梦醒,楚国愈发遥远。温庭筠本是太原人,但在江南生活已久,已然将“楚国”视作自己的故乡。这首诗正是他抒发对楚国思念之情的作品。三、四两句,诗人的思绪从心心念念的天涯故国,又回到了碧涧驿眼前的景象。月亮已经渐渐落下,那曾在“啼夜月,愁空山”的子规鸟,也停止了它那凄清的啼鸣声;在破晓朦胧的天色中,驿舍庭院里的山杏花正开得繁茂艳丽。这两句诗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写得极为含蓄。子规鸟又名思归、催归,其鸣声好似“不如归去”。尤其是在空山月夜,那啼声更显得孤寂凄凉。此处说“月落子规歇”,正暗示出昨夜一整晚,诗人独自宿在山驿,在子规的哀鸣声中,羁旅之愁与归乡之思不断翻涌。此时,子规的啼声终于停歇,一直被它牵动的归思也稍有收敛,心境也渐渐平静下来。就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不经意间瞥见满庭盛开的山杏花,心中似有触动。全诗就在这如实描绘眼前所见与若有若无的感触中戛然而止。至于这景物所引发的感触、联想以及回忆,诗人并未着一字,而是留给读者去细细品味。这画面是美丽的,但似乎又带着一丝寂寞与忧伤。其中蕴含着愁思稍缓时,目睹美好景物而产生的淡淡喜悦,又仿佛在欣喜之中仍难掩身处异乡的陌生感与孤独感。碧涧驿此时山杏盛开,想必远隔天涯的“楚国”,也是春色满园、繁花似锦了吧。诗人在当时目接神遇之时,其感受与联想或许本就交织在一起,并不十分清晰,所以落笔成文时,便不加雕琢,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营造出一种朦胧淡远的意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近乎全篇都在勾勒景致,不见直抒胸臆之语,叙事元素也寥寥无几。诗中的画面一幅接着一幅,却不见明显的衔接与过渡,好似断续相连,其间留白的空间远比寻常诗作更为宽广。其语言风格,较之一般诗歌,更显柔美婉约、绮丽多姿,这些特质都使得它更贴近词的风格。温庭筠的这些小诗近似于词,这并非主要体现词对诗的影响,而是悄然映照出诗向词演变的些许端倪。
# 晓色在纸。
现代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写得情景悠扬婉转,末句更含无限寂寥。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别有风致(“月落”二句下)。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诗言楚江客舍,残梦初醒,孤灯相伴,其幽寂可想。迨起步闲庭,斜月西沉,子规啼罢,其时群嚣未动,唯见满庭山杏,挹晨露而争开。善写晓天清景。飞卿尚有咏春雪诗……不若《晓思》诗之格高味永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杜牧《哭韩绰》
下一篇:唐·白居易《宿紫阁山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