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ruǐ
huáng
xiàn
dāng
shān
é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ruǐ
huáng
xiàn
dāng
shān
é
宿
zhuāng
yǐn
xiào
shā
chuāng
xiāng
jiàn
dān
shí
zàn
lái
xuán
bié
cuì
chāi
jīn
zuò
chāi
shàng
dié
shuāng
xīn
shì
jìng
shuí
zhī
yuè
míng
huā
mǎn
zhī

译文

宿妆的蕊黄只留下依稀残迹,迷蒙的纱窗又将你的笑容隐去。相见时虽有牡丹花开,终难留住将逝的春意,你来时已是晚春时节,刚刚来又匆匆别离。玉钗上配有金股的装饰,钗上的彩蝶舞弄着双翅。欲问明月和黄花,你可知道我的心事,明月洒下遍地的银光,照着院里黄花满枝。

逐句剖析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的蕊黄只留下依稀残迹,

# 山额:旧称眉为远山眉,眉上额间故称山额。或解为额间的高处。,蕊黄:即额黄。因色似花蕊,故名。古代妇女化妆主要是施朱傅粉,六朝至唐,女妆常用黄点额,常点额黄,沿至唐朝。梁简文帝《戏赠丽人》:“同安鬟里拔,异作额间黄。”

"宿妆隐笑纱窗隔":迷蒙的纱窗又将你的笑容隐去。

# 隐笑:浅笑。,宿妆:隔夜的妆饰,残妆。

"相见牡丹时":相见时虽有牡丹花开,终难留住将逝的春意,

# 牡丹时:牡丹开花的时节,即暮春三月。

"暂来还别离":你来时已是晚春时节,刚刚来又匆匆别离。

# 还:迅速,立即。,暂:刚,表示时间短。吴本《花间集》作新。

"翠钗金作股":玉钗上配有金股的装饰,

# 股:钗的组成部分,俗称钗脚。,翠钗:镶嵌了翠玉的金钗,一种插于发髻的精美首饰。

"钗上蝶双舞":钗上的彩蝶舞弄着双翅。

# 蝶双舞:钗头所饰双蝶舞形。毛本《花间集》作“双双舞”,鄂本、汤本《花间集》均作“双蝶舞”。

"心事竟谁知":欲问明月和黄花,你可知道我的心事,

"月明花满枝":明月洒下遍地的银光,照着院里黄花满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这首词通过描写相聚的短暂与离别的匆忙,抒发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怨恨与惆怅。温庭筠以细腻的笔触和含蓄的情感表达,将婉约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中以景结情,营造出凄迷的意境,笔法灵动,声调婉转,极具艺术感染力。作者巧妙地选取了“妆容”与“饰品”这些富有象征意义和暗示性的元素,来表达人物内心隐秘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温庭筠对含蓄之美和隐约之韵的极致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菩萨蛮》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据《唐才子传》和《北梦琐言》记载,唐宣宗酷爱《菩萨蛮》曲词,宰相令狐绹曾暗中请温庭筠代为填写新词,进献给唐宣宗。此事发生在大中四年(850年)十月至大中十三年(859年)十月之间,《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推测其创作时间约为大中六年(852年)前后。当时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仕途失意之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离别词,也是一首闺怨诗。它描绘了一位思妇在短暂相聚后又匆匆离别的情景,体现了她对相聚时短、相别时速的无限怨恨之情。这种怨恨之情贯穿全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情感表达,营造了一种凄迷而深沉的意境,展现了温庭筠词作的婉约之美。

2. 写作手法

白描:“蕊黄无限当山额”“翠钗金作股”对女子妆容、首饰的精细描写,不加渲染,却生动传神。突出闺阁生活的华美空洞,暗示人物内心的空虚。象征:“相见牡丹时”中“牡丹”象征富贵与短暂相聚,“钗上蝶双舞”中“双蝶”隐喻成双成对,反衬离别的苦涩。通过物象的象征意义,深化离别主题。以乐景衬哀情:“月明花满枝”是良辰美景,却无人共赏,更显主人公的落寞。用明媚的意象反衬内心的孤寂。强化了“心事竟谁知”的无奈,形成情感张力。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人、记事。开篇以“蕊黄无限当山额”描绘女主人公的额妆,展现了唐代流行的妆饰之美,也映衬出女性的美丽形象。紧接着,“宿妆隐笑纱窗隔”刻画出女子慵懒、愁苦的情态。“宿妆”暗示她晨起未施新妆,流露出一种慵懒、无绪的状态;“隐笑”则传达出一种忧愁、怨怼的情绪。“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两句,叙写了相见与离别的瞬间,流露出“相见恨晚,相别恨早”的无奈。“相见牡丹时”语带双关,既指牡丹盛开的美好时节,也象征着青春的美丽。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暂来还别离”中的“暂”字突出了相聚的短暂,而“还”字则强调了离别的匆忙,这种对比更增添了离愁别绪。下片则通过描写饰物和美景,烘托出离别之情。女主人公的翠钗精美华丽,以金为股,闪烁着金黄碧绿的光泽,象征着二人坚贞的爱情。古代情侣分别时常常掰钗为二,各执一股,以表相思。词中对“金作股”的翠钗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装饰之美,更暗示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而钗上双蝶的舞动,既象征着女子内心的柔情,也反衬出她孤独的心境。从翠钗上的双蝶,到别后的相思,女主人公的心事愈发沉重。“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以倒装句式收尾,意为在明月高悬、繁花满枝的春夜,女主人公却无处诉说心事。“心事”承接上文的离别之情,女主人公因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而更加思念离人。“竟谁知”三字透露出她的无奈与叹惋。词情至此,归于沉静,这种无人知晓的相思之情,只能在沉默中延续。最后一句“月明花满枝”,表面上是描写春夜美景,实则衬托出女子在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苦思,良辰美景徒增伤感,意境凄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创作,充分展现了温庭筠对隐约含蓄之美的独特追求。他巧妙地选取了富有象征意义和暗示性的“妆容”与“饰品”,以此细腻地传达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绪。全词中,仅结句“月明花满枝”是写景,却以美景反衬悲情,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深沉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有以淡语收浓词者,别是一法。……大约此种结法,用之忧怨处居多,如怀人、送客、写忧、寄慨之词,自首至终,皆诉凄怨。其结句独不言情,而反述眼前所见者,皆自状无可奈何之情,谓思之无益,留之不得,不若且顾目前。而目前无人,止有此物,如“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类是也。此等结法最难,非负雄才、具大力者不能。即前人亦偶一为之,学填词者慎勿轻效。

清李渔《窥词管见》第十五则

# 以一句或二句描写一简单之妆饰,而其下突接别意,使词意不贯,浪费丽字,转成赘疣,为温词之通病。如此词“翠钗”二句是也。

近代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严武《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下一篇:唐·薛涛《四友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