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á
xíng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chū
hóng
鸿
mén
yīn
yún
chéng
què
bǎo
jiàn
àn
shuǐ
wēi
hóng
shī
湿
xuè
bái
pín
jīng
sān
gēng
líng
xuě

译文

侠客经鸿都门出城,当时天空正彤云密布,整个城池都被遮蔽这一片阴暗之中。身上的宝剑在黯淡的夜色中反射出如水的寒光,剑上还沾染着仇敌微红的余血。胯下的飞马频频地发出惊叫,三更时分到达霸陵,这正是一个清冷孤寂的雪夜。

逐句剖析

"欲出鸿都门":侠客经鸿都门出城,

# 鸿都门:东汉洛阳宫门名,其内置学及书库。

"阴云蔽城阙":当时天空正彤云密布,整个城池都被遮蔽这一片阴暗之中。

# 城阙:城门两边的望楼,此处指整座城楼。

"宝剑黯如水":身上的宝剑在黯淡的夜色中反射出如水的寒光,

# 宝剑黯如水:言宝剑在黯淡的夜色中反射出如水的寒光。

"微红湿余血":剑上还沾染着仇敌微红的余血。

"白马夜频惊":胯下的飞马频频地发出惊叫,

# 惊:《乐府诗集》作“嘶”。

"三更霸陵雪":三更时分到达霸陵,这正是一个清冷孤寂的雪夜。

# 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及陵邑。汉文帝霸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毛西村,汉霸陵城在灞桥区谢王庄附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侠客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咏侠诗。作品通过典型意象的巧妙组合,生动塑造了侠士的凛凛风骨。开篇"阴云蔽城阙"以暗色调的城阙图景,既渲染出肃杀凛冽的氛围,又暗含侠者冲破桎梏的精神指向。中间"剑光如水"的意象尤为精警,寒光凛凛的剑锋与血色交织,在虚实相生间既具现惊心动魄的搏杀场面,又以"水"的流动特质暗示侠者快意恩仇的磊落胸襟。结尾"三更霸陵雪"以冷寂的时空坐标收束,皎洁月光映照皑皑白雪,既突显骏马飞驰的动态之美,更将侠士的孤高气韵凝定为永恒的精神剪影。全诗以淬炼如刀的语言构筑起刚健雄浑的意境,使人物风神与场景气韵浑然相生,展现出独特的审美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尚武任侠之风蔚然成风,及至晚唐,藩镇割据,时局动荡,社会对扶危济困、抗暴除恶的侠义精神的推崇更趋炽烈。此诗正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语境中,然其具体创作年份已淹没于历史烟霭,难以确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侠客的五言古诗,以如刀削斧凿般的冷峻笔触,勾勒出一位仗剑天涯的侠客剪影,颂扬了其慷慨赴义、喋血疆场的忠勇品格。

2. 写作手法

比喻:“宝剑黯如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剑,由水的清沏来写剑的寒光,说明了剑的锋利。正衬:“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宝剑是侠客的武器,是侠客的伴侣,正可用它衬托侠客的形象。渲染:“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诗人从视觉到听觉,描绘出清冷孤寂的环境,渲染出一股旅途萧瑟的气氛,同时写出了侠客于天寒地冻之中英勇奋进的雄姿。

3. 分段赏析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二句以极具张力的环境描写开启侠客征程。鸿都门作为叙事起点,赋予空间以历史厚重感;而“阴云蔽城阙”的意象则构建出多重艺术维度:其一,通过“阴云”这一自然意象的浓重渲染,营造出天光晦暗、前路未卜的险恶环境,反衬侠客孤身犯险的决绝姿态;其二,此阴郁天色实为人物心象外化,暗喻世道昏昧、人间不公的生存困境,巧妙暗示侠客仗剑出行的深层动因。开篇即以云谲波诡的意境奠定全诗悲壮基调。“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二句聚焦侠客的佩剑展开象征书写。前句以“水”喻剑,借水光之清冽凸显剑刃锋锐,寒芒流转间暗藏杀机;后句以血渍“微红”点染剑身,既印证兵刃饮血的实战经历,又以血痕之淡写斩杀之速,彰显侠客出手的凌厉果决。剑器作为侠客精神的一种象征,在这里从武器变成了叙事的主角。“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这两句是借助对坐骑和周围环境的描写,让故事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丰富。“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从听觉角度描写:夜里白马频繁受惊,呼应三更时分霸陵的雪;视觉上“霸陵雪”则展现白雪覆盖的霸陵古道。马的躁动反映出行路艰难,白雪与开头的阴云形成天气上的前后呼应。又以冰天雪地的极寒之境强化侠客的坚毅形象。这种以环境严酷反衬人物英勇的笔法,使侠者形象在漫天飞雪中愈发巍然挺立。

4. 作品点评

相较于晚唐诗坛普遍沉溺的秾艳婉约之风,此诗以风骨遒劲、豪迈警奇的独特气质破空而出。其语言如金戈铁马般简练奇警,又兼具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与温诗的秾艳纤细之作,大相径庭,显示出了诗人及其丰富的艺术个性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温诗风秀工整,俱在七言,此篇独见警绝。

清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卷四

# 纯于惨淡处取神,节短而意阔。

清纪昀《删正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

# 温诗短篇则近雅,如五古“欲出鸿都门”一篇,实高作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三洲词》

下一篇:唐·李郢《中元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