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
·
qiū
fēng
qiè
shāng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qiū
fēng
qiè
shāng
xíng
wèi
guī
shí
sài
wài
cǎo
xiān
shuāi
jiāng
nán
yàn
dào
chí
róng
diāo
nèn
liǎn
yáng
liǔ
duò
xīn
méi
yáo
luò
shǐ
使
rén
bēi
duàn
cháng
shuí
zhī

译文

凄凄切切的秋风已吹起,天气转凉了,远游的人儿还没有归来,不禁叫人牵肠挂肚,增添离别的感伤。现在塞外应该是衰草遍野,满目枯黄了吧,而飞往江南的北雁还迟迟未到。嫩脸已经变衰如芙蓉般凋谢,新眉也像杨柳的叶子失去了往日的颜色。她见到秋天里众芳摇落的情景,睹物思人,心中充满了悲伤,可是那柔肠寸断的离愁别情,又有谁知道呢。

逐句剖析

"秋风凄切伤离":凄凄切切的秋风已吹起,天气转凉了,

# 秋风凄切伤离:秋风二句:秋风飒飒,景物凄凉,使人感伤离别,想到远去的亲人还未回返。

"行客未归时":远游的人儿还没有归来,不禁叫人牵肠挂肚,增添离别的感伤。

# 行客:指出行、客居的人。古人常因求学、经商或赴职所而别离故土,客居他乡。

"塞外草先衰":现在塞外应该是衰草遍野,满目枯黄了吧,

# 塞外草先衰:塞外二句:边塞的草木早已枯黄,而鸿雁南飞,为何到迟?塞外:边塞之外,泛指中国北边地区。唐时的北方边界,大致在今外长城一带,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因地势与纬度均高于中原,故无霜期很短,冬季漫长,中原地区尚在粮丰果熟的中秋,塞外已是漫天飘雪的严冬了。此句意谓因塞外秋季早至,故草木先于中原地区枯败。

"江南雁到迟":而飞往江南的北雁还迟迟未到。

# 雁到迟:语意双关,有“雁书”到迟之意。雁:此处暗喻行客书信,一语双关。

"芙蓉凋嫩脸":嫩脸已经变衰如芙蓉般凋谢,

# 芙蓉凋嫩脸:谓白嫩的脸已憔悴,如凋零的荷花。芙蓉,荷花的别称。凋,一作“雕”。脸,一作“叶”。

"杨柳堕新眉":新眉也像杨柳的叶子失去了往日的颜色。

# 杨柳堕新眉:谓新眉如柳叶飘落。杨柳,指柳叶。堕:下落。这里指眉色淡如枯柳。

"摇落使人悲":她见到秋天里众芳摇落的情景,睹物思人,心中充满了悲伤,

# 摇落:凋残,零落。

"断肠谁得知":可是那柔肠寸断的离愁别情,又有谁知道呢。

#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是唐代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词。词中,秋风萧瑟之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被悄然勾起,思念着远在塞外的征夫。上阕着重营造出一片凄凉秋景,枯黄落叶、凛冽寒风,都成了离情的注脚,将离别之悲烘托得愈发浓烈;下阕深入描摹思妇内心,因这长久分离,她满心愁苦,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煎熬相互交织。整首词巧妙地以肃杀秋意映衬深沉离情,二者水乳交融,毫无雕琢痕迹,形成质朴又清峻的独特风格,在温庭筠众多词作里独树一帜,尽显其写情绘景的高超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温庭筠作为晚唐知名文学家,身处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彼时,社会的离乱使得夫妻分离,思妇在家中苦苦期盼塞外征战的丈夫归来,这类思妇征夫间的相思愁苦,成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温庭筠的这首词,正是站在闺中思妇的视角,将她们对远方塞外征夫的深切思念、满心牵挂细腻地书写出来,至于词具体诞生于何时,如今已难以确切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相思词。描绘了秋风萧瑟的景象,通过刻画女主人公对塞外征夫的苦苦思念,以及她因离别而生的身心悲苦,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表达了思妇深沉的哀怨与对团圆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上阕开篇“秋风凄切伤离”,以秋风的凄清萧索烘托女主人公凄凉心境,将情融于景;“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借想象中的塞外衰草、迟来大雁之景,把思妇对行客的殷切怀人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下阕结尾“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重回秋风摇落之景,强化离情别绪,使景与情相互交融,更添悲戚。烘托:上阕中“秋风凄切伤离”,以秋风的凄清、肃杀之景,极力烘托出女主人公内心无限凄凉、孤寂的心境,让离别的悲伤氛围愈发浓烈;“塞外草先衰”,借塞外衰草连天的荒芜秋景,进一步烘托出女主人公因思念远在塞外的行客,而产生的深深哀愁,将伤别情怀映衬得更为哀婉。借景抒情:词人通篇巧用借景抒情手法,开篇借“秋风凄切”的秋景,直接抒发女主人公“伤离”之情;下阕“摇落使人悲”,借草木摇落、凋零的衰败秋景,将女主人公断肠般的悲伤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情与景自然交融,让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双关:“江南雁到迟”里的“雁”字运用双关,既是实写眼前江南大雁未按时归来的景象,又暗指大雁所承载的书信迟迟未到,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思妇对行客未归、音信全无的埋怨与焦急等待之情,一语双关,意蕴丰富。想象:“塞外草先衰,雁到迟”二句充满想象,女主人公凭借想象,思绪飘至遥远塞外,设想行客所处之地已是衰草遍野,又联想到大雁未按时归来,可能导致书信延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跳跃,将她殷切怀人的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拓展了情感的深度与广度。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阕,开篇便以“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直击主题核心——“伤离”。这短短两句,采用了别具匠心的双起单承结构,往昔离别之痛与当下盼归之切相互交织,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瞬间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哀愁的情境之中。“秋风凄切”四字,宛如一阵寒风扑面而来,将秋的肃杀、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秋风,本就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愁煞人”之物,它吹过山川河流,吹落黄叶纷飞,仿佛也吹散了人们心中的温暖与希望。在这里,秋风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女主人公内心凄凉心境的外化象征。在这凄风苦雨的侵袭下,女子那颗思念爱人的心愈发显得孤苦无依,仿佛置身于茫茫寒夜,找不到一丝慰藉。“行客未归时”,则如同一把平实却锋利的匕首,轻轻一划,便撕开了女子心底最柔软、最疼痛的部分。天气渐凉,本是家人团聚、共御寒冬之时,可远行的丈夫却迟迟未归。这简单的几个字,背后隐藏着多少个日夜的辗转反侧、牵肠挂肚。女子或许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侧卧在冰冷的床榻上,侧耳倾听门外的动静,期盼着那熟悉的脚步声响起;又或许在每一个清晨,满怀希望地望向远方的道路,渴望看到丈夫归来的身影。从“伤离”到“未归”,这看似平淡的叙述,实则蕴含着无尽的酸楚与悲戚,如潺潺溪流,悄无声息地流淌进读者的心间,让人感同身受。“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两句,全由“未归时”衍生而来,将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展现得精妙绝伦,托物寓情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思妇的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在想象的天地里肆意驰骋,一心追寻着“行客”的踪迹。她想象着,丈夫或许已经抵达了那遥远而寒冷的塞外。在秋风的无情肆虐下,那里必定是衰草连天、满目枯黄,一片萧瑟凄凉之景。“草先衰”三字,不仅点明了塞外气候的恶劣、环境的艰苦,更暗示了丈夫在外漂泊的艰辛不易。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写道:“草拂之而变色,木遭之而叶脱”,“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这不正是思妇心中塞外景象的生动写照吗?在这般想象中的悲凉秋景烘托下,女子伤别离的悲伤情怀愈发显得哀婉动人,如泣如诉。而“江南雁到迟”一句,则将视角从塞外拉回到江南,聚焦于思妇急切盼望远人归来的心情。由远及近,由塞外的遥想过渡到眼前的大雁,再由大雁延伸到可能承载着爱人讯息的雁书,线条明晰,层层递进,将女子细腻的思远情致描摹得入木三分。这里的“雁”字,堪称神来之笔,语意双关,既是眼前江南雁未来的实景,又饱含着女子对雁书未到的埋怨。在古代,大雁是传递书信的使者,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女子眼巴巴地盼着大雁归来,盼着它能带来丈夫的只言片语,可左等右等,大雁却迟迟不至。“到迟”二字,并非已到只是晚了些,实则是大雁根本还没露面,人没回来,书信也毫无音信,这怎能不让女子满心悲戚?实际上,大雁何时北上何时南下,根据气候冷暖向有大致固定的时间,不会以人的愿望而改变。可在这思妇眼中,大雁就是来得晚了,这纯粹是因为她太过思念“行客”,以至于产生这种纯属主观的感觉。词人巧妙地运用“雁到迟”,将女子焦急等待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写景而情在其中”,委婉又强烈地吐露了思妇盼爱人早日归来的心声。下阕开篇,笔锋一转,从对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转向对其愁苦形象的描绘:“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这两句犹如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将女子容颜的前后变化鲜明地呈现出来。曾几何时,女子那脸蛋儿白里透红,恰似娇艳欲滴的芙蓉,惹人怜爱;那眉毛弯弯细细,如同春日里随风飘舞的嫩柳,尽显婀娜。可如今呢,在漫长的思念煎熬下,面容仿若凋败的荷花,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黯淡憔悴;眉毛好似枯萎的柳叶,没了灵动的神韵,耷拉着毫无生气。这般容颜的巨大变化,一方面是思念过度,精神被反复折磨、损耗所致。女子日夜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久而久之,精气神自然大不如前。另一方面,根源还在于“行客未归”。爱美是女子的天性,古往今来,不论家境贫寒与否,女子们总会想尽办法装扮自己,哪怕是对着一洼清水,插上几朵野花,也要让自己美美的。然而,这位女子梳妆打扮却只为一人,那就是她心爱的丈夫。如今丈夫远行未归,她便觉得“谁适为容”,没了那份心思,自然容颜憔悴。所以,这两句不仅仅是在描绘思妇的外貌变化,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她内心的伤离之痛,以及对爱人忠贞不渝的坚守。结尾两句,“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仿若一声沉重的叹息,又将读者拉回到开篇营造的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的情境之中。情景交融,此刻的离情别绪,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愈发汹涌,愈发浓烈。每一个字都仿佛饱蘸着女子的泪水,她以悲声作歌,哀愁如丝线般缠绕,无穷无尽。“摇落”二字,简洁而有力,将秋天草木凋零、衰败不堪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最后三字“谁得知”,则是女子从心底发出的绝望呼喊,她是多么希望那个远行未归的“行客”,能够知晓她这些日子以来的苦苦期盼、肝肠寸断。但残酷的现实却是,她即便伤心欲绝,这满腔的悲苦哀愁,又有谁能体会、谁能同情、谁能理解呢?这,便是这位女主人公最大的悲哀,也是整首词最揪人心弦的地方。

4. 作品点评

温庭筠的词作惯常采用绮丽奢华的环境描写,以此烘衬孤独女子的心境,然而这首词却独树一帜。它不走寻常路,摒弃了以往的华丽风,转而运用萧索、凄清的秋景来映照离情别绪。词中,那透着丝丝寒意的秋风,随风飘零的草木,都被一一纳入,让景与情相互交融渗透。整体风格质朴又清峻,不带一丝矫揉造作,读来直击人心,极易勾起人的感伤之情,在温庭筠众多词作里脱颖而出,展现出别样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飞卿词“此情谁得知”“梦长君不知”“断肠谁得知”,三押“知”字,皆妙。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一

# “塞外”十字,抵多少《秋声赋》。“凋嫩脸”“堕新眉”,微落俗套。结语怨,却有含蓄。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中庸《秋怨》

下一篇:唐·沈佺期《苑中遇雪应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