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àn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陆龟蒙浏览量:1
rén
chuán
huān
qíng
wèi
cháng
jiàn
sān
gēng
kāi
mén
shǐ
zhī
biàn
suì
yuè
liú
mài
chūn
jìn
qiū
zhì
yíng
yíng
tiáo
shàng
huā
líng
luò
nǎi
shǐ
suì
yuè
liú
mài
xíng
qiū
shuài
yín
táng
qián
chóu
chàng
shǐ
使
nóng
chóu

译文

人们传言欢情易逝、负心常见,可我从未亲眼见证这般情景。直至三更时分,你开门离去,我才明白《子夜变歌》中写的那种情变滋味。岁月像流水般匆匆逝去,春天刚过,秋天已至。枝条上曾闪烁的花朵,为何凋零得如此迅疾。岁月如流水不断前行,时令已到清爽的秋天。蟋蟀在堂前哀婉鸣叫,这惆怅之音,让我满心忧愁。

逐句剖析

"人传欢负情":人们传言欢情易逝、负心常见,

# 负情:辜负情爱。背弃情谊。多指转移爱情。,欢:喜欢之人。情人,爱人。,人传:人们传说。

"我自未尝见":可我从未亲眼见证这般情景。

# 未尝:犹未尝。未曾。不曾。,我自:我自己。

"三更开门去":直至三更时分,你开门离去,

# 三更:三更更鼓。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始知子夜变":我才明白《子夜变歌》中写的那种情变滋味。

# 子夜变:子夜变歌。又意,子夜生变故,情人变心也。这里可以看出,最初的晋朝《子夜歌》应是名叫子夜晋女悲伤爱人变心的叙述诗歌。与后人的《子夜歌》及时行乐的意思有很大区别。子:你,指所欢。夜变:在晚上变了心。,始知:才知道。开始知晓。

"岁月如流迈":岁月像流水般匆匆逝去,

# 流迈:流逝老迈。犹流逝。传播远方。

"春尽秋已至":春天刚过,秋天已至。

# 春尽:春天已终尽。

"荧荧条上花":枝条上曾闪烁的花朵,

# 条上花:枝条上的花朵。,荧荧:光艳貌。光闪烁貌。小火。

"零落何乃驶":为何凋零得如此迅疾。

# 驶:急速。,何乃:为何这样。怎能,何能。何故,为何。何况。,零落:凋零掉落。飘零,流落。

"岁月如流迈":岁月如流水不断前行,

"行已及素秋":时令已到清爽的秋天。

# 素秋: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比喻衰老、迟暮。素:白。,及:到达。,行已:行进已经。

"蟋蟀吟堂前":蟋蟀在堂前哀婉鸣叫,

# 堂前:厅堂前。,吟:吟唱。,蟋蟀:也叫促织,寒虫。

"惆怅使侬愁":这惆怅之音,让我满心忧愁。

# 侬:“吴方言”我(古语,多见于旧诗文)。你。古时吴越一带称他人为“侬”。人。泛指一般人,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子夜变歌》为晚唐诗人陆龟蒙所作乐府组诗。其共三首,承南朝乐府传统,融入吴地方言,以“子夜变”为核心意象,借春秋时序更迭之景,隐喻人情变故、岁月蹉跎,交织情感辗转与秋日愁思。首章以“三更开门去”隐喻情人变故,揭示情感骤转;后两章借“荧荧条上花”“蟋蟀吟堂前”等场景,交织岁月蹉跎与秋日愁思。既留存乐府民歌含蓄抒情风格,又以戏剧性场景强化情感,体现晚唐对南朝乐府的继承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陆龟蒙(?~881?),唐代文学家。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曾任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甫里。陆龟蒙与皮日休为文友,世称“皮陆”。其诗多写景咏物,也有愤慨世事、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其小品文短小精悍,颇多愤世嫉俗之语。所作散文《野庙碑》等,对社会矛盾和时政弊端多有讽刺揭露。代表作品有《杂讽九首》《村夜二篇》。著有《笠泽丛书》《甫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抒情诗。晚唐陆龟蒙创作的《子夜变歌》,改编自晋代《子夜歌》曲调。三首诗承南朝乐府传统,融入吴地方言,以“子夜变”为核心意象,借春秋时序里“三更开门去”“荧荧条上花”等自然、生活场景,隐喻人情变故,交织岁月蹉跎的愁思,抒写时光流转与情感变迁,体现晚唐对南朝乐府的继承创新。

2. 分段赏析

其一:开篇“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尝见”,借“人传”与“我未见”的对比,埋下情变悬念,体现女子对“负情”的懵懂不信;“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三更开门”这一关键动作,让女子瞬间体会到《子夜变歌》中情殇滋味,从“未知”到“始知”,凸显情变打击的突然与心痛的觉醒,以简洁叙事写尽情殇之痛。其二:“岁月如流迈,春尽秋已至”,以“岁月流迈”喻时光匆匆,“春尽秋至”既写季节转换,也暗指青春、欢情消逝,为后文抒情铺垫;“荧荧条上花,零落何乃驶”,“荧荧”状花朵微光,曾是欢情象征,“零落何乃驶”写花落之快,以花喻人,叹青春易逝、欢情难留,将抽象情殇化为具象花落之痛。其三:“岁月如流迈,行已及素秋”,强调时令推进,岁月流逝不可逆,加深时光无情的怅惘;“蟋蟀吟堂前,惆怅使侬愁”,秋夜蟋蟀哀鸣触发女子惆怅,“侬”显女子自称,以虫鸣衬人愁,将个人情殇融入秋夜寂寥,让愁绪更显深沉,收束全篇,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

下一篇:唐·翁洮《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