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jiāng
tíng
wǎn
wàng

朝代:唐作者:贾岛浏览量:1
hào
miǎo
jìn
yún
gēn
yān
lán
yuǎn
cūn
niǎo
guī
shā
yǒu
fān
guò
làng
hén
wàng
shuǐ
zhī
róu
xìng
kàn
shān
juàn
hún
zòng
qíng
yóu
wèi
huí
huáng
hūn

译文

浩渺的江水,将岸边山石漫浸,蒸润的烟气,笼罩着远处的山村。鸟儿归来了,你看沙岸上有点点足迹,帆儿远去了,却没在波浪中留下印痕。望着水波,我感受到了水的柔性,不似看山,山能疲倦我的神魂。此时我仍觉游兴未尽,回马返程时,天色已近黄昏。

逐句剖析

"浩渺浸云根":浩渺的江水,将岸边山石漫浸,

# 云根:石头的别称。,浸:淹没。,浩渺:水盛大辽阔貌。

"烟岚没远村":蒸润的烟气,笼罩着远处的山村。

# 没:淹没。此指乱置、遮盖。一作出。,烟岚:云烟蒸润之气。岚:山中雾气。

"鸟归沙有迹":鸟儿归来了,你看沙岸上有点点足迹,

"帆过浪无痕":帆儿远去了,却没在波浪中留下印痕。

"望水知柔性":望着水波,我感受到了水的柔性,

# 柔性:柔软的本性。

"看山欲倦魂":不似看山,山能疲倦我的神魂。

# 倦魂:指心情厌倦。倦:一作断。

"纵情犹未已":此时我仍觉游兴未尽,

# 已:止,尽。,纵情:放纵性情,亦即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素。

"回马欲黄昏":回马返程时,天色已近黄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江亭晚望》是唐代诗人贾岛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一说宋之问所作。首联以“浩渺”、“烟岚”勾勒出壮阔而朦胧的江景,展现天地相接的苍茫感;颔联通过“沙有迹”与“浪无痕”的对比,隐喻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鸟归的痕迹象征个体的存在,而帆过无痕则暗示时间流逝的不可逆;颈联中“水柔”与“山断魂”形成刚柔对比。水象征智慧与灵动,山则引发沉重与倦怠,体现诗人对传统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反思;尾联“纵情未已”与“回马黄昏”形成强烈反差,既表达对自然之美的留恋,又暗含人生易逝的无奈。黄昏意象强化了韶华不再的苍凉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幽州范阳县(今北京西南)人。早年落拓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官终普州司仓参军。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岛”,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其又与姚合齐名,人称“姚贾”。贾岛的诗以五律见长,作诗以苦吟著称。他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这一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其诗多投献酬赠之作,取眼前荒僻冷落景色,抒一已穷愁幽独之情,风格清奇峭僻。代表作品有《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有《长江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浩渺浸云根,烟岚没远村”中“浩渺”与“云根”搭配,浩渺的江水将山石漫浸,蒸润的烟气,笼罩着远处的山村。以“云根”来代石头,“没”字写出忽隐忽现的神秘感,使诗境“隔”了一层,达到增加曲折美、华丽美的效果。颔联“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鸟归则有迹,而帆过却无痕,写出细微而未经人道出之自然现象,一有一无,相映成趣。而沙平浪静之景,悠然闲适之情已在其中矣,鸟归的痕迹象征个体的存在,而帆过无痕则暗示时间流逝的不可逆。通过“沙有迹”与“浪无痕”的对比,隐喻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颈联“望水知柔性,看山欲倦魂”再进一步写对山、水的不同官美感受。水象征智慧与灵动,山则引发沉重与倦怠,体现诗人对传统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反思。尾联“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写天色渐晚,诗人仍觉游兴未尽,既表达对自然之美的留恋,又暗含人生易逝的无奈。黄昏意象强化了韶华不再的苍凉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似熟套,在浪仙时初出,此句亦佳。后山仿之,则无味矣。

元方回《瀛奎律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春日野行》

下一篇:唐·杜甫《秋野五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