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xíng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yān
suō
qīng
chūn
nài
yuàn
dié
líng
zhāo
fěn
jǐn
bèi
yáng
duō
liǔ
yàn
fāng
dài
shān
chóu
yíng
cuì
é
bié
qíng
chù
shuō
fāng
cùn
shì
xīng

译文

佳人骑着马儿踏过如烟的莎草,春景美好无奈几多愁怨。此时,蝴蝶翅膀上的晨粉已渐渐褪去,乌鸦背负着夕阳向林中飞去。偏偏那杨柳独自展现妖娆之姿,更添佳人心中忧愁,起伏的山峦,宛如佳人紧锁的愁眉。满腔的别情无处诉说,两颗心相隔遥远,就像那浩渺的星河。

逐句剖析

"骑马踏烟莎":佳人骑着马儿踏过如烟的莎草,

# 烟莎:莎草。烟莎即如烟的莎草。古汉语中莎字只在莎鸡(昆虫名,俗名纺织娘)一词中读沙音。

"青春奈怨何":春景美好无奈几多愁怨。

"蝶翎朝粉尽":此时,蝴蝶翅膀上的晨粉已渐渐褪去,

# 蝶翎朝粉尽:谓蝴躲翅膀上的蝶粉,经过从早到晚的穿花飞行,已丧失殆尽。翎,本为鸟羽,此指蝶翅。朝:一本作“胡”。

"鸦背夕阳多":乌鸦背负着夕阳向林中飞去。

"柳艳欺芳带":偏偏那杨柳独自展现妖娆之姿,更添佳人心中忧愁,

# 芳带:对佳人腰带的美称,此处喻指佳人。以人情世故而言,不宜在情绪不佳之人面前表现得过于春风得意,这不仅会刺激到对方,使其原本不佳的情绪更加不堪,同时也容易激起对方的愤恨。此处柳之艳便有一种春风得意的意味,面对情绪不佳的佳人,柳却依然如此,这正是故意欺人的行径。或许佳人会因此而愁更愁。

"山愁萦翠蛾":起伏的山峦,宛如佳人紧锁的愁眉。

# 山愁萦翠蛾:谓起伏的山势犹如佳人的愁眉。翠蛾:指女子染成青绿色的眉毛。

"别情无处说":满腔的别情无处诉说,

"方寸是星河":两颗心相隔遥远,就像那浩渺的星河。

# 星河:银河。,方寸:方始一寸,指心。此句谓两心相隔,犹如星河般遥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日野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主题是抒发佳人的相思之情。内容上,描绘佳人黄昏纵马散步,通过所见之景展现其低沉情绪,如蝶翎粉态尽失、鸦背年老色衰自喻年华老去,柳艳、山愁等景也烘托出愁绪,尾联点明因别情无处诉说而发愁。写作手法上,运用了意象自喻,如以“蝶翎”“鸦背”暗示自身境遇;拟人手法,赋予远山如美女含泪皱眉的神态。分段来看,首联点明春日却低头有所思;颔联揭示悲伤因年老色衰;颈联借景与拟人手法为尾联铺垫;尾联说明愁因别情。此诗特点在于将主观情感巧妙附着于客观景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佳人内心的惆怅,是一首情感细腻、富有韵味的抒发相思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确切的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春日行”这一题材的创作,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鲍照所写的《代春日行》,诗中提到“献岁发,吾将行。……两相思,两不知。”从鲍照诗作的情感基调推测,本诗极有可能也是围绕离情别绪展开,借春日之景抒发内心的相思与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以春日行为题材的诗。描绘了佳人在黄昏时纵马散步的情景,通过“蝶翎粉态尽”“鸦背年老色衰”等意象,展现佳人对年华老去的叹息,又借柳艳、山愁等景烘托氛围,表达了佳人因别情无处诉说而产生的相思惆怅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山愁萦翠蛾”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将远山赋予美女含泪皱眉的神态,仿佛山也在为佳人的愁绪而哀愁,生动地营造出一种哀愁的氛围,为抒发佳人的别情做好铺垫,使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设问:首联“奈怨何”提出设问,引发读者对佳人愁怨原因的好奇。颔联以“蝶翎”“鸦背”意象既写景又作为对首联设问的回答;颈联同样借景与拟人化的“山愁萦翠蛾”再次设问,尾联顺势作答,解释愁因是“别情无处说”。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写“柳艳胜芳带”等景色,处处流露着低沉的情绪,以景衬情,将佳人内心的惆怅、相思之情寄托于所描绘的春日之景中,让客观景象呈现出浓重的主观色彩,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且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点明主旨,聚焦离别场景,将佳人的哀怨与难舍之情展现无遗。本应在明媚春日里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诗中“踏烟莎”的描写,却让我们看到佳人低头,似陷入深深思索。颔联揭示悲伤缘由,乍看诗句难以洞悉其意,但若把“蝶翎”“鸦背”视作佳人自比,便能恍然大悟。其潜藏之意为:“蝶翎(如同我)”如今已失去往昔娇美的姿容,“鸦背(恰似我)”也已步入年老色衰之境,此联蕴含着佳人对年华逝去的深深叹息。颈联先描绘“柳艳”胜过“芳带”的景色,随后以拟人之法,将远山比作含泪蹙眉的美女,营造出哀愁氛围,巧妙为下联抒情蓄势。尾联则阐明佳人的愁绪根源——“别情”无处倾诉。在这般无奈处境下,心中唯有“银河”。“银河”在此寓意着对七夕相会的期盼,只因二人真心相爱、心意相通,这份深情才使得离别之痛愈发刻骨铭心。诗人以真挚笔触,摒弃轻薄造作,将这份一往情深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从诗歌前后联的关联而言,首联“奈怨何”抛出疑问,恰似一颗投入情感湖面的石子,激起读者探寻缘由的好奇心。颔联中“蝶翎”与“鸦背”这两个意象,不单单勾勒出眼前之景,更像是对首联疑问的回应,暗示佳人因年华老去、容颜不再而生怨。颈联如同颔联,在描绘“柳艳”“山愁萦翠蛾”等景致时,借助拟人手法赋予山以人的愁绪,又巧妙地埋下新的疑问。尾联则顺势给出答案,点明佳人愁绪源于“别情无处说”。从情感的特质来讲,前半部分着重表达对年老色衰的哀怨,后半部分则聚焦于别情难诉的忧愁,两种情感相互交织,层层递进。在创作的意识流动方面,诗人从“奈怨何”的情绪中抽离后,视线首先捕捉到动态的蝶与鸦,继而将目光投向远处的柳与山。在此过程中,诗人把内心的情感细腻地融入对应的意象,让客观景物染上浓厚的主观情绪色彩。最后,思绪又回归内心“方寸”之间,如此循环往复,使得意识与视觉相互交融,让情感表达更为深沉且富有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温庭筠小诗尤工,如“墙高蝶过迟”,又“蝶翎胡粉重,鸦背夕阳多”,又《过苏武庙》诗云:归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雪浪斋日记》

# 末语巧思。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鸦背”句)黯然。(末句)奇峭语,从无人道。

清黄周星《唐诗快》

# 一破题,二情,中四景,七八情。二,全篇主意,中四皆承二写;景分两项,而“尽”、“多”、“欺”、“愁”字既承上“怨”字,又起下“别情”。“方寸”又遥应“怨”字,“无处说”应首句。

清屈复《唐诗成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沧《经炀帝行宫》

下一篇:唐·贾岛《登江亭晚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