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章孝标浏览量:2
qiū
cháng
kōng
tiān
wàn
zhàng
shēn
léi
yǐn
yún
diàn
guà
yán
shù
cāng
míng
xiǎo
pēn
hán
luò
qíng
dàng
fēi
xià
liú
shì
shǐ
使
zhù

译文

银河仿佛要溢出天空,天空好像洒下万丈长的布匹。深沉的雷声隐藏在云雾缭绕的山谷中,一道孤零零的闪电挂在岩石间的树木上。清晨,瀑布向着大海喷吐出寒冷的气息,晴朗的天空中,瀑布如同白色的绸缎飘荡。并非是因为向下奔流的速度急切,是形势使得它不能够停留。

逐句剖析

"秋河溢长空":银河仿佛要溢出天空,

# 秋河:即银河。南朝齐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南朝梁简文帝《七励》:“秋河晓碧,落蕙山黄。”唐韩翃《宿石邑山中》诗:“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峯西。”唐李商隐《楚宫》诗之二:“暮雨自归山悄悄,秋河不动夜厌厌。”

"天洒万丈布":天空好像洒下万丈长的布匹。

# 万丈:形容很长很高或很深。《淮南子·兵略训》:“是故善用兵者,势如决积水於千仞之堤,若转员石於万丈之溪。”《后汉书·苏竟传》:“天有白虹,自子加午,广可十丈,长可万丈。”唐李白《古风》之十六:“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方廷楷《题》诗:“蜕庵一集足千秋,万丈光芒笔底收。”艾青《公路》诗:“在万丈高的崖壁的边沿……凝固成了万里长的道路。”

"深雷隐云壑":深沉的雷声隐藏在云雾缭绕的山谷中,

# 云壑:云气遮覆的山谷。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诱我松桂,欺我云壑。”唐于鹄《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乃知轩冕徒,宁比云壑眠。”清纳兰性德《蝶恋花》词:“毕竟春光谁领畧。九陌缁尘,抵死遮云壑。”

"孤电挂岩树":一道孤零零的闪电挂在岩石间的树木上。

# 岩树:山岩上的树木。

"沧溟晓喷寒":清晨,瀑布向着大海喷吐出寒冷的气息,

# 沧溟:大海。《汉武帝内传》:“诸仙玉女,聚居沧溟。”唐元稹《侠客行》:“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清谭嗣同《报贝元徵》:“一泛沧溟,即晕眩呕哕,不能行立。”赵朴初《忆江南》词之八:“青藏雪,到此出沧溟。”

"碧落晴荡素":晴朗的天空中,瀑布如同白色的绸缎飘荡。

# 素:白色生绢。,碧落:天空。

"非趋下流急":并非是因为向下奔流的速度急切,

"势使不得住":是形势使得它不能够停留。

# 势:一作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瀑布》是唐代章孝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开篇将瀑布比作秋天银河从长空倾泻而下,仿若天洒万丈布。接着从声音与形态方面,写瀑布如深雷隐于云壑,又似孤电挂于岩树。后两句从时空角度,描绘瀑布清晨向沧海喷寒,晴天于碧空荡素的奇幻景象。结尾探讨瀑布水流湍急原因,认为是形势使然。整首诗借对瀑布的描写,抒发诗人对大自然雄伟奇观的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章孝标(?~?),唐代诗人。字道正,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元和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长庆中归杭,投谒白居易。大和中,为山南西道节度府从事,试大理评事。章孝标才思敏捷,与李绅、杨巨源、朱庆馀等人交往唱和。其诗风明快畅达,尤擅七言近体,其中“长安夜夜家家月,几处笙歌几处愁”为名句,广受称赞。主要作品有《归燕诗》《赠茅山高拾遗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瀑布的描写营造出壮观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瀑布雄伟气势和独特景象的赞美之情,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2. 分段赏析

“秋河溢长空,天洒万丈布”:诗人以大胆奇特的想象开篇,将瀑布想象成秋天的银河从长空溢出,又好似天空挥洒下的万丈布匹。“秋河”点明时间,给人以高远、壮阔之感,“溢”字生动地表现出瀑布如银河之水满溢而出的动态感;“天洒万丈布”则形象地描绘出瀑布从高空直落的磅礴气势和其宽阔、绵长的形态,为全诗定下雄浑豪放的基调,让读者瞬间感受到瀑布的壮观之美。“深雷隐云壑,孤电挂岩树”:此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一步描绘瀑布。“深雷隐云壑”,将瀑布的声音比作隐藏在云壑中的深沉雷声,夸张地突出了瀑布声响的巨大,仿佛能震撼山谷,让读者如闻其声;“孤电挂岩树”,把瀑布比作挂在岩树上的孤电,形象地展现出瀑布在悬崖峭壁间飞泻而下的奇特形态,如同一道闪电划破空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了瀑布的雄伟气势。“沧溟晓喷寒,碧落晴荡素”:诗人的想象进一步拓展,从空间和时间上描绘瀑布的不同景象。“沧溟晓喷寒”,想象瀑布在清晨向着沧海喷吐出寒冷的雾气,“沧溟”点明大海,给人以浩瀚无垠之感,“喷寒”则突出瀑布的清冷与气势,仿佛能让大海都感受到它的寒意;“碧落晴荡素”,描绘晴天时瀑布在碧空中荡漾着白色的水花,“碧落”指天空,“荡素”形象地表现出瀑布水花飞溅、在晴空中闪烁着白色光芒的奇幻画面,使瀑布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营造出一种奇幻瑰丽的意境。“非趋下流急,势使不得住”:诗人以设问方式结束全诗,探讨瀑布水流湍急的原因。诗人认为不是瀑布急于流向低处,而是形势迫使它无法停留。这里的“势”可理解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赋予瀑布奔腾不息的动力。这种独特解读,增添诗歌趣味性和深度,从侧面反映瀑布奔腾不息的动态之美,引发读者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思考与敬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客中月》

下一篇:唐·贾岛《送唐环归敷水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