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yuè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cóng
jiāng
nán
lái
lái
shí
yuè
shàng
xián
yōu
yōu
xíng
zhōng
sān
jiàn
qīng
guāng
yuán
xiǎo
suí
cán
yuè
xíng
xīn
yuè
宿
shuí
wèi
yuè
qíng
qiān
yuǎn
xiāng
zhú
zhāo
wèi
shuǐ
qiáo
cháng
ān
zhī
jīn
yuè
yòu
zuò
shuí
jiā

译文

客人从江南方向而来,来的时候月亮是上弦月。在漫长悠远的行旅过程当中。已经三次看到月亮变得圆满。清晨跟着残缺的月亮赶路。傍晚伴着初升的新月停歇。谁说月亮是没有感情的呢,它不远千里一直追随着我。早晨从渭水桥出发。傍晚进入长安的街道。不知道今天晚上的月亮,又会成为哪一家的客人(陪伴哪一家的游子)。

逐句剖析

"客从江南来":客人从江南方向而来,

"来时月上弦":来的时候月亮是上弦月。

# 月上弦:弦,弓上用以发箭的牛筋绳子。阴历每月初七、初八,月亮缺上半,像一张弓弦朝上的弓,叫上弦。

"悠悠行旅中":在漫长悠远的行旅过程当中。

# 悠悠:漫长貌,这里指时间的漫长。

"三见清光圆":已经三次看到月亮变得圆满。

"晓随残月行":清晨跟着残缺的月亮赶路。

"夕与新月宿":傍晚伴着初升的新月停歇。

"谁谓月无情":谁说月亮是没有感情的呢,

"千里远相逐":它不远千里一直追随着我。

"朝发渭水桥":早晨从渭水桥出发。

"暮入长安陌":傍晚进入长安的街道。

"不知今夜月":不知道今天晚上的月亮,

"又作谁家客":又会成为哪一家的客人(陪伴哪一家的游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主题围绕行旅中的思乡之情展开。内容上,描述诗人从江南而来,在漫长行旅途中多次见到月亮圆缺变化,无论早晚月亮都相伴相随。写作手法上,运用拟人,将月亮拟人化,说它“千里远相逐”,生动地表现出在孤独旅途中月亮给予的陪伴。分段看,前几句叙述行程及见月经历,中间突出月亮相伴,结尾以不知月作谁家客,委婉表达自己漂泊无依的思乡情。此诗以月为线索,情感真挚,自然流畅地展现出行旅之人的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将月赋予人的情感与行为,说月亮并非无情,在诗人千里行旅中一直追随相伴,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在漫长行旅中月亮给诗人带来的慰藉。借景抒情:通过描述行旅途中所见之月,如“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借不同时段的月景,抒发自己在客居他乡、悠悠行旅中的孤寂与漂泊之感。

2. 分段赏析

“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诗人开篇点明自己从江南出发,启程时月亮呈半月形状,在漫长旅途里,已三次见到月亮变圆,通过对行程和月亮变化的描述,暗示出行程之久,为思乡之情埋下伏笔。“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描绘诗人早晚都与不同形态的月亮相伴,发出月亮并非无情,不远千里追随自己的感慨,借月亮的陪伴体现旅途孤独,强化思乡情绪。“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叙述一天行程,早上从渭水桥出发,晚上到长安街道,最后以不知月亮今夜又陪伴谁家游子,借月的漂泊衬托自己漂泊无定,含蓄地表达出浓厚的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伤愚溪三首》

下一篇:唐·章孝标《瀑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