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 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能耕地拉车,体型比水牛小。一般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大类型。,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歌声振林樾":他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间振荡回响。
# 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樾,树荫。,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意欲捕鸣蝉":心里想着要去捉那正在鸣叫的蝉,
# 鸣蝉:鸣叫的知了。鸣,鸣叫。,捕:捉。,欲:想要。
"忽然闭口立":突然闭上嘴巴,静静地站立着。
# 立:站立。,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生动描绘,不仅赞美充满童趣的乡村生活画面,更借此传递对自然纯真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以质朴简练的笔触勾勒场景,如“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摒弃华丽辞藻,仅用简洁文字描绘出牧童骑牛、放声高歌于林间的画面,生动展现其天真烂漫的形象,勾勒出乡村生活的自然纯真。动静结合:前两句充满动态,牧童的“骑”与“歌”尽显活泼。后两句写牧童因想要捕蝉而突然静止,瞬间由动转静。这一变化不仅刻画了牧童的机灵神态,更通过动静转换营造出紧张又静谧的氛围,赋予诗歌独特韵味。
3. 分段赏析
这是一首展现儿童生活的诗作,诗人在诗中歌颂了小牧童富有童趣的生活场景。首句平淡开篇,毫不刻意。第二句语调骤然升高,节奏突然加快,由此形成一个高潮。前两句刻画了小牧童天真烂漫、闲适自在的可人模样与愉悦心境,“骑”字直接描绘出牧童的姿态,“振”字则间接暗示了他的心情。借助“骑”和“振”两个动词,将牧童那种悠然自得、无牵无挂的心境完整地展现了出来。他几乎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里,简直不晓得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内心欢喜,才不由得放声高歌,甚至歌声能穿透云霄,“振林樾”。后两句继续描绘牧童的神情。第三句起到过渡作用,为下文蓄势。它描写了牧童的心理活动,解释了他“闭口立”的缘由,也是全诗的转折之处。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同千尺瀑布坠入深潭,骤然停止。“忽然”一词,把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之情与机警性格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忽然”之间发生了变化:从喧闹到寂静、从行动到静止,将小牧童闭口凝视鸣蝉的瞬间神情写得韵味悠长。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牧童天真的神情与孩童般的机灵刻画得入木三分。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扣小牧童一瞬间的表现,真切地写出了他极为机灵的特点,让人越发觉得小牧童纯真可爱。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过勾勒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直接袒露对生活的感受。看似是悠然的兴致,内里却寄托着深沉的情思。而且,此诗不被格律束缚,显得活泼自在,语言浅显易懂,塑造的形象生动自然。通览全诗,它所展现的安宁平和、美如画卷的田园景致,以及刻画的活泼自在、天真烂漫的牧童模样,都体现了诗人的“真性情”。诗人曾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而,诗中所描绘、刻画的,正是诗人一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屡屡强调的“真性情”。
# 这首诗创意新颖,描写生动。
不详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员毋永利《古诗观止》
# 这首诗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大声歌唱表现的是童心的自由自在,随后的闭口不言也是由于童心所致。寥寥数语,不仅描绘了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的象,而且使整首诗充满情趣,很有韵味。
不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浦漫汀《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上一篇:清·郑燮《竹石》
下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