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shí

朝代:清作者:郑燮浏览量:3
yǎo
dìng
qīng
shān
fàng
sōng
gēn
yuán
zài
yán
zhōng
qiān
wàn
hái
jiān
jìng
rèn
ěr
dōng
西
nán
běi
fēng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逐句剖析

"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

# 咬定:咬紧,指扎根于山石之中。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原在破岩中":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原:原来。,立根:扎根,生根。

"千磨万击还坚劲":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

# 坚劲:坚强有力。,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磨:折磨。击:打击。

"任尔东西南北风":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 尔:你。,任:任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竹石》是清代书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前两句以劲竹扎根破岩的形象,赞颂其蕴藏的内在精神,凸显出顽强的生命力与刚毅品格;后两句进一步刻画劲竹在恶劣环境中经受的磨砺,无论风雨侵袭、霜雪交加,依旧傲然挺立、不屈不挠。诗人借物喻人,通过咏叹扎根破岩的劲竹,委婉表达自身不随流俗的高尚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却富有新意,运用虚实结合手法,使情景相互生发,蕴含深刻理趣,在简练的篇幅中完成了对坚韧精神的礼赞与人格境界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为清代郑燮晚年所作。彼时清政府推行政治高压与文化专制,文人多遁入艺术天地遣兴抒怀,郑燮亦借自然物象托物言志。他晚年寄居扬州,以书画谋生,曾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因为民请命遭拒而毅然辞官,历经仕途坎坷与生活困顿,故对竹子扎根破岩、坚韧不屈的特质深有共鸣。他常应邀作画题诗赠予友人,借竹之“坚劲”抒发自身不随流俗、直面磨难的刚劲风骨,在反复题写中随兴挥毫、表情达意,让诗画成为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咏物言志题材的七言绝句,借竹子扎根破岩、历经风雨仍坚韧不拔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刚劲风骨的追求与对逆境中坚守本心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实写,描绘竹子扎根破岩、紧附青山的真实形态,是可见的实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虚写,“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不仅是现实风雨,更虚指人生的艰难困厄。虚实相融,让竹子的坚韧更具普遍意义。反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正面描写竹子在狂风击打中依然刚健挺拔的姿态;这刚劲的竹子形象,反衬出诗人如竹子般不向困境低头的高风亮节,用竹子的坚韧品格衬托出诗人内在的高尚气节,使诗人的品格更显鲜明突出。拟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定”一词将竹子拟人化,赋予竹子人类“咬”的动作,生动写出竹子扎根青山时的坚定执着;“立根原在破岩中”以“立根”拟人,似竹子主动选择在破岩中扎根,凸显其不随环境改变的顽强性格,让竹子的形象更鲜活可感。象征:“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的竹子,象征着身处困境却坚守信念、根基稳固的人;“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象征着生活中的重重磨难与外界压力;而竹子历经风雨仍“坚劲”挺立的姿态,象征着面对困境时顽强不屈、刚正不阿的精神品格。正面描写:“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咬定”这一动作,直接展现竹子扎根青山的牢固姿态;“立根原在破岩中”则点明其生长环境,正面突出竹子在贫瘠破岩中扎根的坚韧;“千磨万击还坚劲”直面风雨磨难,强调竹子历经击打仍保持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无所畏惧的姿态,正面刻画竹子面对各方狂风时的挺拔不屈。正衬:“立根原在破岩中”一句,“破岩”指破碎的岩石,写出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以这样贫瘠、坚硬的环境为背景,正衬竹子扎根其中的顽强生命力,突出其在艰难条件下依然能稳固生长的坚韧,让竹子的刚毅性格更鲜明。托物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借竹子立根破岩、顶风傲雪仍坚韧不拔的形象,托物言志,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寄托在劲竹身上,通过咏竹含蓄表达内心的坚守,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铺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为后两句铺垫。前两句写出竹子扎根破岩、坚定不移的状态,交代了其能承受“千磨万击”的基础,使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竹子的坚韧更具说服力,情感递进自然。

3. 分段赏析

此诗作为题咏竹石图的诗作。郑燮画竹,向来注重形神兼备,不仅能生动描绘竹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自然姿态,更善于通过题诗赋予竹子人的品格与气节,以此抒发个人志向。《竹石》一诗,以竹为核心,兼及岩石,借竹石共生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诗人开篇便赋予竹子以人的意志和姿态。“咬定”一词,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勾勒出竹子牢牢扎根青山的坚定模样,仿佛它拥有牙齿,一旦咬住青山便绝不松口,写出了竹子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的形态。“立根”则点明竹子生长的根基,“原在破岩中”进一步强调其扎根之处并非沃土,而是破碎、贫瘠的岩石。“原”字蕴含着追根溯源之意,解释了竹子为何能有如此坚韧不拔的姿态——正是因为它以青山为依托,于破岩中扎根,在艰苦的环境里锤炼,才生长得愈发坚劲挺拔。这两句刻画了竹子顽强生长的外在形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前面两句的铺垫下,诗人将竹子置于更为严峻的考验之中。“千磨万击”极言磨难之多,无论风霜雨雪,还是狂风肆虐,竹子都要承受无数次的打击;“还坚劲”的“还”字,既表示仍然,又暗含反而之意,强调竹子在历经种种磨难后,不仅没有被击垮,反而变得更加苍劲挺拔、坚韧不屈。“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尽显竹子的豪迈与从容,无论来自哪个方向的狂风,它都坦然面对,毫无畏惧。这两句诗将竹子无视环境压力、顽强抗争的豪放气概展现得十分充分,既描绘出竹子的天然秉性,也寄托了诗人自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全诗通过对竹子形象的刻画,将物与人巧妙融合。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常被赋予各种美好品德,而此诗着重凸显竹子“坚劲”的特质。这与诗人郑燮的性格和人生经历紧密相连。郑燮生性正直倔强,为官时关心民生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即便面对权贵和困境也毫不退缩;晚年生活困苦,靠卖画为生,却始终坚守自我。竹子的“坚劲”,正是他倔强不屈性格的生动写照。在诗歌创作上,诗人运用通俗的语言,借助正面描写竹子的刚健挺拔,以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反衬其坚韧,既塑造出竹子百折不挠的形象,也隐喻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不惧艰难困苦、排挤打击的高风亮节。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通俗晓畅的语言传递深刻宏远的意义,诗人运用正面描写与反衬手法,先以刚健挺拔的笔触刻画竹子姿态,再以青山破岩的环境反衬其坚韧,将竹的“坚劲”巧妙转化为人格象征。诗中青山与岩石既是自然背景,亦象征人生困境,竹子“咬定”扎根的顽强与“千磨万击”的从容,暗喻人在社会磨难中应具备的刚毅品格:不怕艰难困苦、无惧排挤打击,始终保持百折不挠的精神风骨。全诗看似信笔挥洒,却以铿锵有力的笔触塑造出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在洒脱豪放的诗风中,实现了咏物言志的艺术升华,让通俗语言与深刻哲思浑然一体,具有感染力与启示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一首题咏竹石图诗,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子形象,象征着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战胜困难的优秀品质。不论遭受多大的打击磨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竹子倔强和坚韧的性格;一个“任”字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临风而立、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诗人自己说过:“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这首诗的确是在以竹喻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铿锵有力,能给不同时代的读者传达出勇气和力量。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

# 以竹根扎在青山上非常牢固,来比喻自己一旦认定言行准则,立场是决不动摇的,用“咬定”“不放松”等语,生动而有表现力,他赋予竹以人的意志、品质。“立根”句,不但带出题中的“石”字,也表明其根基不是受到外力便可轻易松动的泥土,而是有缝隙的岩石,即所谓“破岩”。表现出对基础稳固很有自信。后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更明显。虽以“千磨万击还坚劲”来咏竹,因用力过猛,略嫌生硬,但从咏怀述志的角度看,倒是很必要的。能经受住种种磨难打击,还保持坚挺刚劲,这就任凭你从哪个方向袭来的狂风,也奈何它不得了。寄兴寓情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

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蔡义江《绝句三百首》

# 这是一首题画诗,同时又是一首咏物诗。既写竹,又写人。它通过赞美竹石的顽强坚韧,表现了诗人坚贞刚强的性格特征。开头两句说竹子的根须深深扎在岩石的缝隙之中,基础非常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四面八方的风猛刮和再大的打击,它们仍坚定强劲。诗歌通过刻画竹子那坚韧、顽强、执著的品格,表现了自己刚直不阿、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尤其诗中赞美竹子那种不怕困难、战胜困难、“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闪烁着思想的光芒,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下一篇:清·袁枚《所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