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没有阳光照射到的植物生长不易的地方,
# 白日:太阳。
"青春恰自来":苔藓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美丽的青春。
# 恰:仍旧。,青春:指苔藓富有生机的绿意。
"苔花如米小":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
# 米:米粒。
"也学牡丹开":也要像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
# 开:绽放。,也:依然。一作“亦”。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介绍了苔藓在阴暗潮湿环境中依然焕发青春的生命状态,描绘了苔花虽小却以牡丹为榜样的自强姿态。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通过描绘青苔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强大,体现诗人自信自强的品格与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联想:“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承接前文对苔藓生存环境的铺陈,以“似米小”的精微视角聚焦苔花的形貌,却陡然转笔,借“学牡丹开”的豪迈进行联想,赋予其不甘卑微、抗争命运的生命意志。
3. 分段赏析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以苔藓生存环境为切入点,展现其突破困境的生命力。苔藓生于阴暗潮湿之地,本无阳光普照之利,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却能“恰自来”地焕发绿意,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诗人以“恰”字点明其非依赖外界恩赐,而是凭借内在生命力主动创造生机。此句通过“白日不到”与“青春自来”的对比,既凸显苔藓在逆境中卓立不群的品性,又暗含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以苔花与牡丹的类比深化主题。苔也会开花的,虽然花微小如米,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它与得天独厚的花王一样,从容自若,沉稳持重,竞放于大自然中。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展现了自强的精神。诗人借“学”字消解二者形态差异,强调生命尊严的平等性:牡丹虽艳冠群芳,却需人工栽培;苔花虽无人注目,却能依天性绽放。此对比既暗含对“唯牡丹独尊”世俗观念的反思,亦揭示苔与牡丹,绝无贵贱优劣之分。
4. 作品点评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五言绝句。此诗以苔藓为吟咏对象,语言朴素清新,不仅全神贯注地写苔,而且把淡泊宁静、颂强质拙的人格融入这小小生命,以微小苔花与牡丹的对比,既表达对平凡生命的礼赞,又传递出“生命尊严平等”的哲理,体现诗人自信自强的品格与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 在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中,《苔》是典型的借物言志诗,它以物为描写对象,但物的描写并非其目的,以物寓意才是诗歌创作的动机。在这首诗中,苔花与牡丹的关系明显是现实人事关系的暗喻,《苔》的创作一定是有现实本事映照的。……因此,在《苔》的本事关系中,其诗旨并不是为了强调诗人的失落和抗争,而是落脚到对尹(继善)的恭贺上。可以说,比附于本事关系,这首诗的意旨是前后圆融贯通的,“也学”二字的使用也是恰当的。
现代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田瑞文《袁枚想要向谁学——小议“也学牡丹开”》
上一篇: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