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hán
liǔ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2
fēi
fēi
huā
chù
shì
céng
bīng
xuě
cuī
cán
shū
shū
shù
gēng
hán
ài
míng
yuè
hǎo
qiáo
cuì
xiāng
guān
zuì
shì
fán
yáo
luò
hòu
zhuǎn
jiào
rén
chūn
shān
jiān
qún
mèng
duàn
yīng
nán
西
fēng
duō
shǎo
hèn
chuī
sàn
méi
wān

译文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逐句剖析

"飞絮飞花何处是":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

"层冰积雪摧残":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

# 层冰:厚厚之冰。

"疏疏一树五更寒":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

# 疏疏:稀疏貌。

"爱他明月好":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

"憔悴也相关":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 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最是繁丝摇落后":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

# 繁丝:指柳丝的繁茂。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最是:特别是。

"转教人忆春山":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 春山:春日之山。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这里指代亡妻。

"湔裙梦断续应难":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

# 湔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湔裙,溅湿了衣裙。见《淡黄柳·咏柳》,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西风多少恨":遂将愁思寄给西风,

#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吹不散眉弯":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 眉弯:弯弯的眉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寒柳》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虽然标题为咏寒柳,但实际上字字关人,抒发了词人对早逝夫人卢氏的深切怀念。上片情感浓烈,将爱与恨、美与悲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动容。下片则进一步借寒柳追忆往昔,悲叹“繁丝摇落”、春山长忆、“湔裙”不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深沉思念和无尽挚爱。全词以寒柳为切入点,形神兼备地描绘了亡妻的形象,展现出一段生死不渝的爱情,格调凄美幽婉,情感真挚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临江仙·寒柳》是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作。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三十日,纳兰性德的发妻卢氏因难产不幸去世。卢氏的离世让纳兰性德悲痛万分,思念之情久久难以平息。一年后的冬季,一个冰封雪覆、严寒彻骨的凌晨,一夜未眠的纳兰性德望着院中枯枝萧条的柳树,不禁想起了亡妻生前的音容笑貌。如今,这些美好的记忆已如柳絮般随风飘散,不知所踪。悲从中来,他挥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寒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临江仙·寒柳》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这首词通过描绘寒柳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早逝妻子卢氏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

2. 写作手法

拟人:“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叠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都赋予柳树,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色彩。开门见山:以“飞絮飞花何处是”直接引出主题,表达了对飞絮飞花的无定和离散的感慨,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借物抒情:“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中,明月代表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着。春山代表着青春和美好,表达了词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联想:“疏疏一树五更寒”描绘了五更时分稀疏而孤独的柳树,柳叶在寒风中摇曳。柳叶的形态细长而柔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子的蛾眉。

3. 分段赏析

上片:“飞絮飞花何处是”这句以飞絮和飞花的飘零无定,象征着人生的离散和无常。飞絮和飞花的意象,常常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层冰积雪摧残”冰雪的严酷,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环境的艰难。这里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环境恶劣的感慨。“疏疏一树五更寒”五更时分,柳树在寒风中显得稀疏而孤独,进一步强化了词人的孤独和凄凉之感。“爱他明月好”明月是美好的象征,词人对明月的喜爱,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憔悴也相关”尽管自己已经憔悴不堪,但对明月的爱依然不变。这里表现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深情。下片:“最是繁丝摇落后”柳树的枝条在风吹雨打后变得稀疏,这里的“繁丝”指的是柳树的枝条,象征着青春的消逝。“转教人忆春山”回忆起春天的山景,表达了词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春山的意象,常常用来象征青春和美好。“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湔裙梦指的是美好的梦境,梦断续应难,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梦境的难以续接。这里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无法挽回的无奈。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凄凉和离愁,词人的愁绪如同眉弯一样,无法被西风吹散。这里进一步强化了词人的愁苦和无奈。

4. 作品点评

这首作品是纳兰集中得后人推誉最力的佳作之一,不仅被多种选集收录,甚至得到了陈廷焯“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的“压卷之作”的高度评价。然而,对于“言之有物”中的“物”是否能够具体落实,却存在一些争议。有文章指出,这首词借咏柳寄寓了对亡妻的哀思,实际上是悼亡之作。这种猜测虽有一定道理,但在学术研究中,如果不能确定该词的创作时间在其妻逝世之后,就不宜武断地做出这样的定论。如果认为词中寄托了纳兰性德一贯的婉转哀凉的身世之感,那么这一解读已经足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托驿柳以寓意,其音凄唳,荡气回肠。

现代杨希闵《词轨》卷七

# 余最爱《临江仙》“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缠绵沉著,似真伯仲山,颉颃永叔。

清陈廷焯《词则雅集》

# 清代词论家陈廷焯强调“比兴”,从这观点出发自然对此词十分推许。不过,纳兰性德咏寒柳,也确是“言之有物”。他写的既是经受冰雪摧残的寒柳,也是一个遭到不幸的人。整首词,句句写柳,又句句写人,意境含蓄幽远,是一首写得比较成功的咏物诗。

不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 悼亡。

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下一篇:清·秋瑾《对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