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允修借书":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我把书给他,
# 授:交给,交付。,随园主人:即袁枚,。随园:在江苏省南京市北小仓山上,袁枚中年辞官后居住的别墅。作者辞官后居住此,因而自称“随园主人”。
"而告之曰":并且告诉他说: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读。
"子不闻藏书者乎":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
# 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或"你"。
"七略、":《七略》、
# 七略:为汉代官府藏书目录,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刘向等人校勒政府藏书,为每种书编撰叙录一篇,后将各书叙录汇辑成《别录》一书。刘向之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七略》,全书分为七大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四库":《四库》,
# 四库:此指清高宗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它几乎收集了乾隆朝之前的所有传世文。
"天子之书":天子的藏书,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
# 然:然而,但是。
"汗牛塞屋":搬运起来累得使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
# 汗牛塞屋:“汗牛”二句:搬运起来累的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汗,名词作动词,使……流汗。
"富贵家之书":富贵人家的书,
"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但是富贵人中认真读书的有几个呢?
"其他祖父积":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积攒的图书,
# 祖父:祖父和父亲,指祖辈和父辈。
"子孙弃者无论焉":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 无论:不须说,不用说,不必说。,弃者:丢弃的情况。,子孙:儿子和孙子。
"非独书为然":不只是读书是这样,
# 然:这样。,独:只,仅仅。
"天下物皆然":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
# 强假:勉强借来。强:勉强。假:借。,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那。
"必虑人逼取":他一定担心别人逼着取回,
# 虑:担心;害怕。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因而小心忧虑,不断抚摸玩赏那东西,
#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怎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提心吊胆、忧心惧怕的样子。焉,……的样子。摩玩,玩弄。
"曰":说:“
"今日存":今天它存放着,
"明日去":明天它就要离开,
"吾不得而见之矣":我不能再看到它了。”
"若业为吾所有":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拥有,
# 业:已、已经。,若:如果。
"必高束焉":我一定在高处捆绑着它,
# 高束:捆起来放在高处。束,捆绑。
"庋藏焉":放置收藏保存它,
# 庋藏焉:收藏起来。庋:置放、收藏。藏:收藏。
"曰":说“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别的日子再看它。”
#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以后的日子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异:别的,其他的。
"云尔":如此罢了。
# 云尔:云尔:如此而已。放在句末,表示“如此如此”的语气。云:如此。尔:罢了。
"余幼好书":我小时候爱好读书,
"家贫难致":但是家中贫穷不容易得到书。
# 难致:难以得到。致,得到。
"有张氏藏书甚富":有个姓张的人有很多藏书·。
# 富:多。
"往借":我向张氏借书,
"不与":他不借给我,
# 与:给。
"归而形诸梦":我回家以后在梦中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 归而形诸梦:回来后它再现在睡梦中。形诸梦:形之于梦。在梦中现出那种情形。形,动词,现出。诸,等于“之于”。
"其切如是":那感觉是这样的迫切。
# 如是:像这样。,切:迫切。
"故有所览辄省记":所以我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
# 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看过的就记在心里。辄,就。省记:明白的记在心里。省,记。
"通籍后":做了官以后,
# 通籍后:名字登记在官籍中,指开始做官。通籍:出仕,做官。做了官,名字就不属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所以说“通籍”。这是封建士大夫的常用语。籍,民籍,通,有上升进入的意思,这里指表示从民籍到仕宦的提升。
"俸去书来":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
# 俸去书来:“俸去”二句:意为钱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去:离开,此指“用去”“花去”。
"落落大满":屋里到处都不断地堆积着书籍,
# 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地堆集。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
#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虫和灰色的蜘蛛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蟫:指蛀食书籍的银白色蠹虫。素,白色。灰丝,指灰色的蜘蛛丝。时蒙:常常布满。卷轴,书册。古代还没有线装书的时期,书的形式是横幅长卷,有轴以便卷起来。后世沿用“卷轴”称书册。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这样以后感叹借书读的人的用心专一,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而年少时的岁月是值得珍惜的!
# 可惜:值得珍惜。,岁月:指时间,光阴,时光。,少时:年少的时候。
"今黄生贫类予":现在姓黄的书生像我从前一样贫穷,
# 类:似、像。
"其借书亦类予":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不过我把书公开借出、慷慨出借与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好像不相类似。
# 吝:吝啬。,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公,同别人共用,与别人分享(书籍)。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运遇到了姓张的,
# 固:固然,本来。
"生固幸而遇予乎":而姓黄的书生本来幸运遇到了我吗?
"知幸与不幸":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
"则其读书也必专":那么他读书也一定会专心,
"而其归书也必速":并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快速。
# 归书:还书。归:归还。
"为一说":我写下这篇说,
# 为一说:“为一说”二句:写下这一篇《黄生借书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为,写下。
"使与书俱":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 俱:一起。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本文是一篇说理散文。着重探讨了借阅书籍与阅读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切勉励青年学子应当珍惜光阴,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
2. 写作手法
对比:作者巧妙设置了多组对比阐述观点,如“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的藏书者与借书者的阅读态度对比对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勉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懈怠的对比,“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对比,多角度、多层次地支撑了论点,不仅使观点更加鲜明,也加深了读者理解,显著提升了文章的说服效果。
3. 分段赏析
本文在点明创作背景后,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主张,视角独特,发人深省。这一观点看似有失偏颇,但通读全文后,读者却深感其思想之深刻,颇合情理。作者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首先以藏书不读作为反例展开论述。皇家藏书之丰,可谓“七略”俱全、“四库”齐备,各类典籍应有尽有,但“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再看权贵之家,书满书斋,但“富贵人读书者有几?”更常见的是祖辈父辈苦心积书,子孙后代却弃如敝屣。作者借此发问:拥有阅读便利却不曾体验借书艰辛之人,真正潜心读书的又有几人?质疑之声寓于反问之中,发人深省。接着,作者巧妙地从书籍引申至万物,通过类比论证阐明观点。借来之物,因有所归期,人们往往倍加珍惜,时时观摩赏鉴;一旦归于己有,却常束之高阁,总以“来日方长”为借口拖延。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恰印证了“非借不能读”的道理。为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以切身经历现身说法。少时家贫借书艰难,却“有所览,辄省记”,效果显著,彰显“借者之用心专”;步入仕途后,虽条件优渥却疏于阅读,书籍蒙尘,这不正反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吗?全文最显著的特色在于运用对比手法展开论述。作者巧妙设置了多组对照:藏书者与借书者的阅读态度对比,自身贫时与富时的读书状态对比,黄生的幸运与自己的遗憾对比。通过“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的对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勉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懈怠的对比;“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对比,多角度、多层次地支撑了论点,不仅使观点更加鲜明,也加深了读者理解,显著提升了文章的说服效果。
4. 作品点评
从这篇散文中,不难窥见袁枚鲜明的文人气质——既有率性任情的名士风范,又不失温厚长者的赤诚情怀。他以《七略》《四库》这些皇家典藏和世家藏书为例,直言不讳地质疑权贵阶层的读书态度,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批判精神与平等意识。这种不拘礼法、敢言敢为的特质,恰是其文人个性的真实写照。而在追忆寒窗苦读的往昔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知识获取艰辛的真切体悟。尤为可贵的是,他将这份人生经验化作对后学的殷切期许,以"书非借不能读"的独到见解,既是对年轻学子的恳切劝诫,亦饱含着对知识传承的深切关怀。这种将个人感悟升华为普世箴言的智慧,使其文字超越了简单的说教,升华为充满人文温度的思想启迪。
# “书非借,不能读”是全文核心。文章通过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和自身体验,有理有据地阐发了这个道理。观点警策,层次分明,说理透辟。所论对于敦促世人读书颇有教益。
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王充闾《中国好文章·你不能错过的文言文》
# 从体裁上看,本篇和《捕蛇者说》一样,都是通过一件事情发表议论。在内容上、在写法上,这篇文章却和《送东阳马生序》很相似,都是劝勉青年读书学习,而且,为了充分地讲明道理使对方心服,都叙述了作者自己的亲身体会。
前烟台师范学院教授、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曲树程《译析古文百篇》下
上一篇:清·秋瑾《满江红》
下一篇:清·曹雪芹《终身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