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shēng
jiè
shū
shuō

朝代:清作者:袁枚浏览量:3
huáng
shēng
yǔn
xiū
jiè
shū
suí
yuán
zhǔ
rén
shòu
shū
ér
gào
zhī
yuē
shū
fēi
jiè
néng
wén
cáng
shū
zhě
lüè
tiān
zhī
shū
rán
tiān
shū
zhě
yǒu
hàn
niú
sāi
guì
jiā
zhī
shū
rán
guì
rén
shū
zhě
yǒu
sūn
zhě
lùn
yān
fēi
shū
wéi
rán
tiān
xià
jiē
rán
fēi
rén
zhī
ér
qiǎng
jiǎ
yān
rén
ér
zhuì
zhuì
yān
wán
zhī
yuē
:“
:“
jīn
cún
míng
ér
jiàn
zhī
。”
。”
ruò
wéi
suǒ
yǒu
gāo
shù
yān
guǐ
cáng
yān
yuē
guān
yún
ěr
yòu
hào
shū
jiā
pín
nán
zhì
yǒu
zhāng
shì
cáng
shū
shèn
wǎng
jiè
guī
ér
xíng
zhū
mèng
qiè
shì
yǒu
suǒ
lǎn
zhé
xǐng
tōng
hòu
fèng
shū
lái
luò
luò
mǎn
yín
huī
shí
méng
juàn
zhóu
rán
hòu
tàn
jiè
zhě
zhī
yòng
xīn
zhuān
ér
shào
shí
zhī
suì
yuè
wéi
jīn
huáng
shēng
pín
lèi
jiè
shū
lèi
wéi
zhī
gōng
shū
zhāng
shì
zhī
lìn
shū
ruò
xiāng
lèi
rán
xìng
ér
zhāng
shēng
xìng
ér
zhī
xìng
xìng
shū
zhuān
ér
guī
shū
wéi
shuō
shǐ
使
shū

译文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搬运起来累得使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中认真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积攒的图书,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逼着取回,因而小心忧虑,不断抚摸玩赏那东西,说:“今天它存放着,明天它就要离开,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拥有,我一定在高处捆绑着它,放置收藏保存它,说“姑且等到别的日子再看它。”如此罢了。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中贫穷不容易得到书。有个姓张的人有很多藏书·。我向张氏借书,他不借给我,我回家以后在梦中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感觉是这样的迫切。所以我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不断地堆积着书籍,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感叹借书读的人的用心专一,而年少时的岁月是值得珍惜的!现在姓黄的书生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借出、慷慨出借与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好像不相类似。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运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书生本来幸运遇到了我吗?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也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快速。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逐句剖析

"黄生允修借书":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我把书给他,

# 授:交给,交付。,随园主人:即袁枚,。随园:在江苏省南京市北小仓山上,袁枚中年辞官后居住的别墅。作者辞官后居住此,因而自称“随园主人”。

"而告之曰":并且告诉他说: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读。

"子不闻藏书者乎":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

# 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或"你"。

"七略、":《七略》、

# 七略:为汉代官府藏书目录,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刘向等人校勒政府藏书,为每种书编撰叙录一篇,后将各书叙录汇辑成《别录》一书。刘向之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七略》,全书分为七大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四库":《四库》,

# 四库:此指清高宗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它几乎收集了乾隆朝之前的所有传世文。

"天子之书":天子的藏书,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

# 然:然而,但是。

"汗牛塞屋":搬运起来累得使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

# 汗牛塞屋:“汗牛”二句:搬运起来累的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汗,名词作动词,使……流汗。

"富贵家之书":富贵人家的书,

"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但是富贵人中认真读书的有几个呢?

"其他祖父积":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积攒的图书,

# 祖父:祖父和父亲,指祖辈和父辈。

"子孙弃者无论焉":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 无论:不须说,不用说,不必说。,弃者:丢弃的情况。,子孙:儿子和孙子。

"非独书为然":不只是读书是这样,

# 然:这样。,独:只,仅仅。

"天下物皆然":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

# 强假:勉强借来。强:勉强。假:借。,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那。

"必虑人逼取":他一定担心别人逼着取回,

# 虑:担心;害怕。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因而小心忧虑,不断抚摸玩赏那东西,

#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怎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提心吊胆、忧心惧怕的样子。焉,……的样子。摩玩,玩弄。

"曰":说:“

"今日存":今天它存放着,

"明日去":明天它就要离开,

"吾不得而见之矣":我不能再看到它了。”

"若业为吾所有":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拥有,

# 业:已、已经。,若:如果。

"必高束焉":我一定在高处捆绑着它,

# 高束:捆起来放在高处。束,捆绑。

"庋藏焉":放置收藏保存它,

# 庋藏焉:收藏起来。庋:置放、收藏。藏:收藏。

"曰":说“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别的日子再看它。”

#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以后的日子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异:别的,其他的。

"云尔":如此罢了。

# 云尔:云尔:如此而已。放在句末,表示“如此如此”的语气。云:如此。尔:罢了。

"余幼好书":我小时候爱好读书,

"家贫难致":但是家中贫穷不容易得到书。

# 难致:难以得到。致,得到。

"有张氏藏书甚富":有个姓张的人有很多藏书·。

# 富:多。

"往借":我向张氏借书,

"不与":他不借给我,

# 与:给。

"归而形诸梦":我回家以后在梦中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 归而形诸梦:回来后它再现在睡梦中。形诸梦:形之于梦。在梦中现出那种情形。形,动词,现出。诸,等于“之于”。

"其切如是":那感觉是这样的迫切。

# 如是:像这样。,切:迫切。

"故有所览辄省记":所以我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

# 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看过的就记在心里。辄,就。省记:明白的记在心里。省,记。

"通籍后":做了官以后,

# 通籍后:名字登记在官籍中,指开始做官。通籍:出仕,做官。做了官,名字就不属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所以说“通籍”。这是封建士大夫的常用语。籍,民籍,通,有上升进入的意思,这里指表示从民籍到仕宦的提升。

"俸去书来":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

# 俸去书来:“俸去”二句:意为钱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去:离开,此指“用去”“花去”。

"落落大满":屋里到处都不断地堆积着书籍,

# 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地堆集。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

#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虫和灰色的蜘蛛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蟫:指蛀食书籍的银白色蠹虫。素,白色。灰丝,指灰色的蜘蛛丝。时蒙:常常布满。卷轴,书册。古代还没有线装书的时期,书的形式是横幅长卷,有轴以便卷起来。后世沿用“卷轴”称书册。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这样以后感叹借书读的人的用心专一,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而年少时的岁月是值得珍惜的!

# 可惜:值得珍惜。,岁月:指时间,光阴,时光。,少时:年少的时候。

"今黄生贫类予":现在姓黄的书生像我从前一样贫穷,

# 类:似、像。

"其借书亦类予":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不过我把书公开借出、慷慨出借与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好像不相类似。

# 吝:吝啬。,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公,同别人共用,与别人分享(书籍)。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运遇到了姓张的,

# 固:固然,本来。

"生固幸而遇予乎":而姓黄的书生本来幸运遇到了我吗?

"知幸与不幸":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

"则其读书也必专":那么他读书也一定会专心,

"而其归书也必速":并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快速。

# 归书:还书。归:归还。

"为一说":我写下这篇说,

# 为一说:“为一说”二句:写下这一篇《黄生借书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为,写下。

"使与书俱":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 俱: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黄生借书说》是清朝文学家袁枚所撰写的一篇说理散文。本文开篇即鲜明地提出"借阅书籍才能认真阅读"这一主张;接着通过引证多方面的实例加以阐释论证;继而,作者担心仅就书本论述显得论据不足,便将借书之道推而广之至万物借用的层面,使"借阅促进阅读"的道理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最后,作者转而叙述自身经历,反思个人求学心得,总结经验教训。整篇文章语句平实,如与读者亲切交谈,层层递进,引导思考,既富有说服力,又极具启发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古代书籍需手工雕版印刷,制作工艺繁琐,每次印刷数量有限,获取书籍远比今日困难得多。若想广泛阅读,主要依赖借阅。清朝时期同样缺乏公共图书馆,民众往往需要向私人藏书者借阅书籍。然而,书籍持有者本就不多,获取书籍已然困难,加上人们私有观念强烈,自然不愿轻易外借。更因当时借出书籍后常有损坏或遗失的情况发生,民间甚至流传"借书是痴人,还书也是痴人"的说法,致使书籍借阅更是难上加难。正因书籍难得,借来的书更能让读书人倍加珍惜,激发他们勤奋阅读的积极性。黄允修家境贫寒却酷爱读书,袁枚对他颇为赏识,不仅慷慨出借自家藏书,还资助其部分生活费用。《赠黄生序》中提到:"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这篇文章正是袁枚在黄允修借书之际有感而发创作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本文是一篇说理散文。着重探讨了借阅书籍与阅读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切勉励青年学子应当珍惜光阴,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

2. 写作手法

对比:作者巧妙设置了多组对比阐述观点,如“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的藏书者与借书者的阅读态度对比对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勉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懈怠的对比,“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对比,多角度、多层次地支撑了论点,不仅使观点更加鲜明,也加深了读者理解,显著提升了文章的说服效果。

3. 分段赏析

本文在点明创作背景后,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主张,视角独特,发人深省。这一观点看似有失偏颇,但通读全文后,读者却深感其思想之深刻,颇合情理。作者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首先以藏书不读作为反例展开论述。皇家藏书之丰,可谓“七略”俱全、“四库”齐备,各类典籍应有尽有,但“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再看权贵之家,书满书斋,但“富贵人读书者有几?”更常见的是祖辈父辈苦心积书,子孙后代却弃如敝屣。作者借此发问:拥有阅读便利却不曾体验借书艰辛之人,真正潜心读书的又有几人?质疑之声寓于反问之中,发人深省。接着,作者巧妙地从书籍引申至万物,通过类比论证阐明观点。借来之物,因有所归期,人们往往倍加珍惜,时时观摩赏鉴;一旦归于己有,却常束之高阁,总以“来日方长”为借口拖延。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恰印证了“非借不能读”的道理。为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以切身经历现身说法。少时家贫借书艰难,却“有所览,辄省记”,效果显著,彰显“借者之用心专”;步入仕途后,虽条件优渥却疏于阅读,书籍蒙尘,这不正反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吗?全文最显著的特色在于运用对比手法展开论述。作者巧妙设置了多组对照:藏书者与借书者的阅读态度对比,自身贫时与富时的读书状态对比,黄生的幸运与自己的遗憾对比。通过“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的对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勉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懈怠的对比;“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对比,多角度、多层次地支撑了论点,不仅使观点更加鲜明,也加深了读者理解,显著提升了文章的说服效果。

4. 作品点评

从这篇散文中,不难窥见袁枚鲜明的文人气质——既有率性任情的名士风范,又不失温厚长者的赤诚情怀。他以《七略》《四库》这些皇家典藏和世家藏书为例,直言不讳地质疑权贵阶层的读书态度,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批判精神与平等意识。这种不拘礼法、敢言敢为的特质,恰是其文人个性的真实写照。而在追忆寒窗苦读的往昔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知识获取艰辛的真切体悟。尤为可贵的是,他将这份人生经验化作对后学的殷切期许,以"书非借不能读"的独到见解,既是对年轻学子的恳切劝诫,亦饱含着对知识传承的深切关怀。这种将个人感悟升华为普世箴言的智慧,使其文字超越了简单的说教,升华为充满人文温度的思想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书非借,不能读”是全文核心。文章通过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和自身体验,有理有据地阐发了这个道理。观点警策,层次分明,说理透辟。所论对于敦促世人读书颇有教益。

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王充闾《中国好文章·你不能错过的文言文》

# 从体裁上看,本篇和《捕蛇者说》一样,都是通过一件事情发表议论。在内容上、在写法上,这篇文章却和《送东阳马生序》很相似,都是劝勉青年读书学习,而且,为了充分地讲明道理使对方心服,都叙述了作者自己的亲身体会。

前烟台师范学院教授、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曲树程《译析古文百篇》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秋瑾《满江红》

下一篇:清·曹雪芹《终身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