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朝代:清作者:秋瑾浏览量:2
xiǎo
zhù
jīng
huá
zǎo
yòu
shì
zhōng
qiū
jiā
jié
wéi
xià
huáng
huā
kāi
biàn
qiū
róng
shì
miàn
cán
zhōng
chǔ
nián
fēng
wèi
zhè
jiāng
nóng
qiáng
pài
zuò
é
méi
shū
wèi
xiè
shēn
nán
ér
liè
xīn
què
nán
ér
liè
suàn
píng
shēng
gān
dǎn
yīn
rén
cháng
xiōng
jīn
shuí
shí
yīng
xióng
dāng
zhé
mǎng
hóng
chén
chù
zhī
yīn
qīng
shān
shī
湿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四面的歌声渐歇,汉军最终打败了楚军,结婚八年以来,我一个人徒劳地思念着我的故乡浙江。老天偏苦苦地将我强派作女儿身,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加入男人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正。想想平日,我的一颗真诚的心,为别人而屡屡激动。凡夫俗子的胸怀狭窄,怎么能够理解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逐句剖析

"小住京华":我在京城小住,

#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这里指北京。

"早又是中秋佳节":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

# 黄花:指菊花。

"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 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明净得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拭:擦。

"四面歌残终破楚":四面的歌声渐歇,汉军最终打败了楚军,

# 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gāi)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八年风味徒思浙":结婚八年以来,我一个人徒劳地思念着我的故乡浙江。

#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风味,秋瑾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这首词时,恰为八年。徒,空,徒然。思浙,思念浙江故乡。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老天偏苦苦地将我强派作女儿身,

# 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蛾,一作“娥”。,强派:强行指定。,苦将侬:苦苦地让我。苦,恨,遗憾。侬,我。

"殊未屑":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

#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很,甚。未屑: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未:不。屑:顾惜,介意。

"身不得":今生我虽然不能,

"男儿列":加入男人的行列,

# 列:属类,范围。

"心却比":但是我的心要比,

"男儿烈":男子的心还要刚正。

# 烈:刚正,有节操。

"算平生肝胆":想想平日,我的一颗真诚的心,

# 肝胆:真诚的心。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表明自己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知己。一作“不因人热”。热:激动。

"俗子胸襟谁识我":凡夫俗子的胸怀狭窄,怎么能够理解我呢?

# 俗子胸襟:庸俗之辈的胸怀。俗子,指王廷钧及官场上那帮醉生梦死的官吏。一作“俗夫”。

"英雄末路当磨折":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 莽红尘:莽莽人世。莽,草木深邃的地方。红尘,社会,人世间。

"青衫湿":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 青衫湿: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清末革命志士秋瑾的一首词。词的上片以所见所感展现国家在列强欺压下的内忧外患之境,鲜明表达了作者报国救世的坚定心志;下片则突破性别束缚,直抒“身为女子却心怀天下”的豪迈情怀,尽显女子亦能建功立业的壮志。全篇以刚健清新的语言塑造出爽朗豪迈的词风,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作者投身革命的坚韧意志与炽热情怀,字里行间激荡着强烈的愤慨与赤诚的爱国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家

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卿,号旦吾,别号鉴湖女侠;留学日本时易名瑾,字竞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反对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次年1月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不久,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后被捕就义。其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内容,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诗词作品《满江红·小住京华》《对酒》等。今辑有《秋瑾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满江红·小住京华》创作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彼时秋瑾十八岁与湖南富商之子王廷钧成婚,其夫乃暴发户家庭出身、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约1898年前后,王廷钧捐资谋得户部主事一职,秋瑾随之赴京定居。寓居京城期间,她接触新思想、新文化,在革命思潮激荡下立下救国救民志向,并追求女性独立解放。至1903年,因与王廷钧矛盾加剧,秋瑾挥笔写下此词,既是对婚后生活的深刻总结,亦是对北京岁月的深刻回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言志词。词人运用流畅自然的语言,倾吐了对困守闺阁、虚度光阴的庸常生活的深切厌弃,表达了冲决封建礼教桎梏、投身民族振兴伟业的迫切心声,彰显了其胸怀天下、拯救黎民于危难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

2. 写作手法

化用:“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词)句写秋色。写出了秋天菊花盛开,怎奈心里独自愁,想要改变,想要抗争,又有重重顾虑的境况。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用“拭”字传神地写出秋色澄明,但乐景反增哀情,不能抹去国难心愁。用典:“四面楚歌终破楚”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一事,反问:“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表明词人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是俗人所不能理解的,加强了语气。

3. 分段赏析

上阕着重刻画作者目睹祖国遭受列强欺压、深陷内忧外患之际,所萌生的报效国家之志。开篇六句呈现作者客居京城、适逢中秋时菊花绽放的景致,天空澄澈如洗般的明净。这六句表面描绘秋季风光,实则暗含作者心头的悲愤情绪,为后文情感抒发埋下伏笔。“四面”一句巧妙借用“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暗指南宋时期金兵侵袭、国土沦陷的危局;联系时局则直指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廷腐败无能的惨痛现实,借以抒发作者对祖国濒临危亡的深切慨叹。“八年”一句讲述作者自十八岁与王廷钧缔结婚约至今,恰好历经八个春秋。“风味徒思浙”道出这八年光阴里,虽受京城新思想、新文化熏陶并形成救国图强的志向,却在王家深宅大院内时刻受制于封建礼教桎梏,终日过着“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的生活,内心积郁的苦闷只能寄托于对故乡浙江的思念。上阕收尾处,作者通过“苦”与“殊未屑”等措辞,旗帜鲜明地表明决不甘心被传统女性身份所束缚,借用“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以米盐琐屑终其身乎”的襟怀,迸发出为国效力、奉献自我的铮铮决心。下阕着力彰显不让须眉的巾帼英豪气概。开篇四句以掷地有声的铿锵语调,高声宣示虽为女儿身却怀有超越男儿的刚烈气魄。随之“算平生”二句,更深层次袒露自己胸怀匡扶社稷、拯救苍生的侠义肝胆。此处“青衫湿”巧妙化用白居易听闻琵琶女坎坷身世而泪湿青衫的典故,借此倾诉知音难觅、壮志难酬的孤寂情怀。下阕尾声部分,先是直陈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怀抱报效之志却横遭现实阻遏、屡经挫折的境遇,继而抒发难觅志同道合者相携共进的苦闷心绪。尽管文字间流露些许低沉怅惘,但字里行间始终跃动着渴望凝聚革命力量、共赴救国图存伟业的赤诚热忱。

4. 作品点评

此词整体呈现出刚健明朗、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字里行间激荡着慷慨激昂的悲壮之气,深刻展现了作者矢志投身革命的钢铁意志与炽热的爱国情怀。词中“青衫之泪”并非消极沉沦的自我哀怜,而是蕴含着积极求索、不懈探寻救国之路的奋进精神。全篇饱含作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思与对国家前途的强烈担当,其所传递的革命思想与爱国精神,对近代民主革命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与精神鼓舞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写出她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忿忿不平,表现出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于男子的气慨。读后仿佛如见她的热心烈性,因而深刻感人,充分反映出受压迫妇女寻求解放的强烈愿望。

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祖献《试论秋瑾前期的诗歌及其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秋瑾《对酒》

下一篇: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