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
·
mài
xiān
èr
bǎi
qián

朝代:清作者:郑板桥浏览量:3
mài
xiān
èr
bǎi
qián
liáng
chuī
fàn
fàng
guī
chuán
lái
shī
湿
wěi
shāo
nán
zháo
shài
zài
chuí
yáng
àn
biān

译文

渔夫把刚刚捕到的鲜鱼卖了区区二百钱,买了米粮,停好了船,准备开始做饭。从河边拔来湿漉漉的苇柴,难以点燃,只能晒在种有垂杨树的岸边。

逐句剖析

"卖得鲜鱼二百钱":渔夫把刚刚捕到的鲜鱼卖了区区二百钱,

"籴粮炊饭放归船":买了米粮,停好了船,准备开始做饭。

# 放归船:划船归来。,籴粮:买米。籴:买。

"拔来湿苇烧难着":从河边拔来湿漉漉的苇柴,难以点燃,

"晒在垂杨古岸边":只能晒在种有垂杨树的岸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是清代郑板桥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之首句,以简练笔触勾勒出渔人劳作后的微薄所得,映照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次句则笔锋一转,展现出渔人于困顿中坚守的勤劳与自足,于简朴中见真章;三句细腻描绘渔人以湿芦苇为薪、却遇生火之难的场景,暗喻生活之不易;末句则以巧妙之笔,揭示出面对困境时的应对之策,透露出渔家独有的生存智慧。全诗于平实叙述中见深意,既展现了渔家生活的琐碎与艰辛,又蕴含着一种超然物外、朴素自足的生活哲学,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首七言绝句创作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1年),彼时郑燮尚未赴任范县(今属山东)知县一职。诗人于闲暇之际,悠然漫步于居所前的小廊之中,目睹秋意萧瑟之景,心中顿生感慨,遂挥毫泼墨,将满腔思绪倾注于笔端,抒写出内心深处的怅然与触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渔家生活的诗。诗中,诗人以质朴平实的语言,营造出淡雅清幽的意境,仿若挥毫作写意之画,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渔家生活的恬淡画卷:他们远离尘世纷扰,安于简朴,于山水间怡然自乐,悠然自得。这般描绘,令观者心生向往,趣意油然而生。

2. 写作手法

白描:“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直述渔民卖鱼、买粮、归船的过程,语言质朴,画面真实。​​以景结情:末句“晒在垂杨古岸边”未言悲苦,以“晒苇”画面收束,暗示困境无解,情感隐于景中,通过停滞的画面传递无尽辛酸。

3. 分段赏析

首句“卖得鲜鱼百二钱”的“鲜”字堪称诗眼,既暗含渔人现捕现卖的生存状态——鱼获丰歉直接关联着温饱忧喜,又以“百二钱”这一非确数计量单位,揭示出市价低迷的现实困境。自南北朝沿袭的钱币制度中,千文为一吊的换算体系里,百余文所得实属微薄。画面中老翁颤抖着清点铜钱的细节,恰似无声的控诉,将渔家朝不保夕的生存境遇凝固在诗行之间。次句“籴粮炊饭放归船”的互文性结构颇具深意:前四字构成完整的生存链条——售鱼所得须即刻兑换口粮,后三字“放归船”却打破线性叙事,在“欲炊无米”的窘迫中,折射出渔人归心似箭的生存焦虑。这种时空错位的艺术处理,既暗示着漂泊渔船的仓促返航,又为后续“拔苇难炊”的困境埋下伏笔。将“炊饭放归船”解作炊烟袅袅的归家图景。“放归”作为心理时态的表述,恰似电影蒙太奇:渔人目送孤舟疾驰的背影里,既饱含对热饭的渴望,又暗藏燃料匮乏的隐忧。青苇含水难燃的细节,将生存困境具象化为物理难题——晒苇待干的等待,实则是渔人面对自然与经济双重压迫的无奈叹息。这种由“炊”及“薪”的叙事延展,最终在晒苇场景中凝结为渔家世代循环的生存困境:从鱼获到口粮,从柴薪到炊烟,每个环节都横亘着难以逾越的生存壁垒。第三句“拔来湿苇烧难着”,此句聚焦燃料匮乏的荒诞现实。“湿苇”点明自然条件的限制——刚采割的芦苇含水分,难以引火,看似微小细节,实则折射渔人生活资源的全方位匮乏:鱼获换钱、钱购粮米,却连炊火之需亦不可得。“拔”字动作粗粝,暗含渔人无奈尝试(如就近取材)却终告失败,强化生存困境的压迫感。此句以物理困境映射经济困境,将自然环境的限制转化为社会压迫的隐喻。末句“晒在垂杨古岸边”此句收束全诗,以静态画面延展动态困境。“晒”字点明时间停滞——渔人被迫滞留岸边等待芦苇干燥,炊饭之需被无限延宕,饥饿与焦灼交织于“晒”的漫长等待中。“垂杨古岸”以苍老意象烘托衰颓氛围:垂杨摇曳似叹民生多艰,古岸寂寥如证世代困苦。诗人以“晒”为结,既收束“烧难着”的困境,又暗示此非偶然事件,而是渔家代代循环的生存常态,将个体悲剧升华为群体命运的挽歌。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质朴无华,生动鲜活,未加丝毫刻意雕琢,亦无繁复华彩修饰,画面呈现得率真自然且富有灵动之感。诗中场景先始于热闹喧嚣的市场,继而流转至烟波浩渺的水上,最终“定格”于静谧悠远的岸边,如此布局,赋予这首短诗以“尺幅千里”的恢弘意境。它不仅细腻勾勒出渔家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更将水乡泽国独有的旖旎风光与诗意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宛如一幅意境悠远的柳岸渔舟画卷,真不愧出自诗人兼画家的手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

下一篇:清·赵翼《野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