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絮飘残已化萍":风中的柳絮残飞到水面化作浮萍,
# 萍:浮萍。,风絮:随风飘落的絮花,多指柳絮。
"泥莲刚倩藕丝萦":河泥中的莲花虽然刚劲果断,但是它的茎却依然会丝丝萦绕不断。
# 萦:萦绕、缠绕。回旋缠绕。,倩:请、恳请。此处谓莲花被藕丝缠绕。,泥莲:指荷塘中的莲花。
"珍重别拈香一瓣":别离时拈一花瓣赠与对方,
# 别拈香一瓣:谓分别之时手中握着一瓣芳香的花。拈:用手指取物,轻轻搓转。
"记前生":记念以前的事情。
"人到情多情转薄":人们常说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会很深,
"而今真个悔多情":现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
# 悔多情:一作不多情。,真个:真的。
"又到断肠回首处":回到伤心离别的旧地,
"泪偷零":泪水禁不住悄悄流下来。
# 零:动词,流下。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悼亡题材的词。借风絮飘残、莲花盛开等景象,表达了词人对同在此季逝世的爱妻的深切思念,追忆亡妻生前美好情景,抒发了内心深沉的眷恋与哀痛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这两句,化用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的典故。杜牧此句原是在描写离别的情境,说多情之人离别时,那种深沉复杂的情感,反倒像是无情一般。在纳兰性德的词中,作者巧妙地将杜牧诗句中所蕴含的关于情的复杂体验,与自己对亡妻的情感经历相联系。作者把自己与亡妻相处时,因年少多情而未全然珍视,如今却追悔莫及的心境,融入到对这句诗的化用中,借此表达自己对往昔情感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失去妻子后无尽悔恨与思念交织的情感。借景抒情:“珍重别拈香一瓣”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场景,词人叮嘱妻子拈香许愿,将情感寄托于这一细节之中,借眼前之景(拈香的场景)来抒发内心对亡妻的深情以及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卒章显志:“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结尾处直抒胸臆,将词人重回故地时,回忆起往昔而肝肠寸断、暗自垂泪的哀伤之情直白展现,点明全词的悲戚基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痛苦。
3. 分段赏析
上片,前两句为荷塘衰败的实景描绘。首句中,风絮化为浮萍,象征着妻子的亡故,“飘残”二字,既传递出季节更替的悲凉,亦是词人人生步入悲秋之境的写照。“泥莲”一句,意谓藕虽断却丝仍连,即便阴阳两隔,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依旧绵绵不绝,此既是眼前实景,更是情思的具象化。“珍重”两句,词人触景生情,追忆往昔,叮嘱妻子定要再燃一炷愿香,莫忘前世情分,期冀来生再续前缘,深情至此,内心之苦溢于言表。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赠别》中“多情却似总无情”之意,“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词人悔恨在妻子生前,未给予她全心全意的深情。彼时与卢氏成婚,心中还念着表妹谢氏,自觉因对表妹的多情,而对卢氏有所薄情。如今斯人已逝,空余暗自垂泪。这里的“悔”实乃反语,深藏着难以割舍的深情。后两句是词人真情的直白流露,“断肠”与“泪”,将因情而生的彻骨伤痛、凄苦惆怅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康熙年间,词人纳兰性德之妻卢氏因难产不幸离世。为悼念亡妻,倾诉内心的悲戚伤感,纳兰性德挥笔写下此词。
# 全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清陈维嵩《纳兰词点评》
# 词以景起,由景而引发了伤情。这里说自悔多情。其实并非真悔,而是欲寻解脱愁怀的淡语。如此抒写便更为深透了。
现代北京师院古籍所研究员张秉戍《纳兰词笺注》
上一篇:清·丘逢甲《春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