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chóu

朝代:清作者:丘逢甲浏览量:3
chūn
chóu
nán
qiǎn
qiáng
kàn
shān
wǎng
shì
jīng
xīn
lèi
shān
bǎi
wàn
rén
tóng
nián
jīn
tái
wān

译文

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想起往事就深感惊心难安,不由潸然泪下。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为的是去年的今天腐败的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了侵略者日本。

逐句剖析

"春愁难遣强看山":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想起往事就深感惊心难安,不由潸然泪下。

# 潸:流泪的样子。

"四百万人同一哭":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

# 四百万人:指中国台湾当时总人口。

"去年今日割台湾":为的是去年的今天腐败的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了侵略者日本。

# 去年今日:指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愁》是清代诗人丘逢甲创作的一首绝句。一作严金清诗。此诗通过追忆《马关条约》签订往事,抒发了深切的亡国悲痛,强烈呼唤祖国统一。作品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语言铿锵有力,字句饱含深情,既展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又深刻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清诗人、教育家

丘逢甲(1864~1912),晚清诗人、教育家。字仙根,号蛰庵、仲阏,别署仓海君、南武山人,台湾彰化人。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曾讲学台中、台南各书院。甲午战争起,督办团练抗击日军,兵败内渡广东,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曾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谘议局副议长等职,民国成立后赴南京,被举为参议员。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悲壮苍凉,接近杜甫、陆游、元好问,为近代诗界革命派大家。丘逢甲与黄遵宪、丁日昌、何如璋并称为“岭东四先生”。梁启超赞誉其为“诗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柏庄诗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浑身发抖,咬破手指用血写下“拒倭守土”四个大字。随后他联系台湾当地有声望的人士,组建义军誓死抵抗日军。但因没有外部支援,最终抗争失败,只能返回广东老家。一年后的1896年5月5日,也就是《马关条约》签订刚满一周年时,丘逢甲怀着沉痛心情写下《春愁》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他对失去台湾的深切哀愁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爱国诗。描绘了诗人面对春景难遣国愁,追忆《马关条约》签订时台湾同胞同声恸哭的悲怆场景,体现了对国土沦丧的深切痛楚,表达了渴望祖国统一、痛斥清廷无能的强烈爱国情怀。全诗将个人哀愁升华为民族泣血之痛,字字泣泪地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与统治者的软弱。

2. 写作手法

化用:此诗巧妙化用杜甫诗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句,诗人以“强看山”写春景难遣之愁,又借“往事惊心”直抒家国之恸。化用自然无痕,将个人悲愤与时代巨痛交融。对比:此诗善用时空对比,“春愁难遣强看山”一句,以明媚春光反衬家国之痛,“强”字凸显欲借山水消愁而不得的沉痛。后两句“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更以“去年”与“今日”的时间跨度,将个体悲恸升华为四百万同胞的集体恸哭,时空交织中强化了山河破碎的永恒伤痕。渲染:此诗善用渲染手法强化情感,“春愁难遣强看山”,春山愈美愈显愁肠百结,凸显家国破碎之痛;“四百万人同一哭”则夸张渲染集体悲恸,以数字与场景的叠加,展现全民族共泣的震撼画面。末句陡然点明“割台湾”之痛,使前三句蓄积的泪与愁喷薄而出,时空倒错间更显历史伤痕之深重。

3. 分段赏析

首句“春愁难遣强看山”,这句诗乍一听普普通通,可细细品味,里面藏着的情感多得说不完。诗人在写这句时,很可能借用了唐代杜甫《春望》里的意思。杜甫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里,写尽了安史之乱时的惨状——春天来了,山水还在老地方,可国家四分五裂,百姓四处流浪。本来春天是一年里最美好的时候,草儿碧绿,树林青葱,花儿争奇斗艳,春山也格外秀丽。但这时候的丘逢甲,哪还有心情欣赏这些美景?他满心都是愁,为了把心里的愁闷赶跑,只能硬逼着自己打起精神去看山。一个“愁”字,把诗人时时刻刻为国家大事担忧的心情全写出来了。可去看山也没能让他好受些,登上高处往远处看,那些让他一想起来就心惊的往事,一下子又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他忍不住心里难过,眼泪“唰”地流了下来。第二句“往事惊心泪欲潸”,这句诗一下子就解释了第一句里“强”字的原因,还化用了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句子。杜甫的意思是,连花儿都因为国家动荡不安而伤心流泪,鸟儿也为百姓的痛苦感到害怕。连没有感情的花草鸟儿都为国家大事难过,诗人心里得有多痛苦,就更不用说了。“往事惊心泪欲潸”,一方面让人更能体会到“春愁”有多重,另一方面又好像故意不说清楚,把话藏了一半。要是说诗的前两句还没明说到底为什么发愁,那其实是诗人在为后面的内容做准备,把情绪一点点积攒起来。第三句“四百万人同一哭”,这句诗把让人悲痛的场景又往前推了一步。根据《台湾通史》卷七的记载,光绪年间台湾大概有三百二十多万人。诗人说的“四百万人”,其实是个大概的数字,这里面包括了海峡两岸所有的台湾同胞。“同一哭”三个字,把台湾同胞们因为同一件事抱头痛哭,哭声震天的画面,完完整整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可到底是什么事,能让这么多人伤心成这样,诗人还是没直接说出来。前面这三句诗,诗人用一层接一层的写法,把情绪慢慢铺开,不断把感情积攒起来,从“愁”写到“泪”,再写到“哭”,就是为了突出最后一句“去年今日割台湾!”直到诗的结尾,诗人才一下子点明,自己发愁、流泪,还有所有台湾同胞痛哭的原因——就是“去年今日”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出去这件事。这最后一句特别重要,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心,让人印象深刻,忍不住跟着一起难过。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最后一句又和前面三句相互呼应,回答了前面留下的疑问,让读者心里的疑惑一下子就解开了。

4. 作品点评

全诗仅二十八字却蕴含强烈感染力,源于作者与民众同甘共苦的真挚情感。作品内涵丰富深刻,语言质朴无华毫无雕饰,完全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字里行间浸透着丘逢甲与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赤诚之爱,对故土台湾的深切眷恋,更饱含着对日本侵略者的血泪控诉,以及对腐朽清廷的愤懑痛斥。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既是对历史创伤的真实记录,也道出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作者当时寄居广东,追思往事,惊心动魄,春愁难遣,强看远山;“四百万人同一哭”,这当然不只是个人的不幸,而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去年今日割台湾”,则是直接谴责了清朝政府软弱无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全诗感情亢奋、语言浅显,确是一首催人泪下、易于传诵的正气诗。

无锡广播电视总台顾育豹编辑部主任顾育豹《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正气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赵翼《野步》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