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年来观瀑屡矣":我近年来观看瀑布很多次,
# 屡矣:多次了。屡,多次。
"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到峡江寺心里很难舍弃它,
# 意难决舍:思想感情上难以丢开。决舍,丢开。决,同诀,分别。
"则飞泉一亭为之也":就是飞泉亭造成的。
"凡人之情":凡是人之常情,
"其目悦":眼睛觉得悦目,
# 其目悦:他从视观中得到欣愉。悦,愉快。
"其体不适":而身体觉得不舒服,
# 其体不适:他的身体不舒适。适,舒适。
"势不能久留":势必不能长久地停留。
"天台之瀑":天台山的瀑布,
# 天台之瀑:天台山的瀑布。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城东北。
"离寺百步":距离寺庙有一百步左右,
"雁宕瀑旁无寺":雁宕山的瀑布旁没有寺庙。
# 雁宕:一作雁荡。雁荡:山名,即雁荡山。在浙江省东南部。
"他若匡庐":其他的如庐山(的瀑布),
#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山多巉岩峭壁、飞泉怪树。著名的瀑布有开先寺瀑等。
"若罗浮":如罗浮山(的瀑布),
# 罗浮:山名,在广东博罗县境内东江之滨,相传罗山自古有之,浮山由海浮来,与罗山并体,故名。山有朱明、桃源等十八洞天,白水漓、水帘洞等九百多处飞瀑幽泉。
"若青田之石门":如浙江青田县石门山(的瀑布),
# 石门:山名,在浙江青田县西。
"瀑未尝不奇":瀑布不是不奇特,
# 奇:奇观。
"而游者皆暴日中":可是游览者都在日中暴晒,
# 暴日中:暴露身体在日光之下。暴,即“曝”,晒。
"踞危崖":蹲坐在危崖之上,
# 危崖:高涯。,踞:倚靠。
"不得从容以观":不能悠闲地观看,
# 从容以观:神情舒缓地进行观赏。从容,舒缓。
"如倾盖交":就好像路上认识的朋友,
# 倾盖交:用《史记·邹阳传》引古谚语“倾盖如故”,是说行车相遇,停车而语,车盖接近,因以得交。但这种停车倾盖相谈,终归要各奔前程。
"虽欢易别":虽然(在一起)很快乐(但也)容易分别。
"惟粤东峡山":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
# 峡山:一名观亭山、中宿峡。在今广东清远市东北。
"高不过里许":高不过一里多的(距离),
"而磴级纡曲":但石砌的台阶曲折而上,
# 纡曲:盘盘曲曲。纡,曲折。,磴级:登山的石级。蹬:同“登”。
"古松张覆":古松张开树盖遮蔽,
# 古松张覆:《古松》二句:古老松树的枝叶伸张遮蔽。炎热的阳光也烤不着。
"骄阳不炙":(即使)火热的太阳也不觉得晒。
# 骄阳:炎热的阳光。炙,烤。
"过石桥":经过石桥,
"有三奇树鼎足立":有三棵奇特的树,(它们的根)像一座鼎的三条腿一样分别立着,
"忽至半空":忽然到了半空中的三棵树,
"凝结为一":就长在了一起。
# 凝结:交织到一起。原指液体凝成固体。
"凡树皆根合而枝分":凡是树都是根合在一起而枝叶分叉,
"此独根分而枝合":惟独这三棵树根部分开而枝叶汇合在一起,
"奇已":真是奇怪了!
# 奇已:这就奇异了。已:语气助词,表一种确定无疑的语气。
"登山大半":登山走过的一半路,
"飞瀑雷震":飞泻的瀑布像打雷似的轰鸣,
"从空而下":从空中一泻而下。
"瀑旁有室":瀑布旁有间屋子,
"即飞泉亭也":是飞泉亭。
"纵横丈馀":长宽有一丈多(的距离),
"八窗明净":八扇窗户明亮干净,
"闭窗瀑闻":关上窗户瀑布声响可以听得见,
"开窗瀑至":打开窗户瀑布就看到了。
"人可坐可卧":人们(在亭中)可以坐,可以躺卧,
"可箕踞":可以伸开两腿坐着,
# 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式。
"可偃仰":可以仰面朝天躺着,
# 偃仰:仰卧。
"可放笔研":可以放笔墨纸砚,
"可瀹茗置饮":可以煮好茶放在亭中饮用。
# 瀹茗:烹茶。瀹:煮。
"以人之逸":以人的安逸,
# 以人之逸:“以人”二句:用人的闲逸,等待流水的辛劳。逸,安闲、怡乐。
"待水之劳":对待水的劳碌,
# 劳:辛劳。
"取九天银河":把瀑布取来,
# 九天银河:指瀑布。语本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置几席间作玩":放在桌案几席上玩弄。
"当时建此亭者":当年建造这个亭子的人,
"其仙乎":大概是个仙人吧!
# 其仙乎:大概是个仙人吧。
"僧澄波善弈":澄波法师擅长下棋,
# 弈:下棋。
"余命霞裳与之对枰":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
# 对枰:对坐下棋。枰,博局,这里是比赛棋艺的意思。,霞裳:姓刘,山阴人。袁枚的学生。
"于是水声、":于是流水声、
"棋声、":棋子声、
"松声、":松涛声、
"鸟声":鸟鸣声,
"参错并奏":参差交错一起响起。
# 参错并奏:杂乱不齐地一起奏起乐来。参错,杂乱不齐。
"顷之":不一会儿,
"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又有拐杖拄地的声音从山中传来,
# 曳杖:拖着拐杖。曳:拖,牵引。
"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
# 诗集尺许:书本有一尺多长的诗集。
"来索余序":来求我作序。
# 索余序:求我给作个序。索,求取。序,序言,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
"天籁人籁":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
# 天籁人籁:天籁指自然界的音响;人籁本为古代竹制乐器,后泛指人所发出的声音。语出《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合同而化":融合在了一起。
# 合同而化:用《礼记·乐记》成语,意思是汇合融化在一起。
"不图观瀑之娱":没想到观赏瀑布而享受到的乐趣,
# 不图观瀑之娱:“不图”二句:没想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然到这种程度。娱,乐。
"一至于斯":竟到了这种境界,
"亭之功大矣":飞泉亭的功劳可真是大了!
"坐久":坐的时间长了,
"日落":太阳下山了,
"不得已下山":(我也)不得不下山去了,
"宿带玉堂":在带玉堂宿歇,
"正对南山":带玉堂正好面对着南山,
"云树蓊郁":云雾中树木郁郁葱葱,
# 蓊郁:茂盛、浓密。
"中隔长江":(南山与带玉堂)中间隔着北江,
# 长江:指峡江。
"风帆往来":(江上)航船来来往往,
"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把船停泊靠岸来这个寺庙之中。
# 泊岸:停船靠在岸边。
"僧告余曰":僧人们告诉我说:“
"峡江寺俗名飞来寺":峡江寺俗称飞来寺。”
"余笑曰":我笑着说:“
"寺何能飞":寺庙怎么能飞?
"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只有哪一天我的灵魂梦境,也许会飞来吧!”
"僧曰":僧人们说:“
"无征不信":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
# 无征不信:语出《礼记》:“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征,同“证”,证明。
"公爱之":您(既然)喜爱这座寺,
"何不记之":为什么不把他记载下来呢!”
"余曰":我说:“
"诺":好吧。”
"已遂述数行":已经写完了几行,
# 已遂述数行:完了就写了这几行。
"一以自存":一份用以自己保存,
"一以与僧":一份用以交给僧人们。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既细腻勾勒飞泉亭“纵横丈余,八窗明净”的精巧形制,又以“闭窗闻瀑,开窗瀑至”的奇绝设计,写尽亭与飞瀑的妙趣共生;更借古树浓荫、三奇鼎立的环境铺陈,以及游人“可箕踞可偃仰”的适意情态,将山水之乐与人文之趣浑然交融。作者以“九天银河置几席间”的浪漫想象,将自然奇观化为案头玩赏,尽显畅游山水的才子雅怀;而“水声、棋声、松声、鸟声”的声色交响,更暗合其散文“追求天然真趣”的艺术主张,读来如临画境,于灵动笔墨中见出性灵散文不拘格套的洒脱风神。
2. 写作手法
对比:开篇以“观瀑屡矣”与“至峡江寺意难决舍”对比,以天台、雁荡瀑布“暴日中”“踞危崖”的不适,反衬飞泉亭“从容以观”的独特,用“悬念-释疑”结构引发阅读兴趣。白描:以极简笔触勾勒景物特征,如“古树苍郁,枝叶交错”写浓荫,“三棵奇树如鼎足立”写树态,“纵横丈余,八窗明净”写亭貌,寥寥数语便形神毕现。记叙:顺叙,以“观瀑-登亭-赏景-别山”的游览顺序,依次叙述遍历瀑布、寻访峡江寺飞泉亭的过程,从起笔“余年来观瀑屡矣”到“依依别山”,脉络清晰,随脚步展开景致与感悟,让读者跟随行踪沉浸式体验。铺垫:开篇以遍历天台、雁荡等瀑“不得从容以观”的遗憾,铺垫飞泉亭观瀑“身心俱适”的独特;又借“古树苍郁、奇树异态”等沿途景致,为飞泉亭的“奇伟”营造氛围,使亭的魅力与观瀑之趣更突出。借景抒情:描绘飞泉亭内外“闭窗闻瀑、开窗见泉”的声景,以及夕阳下山间云树、江流风帆之景,融入对自然真趣的眷恋,对世人不识山水雅趣的惋惜,借山水传递“以适意为贵”的生活哲学。
3.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作者以“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起笔,用遍历天下瀑布的阅历作为情感铺垫,却独独对峡江寺产生“意难决舍”的依恋,随即以“飞泉一亭为之也”直指核心,将悬念聚焦于“飞泉亭”的独特魅力。紧接着展开精妙对比:寻常观瀑处如天台、雁荡,游人或“暴日中”顶烈日炙烤,或“踞危崖”临深渊而心惊,纵使面对奇观也只能“不得从容以观”,恰似萍水相逢的短暂欢愉,“虽欢易别”的遗憾跃然纸上。此处以“目悦体不适”的普遍困境,反衬飞泉亭“身心俱适”的独到之处——既破题释疑,又以“悬念-反衬-顿悟”的结构,让读者对飞泉亭的“奇伟”心生向往,足见袁枚开篇布局的匠心。第二部分:作者沿“蹬级”而上,笔触随脚步展开:先是“古树苍郁,枝叶交错”,浓荫如盖遮蔽骄阳,与前文“暴日中”形成冷暖对照;继而过石桥见“三棵奇树”,其“根分而枝合”的异态打破常规“根合枝分”的树貌,宛如天工造物的奇观。“骄阳不炙”的凉爽与奇树交织的光影,不仅为飞泉亭营造了“曲径通幽”的前奏,更以“未见其亭,先得其韵”的手法,暗示此处山水“非寻常境界”。行至半山,“雷鸣般瀑布轰响声”先声夺人,待见飞泉亭“筑于瀑布近旁”,方知声景合一的妙处。亭“纵横丈余,八窗明净”的小巧形制,与“闭窗闻瀑,开窗瀑至”的灵动设计,将自然与建筑的关系推向极致——关窗时,瀑声如万马奔腾穿透窗棂;开窗时,水花如碎玉跳珠扑面而至,物我界限在“声景互动”中悄然消融。袁枚以“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的铺陈,极写亭中观景的无拘无束——既非危崖上的拘谨踞坐,亦非烈日下的仓促一瞥,而是“以人之逸,待水之劳”的从容姿态。“箕踞”“偃仰”等放任体态,暗合道家“与自然齐一”的哲思,将观瀑从视觉享受升华为身心沉浸。“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一句,以浪漫想象将瀑布比作“银河”,仿佛伸手可摘星辰流水,把玩于茶桌席间。这种“移天缩地入君怀”的艺术构思,既展现飞泉亭与瀑布的咫尺之遥,更透出袁枚“以情观物”的才子本色——非merely观瀑,而是将自然奇观转化为可触摸、可玩味的生活美学。澄波与霞裳对弈时,“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四物之声此起彼伏,如四重奏般各擅其场;俄而老和尚怀远“拖杖声从云中来”,求序的吟咏声又加入其中。作者以“杂乱不齐却悦耳”的笔触,将自然之声(水声、松声、鸟声)与人文之声(棋声、诗声)编织成“天人合一”的乐章,恰如欧阳修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在“天籁人籁融合”的描写中,隐含袁枚对“适意”的追求——观瀑之乐不仅在于山水之美,更在于身处亭中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弈棋是雅趣,题诗是性情,听瀑是澄心,连老和尚求序亦成风景。这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正是其散文“追求天然真趣”的核心体现。第三部分:夕阳西下时,作者“依依别山”,寄宿带玉堂,见南山“云树浓郁”、江流“风帆往来”,却无一人停舟访寺。“无人登岸”的寂寥,与飞泉亭中“声色相和”的热闹形成反差,暗含对世人“迷于尘俗,不识山水真趣”的惋惜。而“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的化用,则以唐人诗句道出自身对自然的永恒眷恋——当世人在功利中奔走,唯有山水能慰藉心灵。末句“应邀作记以志”看似平实,实则蕴含两层深意:其一,为飞泉亭“藏于深峡而少人知”鸣不平,以文字为山水立传;其二,借亭喻人,暗示真正的雅趣如飞泉亭般,需在“喧嚣中寻静谧,在凡俗中见真奇”。袁枚以“记”为载体,既记录游踪,更传递“以适意为贵”的生活哲学,使山水小品超越写景层面,兼具思想厚度。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灵动笔触记述峡江寺飞泉亭,将亭宇与周遭景致描摹得形神兼备:既绘飞泉亭“纵横丈余,八窗明净”的精巧形制,又铺陈其“闭窗闻瀑,开窗瀑至”的奇绝妙境,更以古树浓荫、三奇鼎立的环境烘托幽趣。全文以“亭”为核心,熔记事、绘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写游人“可坐可卧”的适意,发“建此亭者仙乎”的慨叹,议“以逸待劳”的观瀑哲思,结构谨严如亭之八窗玲珑。语言凝练而不失通俗,如“水声、棋声、松声、鸟声”以白描状声色交响,“九天银河置几席间”用奇想化瀑布为玩物,读来既得山水画卷之趣,又获怡情悦性之思,尽显袁枚散文“天然真趣”的艺术魅力。
# 全文通灵活透,把风景秀丽与游人心里结合在一起。袁枚以逸待劳,以旁观态度欣赏风云变幻,而又愿把自己与天地同化,哲理丰富。
现代诗人张绍民《牵着灵魂去旅行·与史上游记名家的心灵对话》
上一篇:清·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下一篇:清·陈维崧《醉落魄·咏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