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liǔ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bái
táng
qián
chūn
jiě
dōng
fēng
juǎn
jūn
yún
fēng
wéi
dié
zhèn
luàn
fēn
fēn
céng
suí
shì
shuǐ
wěi
fāng
chén
wàn
qiān
zhōng
gǎi
rèn
suí
suí
fēn
sháo
huá
xiū
xiào
běn
gēn
hǎo
fēng
píng
jiè
sòng
shàng
qīng
yún

译文

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东风吹拂,柳絮飘飞得十分均匀。成群的蜜蜂、蝴蝶围绕着柳絮,纷乱繁杂。柳絮何曾随着流水逝去?怎会落于泥土中?(柳絮)千丝万缕始终不会改变,任凭它或聚或分。不要笑话柳絮徒然无根、自在飘荡。借助好风的力量,(我)要直上青云。

逐句剖析

"白玉堂前春解舞":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

# 春解舞:春能跳舞。这是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白玉堂:形容贾家的富贵豪奢。这里说柳絮所处高贵之地。

"东风卷得均匀":东风吹拂,柳絮飘飞得十分均匀。

# 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

"蜂围蝶阵乱纷纷":成群的蜜蜂、蝴蝶围绕着柳絮,纷乱繁杂。

# 蜂围蝶阵乱纷纷: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柳絮。有人以为是以蜂蝶之纷乱比喻飞絮,亦通。蜂围:一作“蜂团”。

"几曾随逝水":柳絮何曾随着流水逝去?

# 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

"岂必委芳尘":怎会落于泥土中?

# 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喻处于卑贱的地位。委:弃。

"万缕千丝终不改":(柳絮)千丝万缕始终不会改变,

# 万缕千丝终不改:“万缕”二句:意谓不管柳絮是否从枝上离去,柳树依旧长条飘拂。比喻不因别人的亲疏而改变固有的姿态。

"任他随聚随分":任凭它或聚或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不要笑话柳絮徒然无根、自在飘荡。

# 韶华休笑本无根:意即休笑我,春光中的柳絮本是无根的。

"好风凭借力":借助好风的力量,

# 凭借力:指不断地借助于风力。

"送我上青云":(我)要直上青云。

# 青云:高天,也用以说名位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柳絮》是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借薛宝钗之口所作的词。上片生动描绘了风扬柳絮、悠然起舞的形态,下片借柳絮传达出有离有合、有散有聚的情志。表面写柳絮姿容与心理,实则巧妙借其委婉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借柳絮咏志,展现出超脱世俗、充满憧憬的情怀。全词句句咏物,又处处融入自我情感,物性与我情水乳交融,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是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曹雪芹把《临江仙·柳絮》置于《红楼梦》第七十回的柳絮诗会之中,而这场诗会恰是大观园的最后一次诗会。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四大家族衰败的进程也在加速。在贾府,各种危机征兆愈发显著,往昔“声威赫赫”的贾府,如今已如日薄西山,濒临大厦将倾的绝境。此词正是曹雪芹对封建贵族阶级在没落时期生活的生动写照,深刻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沧桑变迁与家族命运的跌宕起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词。描绘了柳絮在春天白玉堂前,被东风均匀地吹拂着舞动,周围蜂围蝶阵,它不随流水消逝,也不落入尘土。柳絮万缕千丝始终保持本性,不管聚散如何。即便被人笑无根,却能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表达了对柳絮凭借外力积极向上的赞美,体现一种不甘平凡、励志向上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拟人:“白玉堂前春解舞”“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赋予柳絮以人的姿态和情感,说它懂得在春天跳舞,且能泰然面对聚散,生动地展现柳絮的形象。托物言志:借柳絮不随波逐流、凭借好风上青云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积极向上、不甘沉沦精神的追求,借柳絮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3. 分段赏析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开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在华丽的白玉堂前,柳絮仿佛懂得在春天里翩翩起舞,东风轻柔地将它们吹拂,使其飘飞得十分均匀。周围蜜蜂和蝴蝶围绕着柳絮,形成一片热闹的景象。“春解舞”赋予柳絮以人的灵性,生动地表现出柳絮在春风中轻盈舞动的姿态;“卷得均匀”细腻地刻画了东风吹拂柳絮的状态,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蜂团蝶阵乱纷纷”则通过描写蜂蝶的纷乱,衬托出柳絮的灵动与吸引力,为全词奠定了欢快的基调。“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这两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柳絮不愿随波逐流、委身尘土的高洁品性。“几曾”和“岂必”两个词语气坚定,强调了柳絮的志向,它不甘心被流水带走,也不愿意沉沦于泥土之中,展现出一种独立自主、不随俗流的精神,使柳絮的形象更加鲜明。“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进一步刻画柳絮的内心世界,尽管外界环境变幻无常,柳絮或聚或分,但它始终坚守自我,本质不变。“万缕千丝”形象地描绘出柳絮纷繁复杂的形态,“终不改”则突出了其坚定的信念;“任他”一词表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态度,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柳絮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深化了柳絮的形象内涵。“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结尾三句是全词的精华所在,笔锋一转,尽显豪情壮志。“韶华休笑本无根”回应前文,表明不要因为柳絮徒然无根、自在飘荡而轻视它,实际上它有着远大的志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则直接表达出柳絮渴望借助外力实现高远目标的抱负,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的精神。这两句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与前文的婉约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使整首词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也暗示了薛宝钗的人生追求,即希望借助一定的机遇和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4. 作品点评

从表象来看,这首词描绘的是柳絮的姿态神情与内在特质。但深入探究,它无疑是薛宝钗这一深谙人情世故的封建“淑女”自我性格的映射。薛宝钗秉持“罕言寡语,旁人皆以为她故作愚笨;安分守己,自己声称保持拙朴”的为人处世之道,这在柳絮“无论聚合离散皆能安然处之”的形象刻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二者紧密相连,互为印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综观全词,句句咏物,处处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现代刘建龙《中华诗词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

下一篇:清·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