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床淅沥青梧老":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
# 淅沥: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银床:指井栏。一说为辘轳架。
"屧粉秋蛩扫":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鸣叫中慢慢消失。
# 秋蛩:蟋蟀。,屧粉:借指所恋之女子。屧,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采香行处蹙连钱":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
# 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蹙:聚拢,聚集。,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 翠翘:女子的首饰。
"回廊一寸相思地":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
# 回廊:用春秋吴王“响履廊”之典。宋范成大《吴郡志》:“响履廊,在灵岩山寺。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履,廊虚而响,故名。”其遗址在今苏州市西灵岩山。作者词中多次提及此地,是纳兰性德与恋人开始恋情的地方。
"落月成孤倚":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
"背灯和月就花阴":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
# 就:走进,接近。
"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弥新,难以忘怀。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人诗。词中描绘了秋夜庭院的景色,如银床沥水、青梧渐老、秋蛩哀鸣等,通过这些景象,引发词人对过往恋人的深切怀念。词人旧地重游,试图寻觅恋人踪迹,却遍寻不得。在下片,又借回廊、落月等意象,抒发故地重游时的感伤之情。全词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追忆旧情时的凄楚情思。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将井阑、梧桐、秋虫等秋景与词人的孤寂、思念之情相融合,营造出深秋庭院清寂氛围,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虚实结合:“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实写眼前秋夜庭院中,井栏旁梧桐渐老、秋虫啼鸣,以及寻迹拾得翠翘的场景;虚写由这些实景引发的对往昔与爱人共处情景的追忆。直抒胸臆:“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直接抒发了历经十年,物是人非,而心中相思之情始终未变的感慨,将内心深处的深情与怅惘直白道出,情感真挚强烈。
3. 分段赏析
上片“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运用了视听结合的表现形式。“银床淅沥”写秋雨滴落井栏之声,营造出清冷氛围;“青梧老”描绘梧桐在秋意中凋零之景,视觉上传递出衰败之感。“屧粉秋蛩扫”一句,将秋蛩的哀鸣与昔日美人走过留下的香粉痕迹相联系,以动衬静,深化清寂氛围。从内容主题看,借景抒情,由眼前秋景引发对旧情的追念。语言上,用词精炼,寥寥数字便勾勒出深秋庭院凄清之景。“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采香行处”虚写往昔恋人活动场景,“蹙连钱”描绘如今小径苔藓丛生,今昔对比,尽显物是人非。“拾得翠翘”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出词人旧地重游时的怅惘。从表达技巧看,以小见大,通过拾得翠翘这一行为,深刻传达出内心无法言说的遗憾与伤感。下片“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回廊”这一意象具有象征意义,是往昔甜蜜与如今哀伤的交汇点。从形象角度,刻画了词人在回廊中,于落月之下独自凭倚的孤寂身影。在表达技巧上,情景交融,借回廊、落月之景,抒发内心深沉的相思之情。“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从语言风格看,质朴自然却饱含深情。在内容主题上,直抒胸臆,“十年踪迹”与“十年心”,将时间跨度与情感深度相融合,强调对旧情的长久眷恋,以及岁月变迁中物是人非的无尽悲哀。
4. 作品点评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作品。在文学价值上,其以细腻笔触抒发真挚情感,具有极高感染力。语言风格明白如话,却又蕴含深情,看似平淡却暗涌情感波澜。写作特色上,全词触景伤情、抚今追昔,抒情自然流畅。善于运用清幽意象营造哀伤氛围,“银床”“青梧”“秋蛩”,情景交融。且用典绵密,虽不刻意彰显却使词意更深远。
# 那些被使用了数个世纪的旧典故,回廊、红窗、心字香之类,乃至落花、苔痕等等,似乎早被人们嚼熟了。但是,这些意象在纳兰容若笔下能翻出一番冷峭、清丽的新意,读来令人肌骨清凉。
现代作家孟晖《莲花香印的足迹》
上一篇:清·纪昀《河中石兽》
下一篇:清·曹雪芹《红楼梦曲·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