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雨朝寒愁不胜":这连绵不断的雨如同剪不断的哀愁,
# 伏雨:连绵不断的雨。唐《秋雨叹》:“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那能还傍杏花行":依稀记得去年我们到杏花园游玩。
"去年高摘斗轻盈":还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
# 斗轻盈:与同伴比赛看谁的动作更迅捷轻快。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的轻快、灵活。,高摘:攀高折花。
"漫惹炉烟双袖紫":香炉中的熏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
# 炉烟:香炉中的熏烟。
"空将酒晕一衫青":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
# 酒晕:喝完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陆游《宴西楼》诗:“烛光低映珠帐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人间何处问多情":人间何其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春怀人词。描绘夏日朝雨添寒致词人哀愁,无心赏杏花,忆起去年与爱人同游采杏之乐。如今独对炉烟,双袖被熏紫,空饮酒染青衫,尽显孤寂。营造伤感氛围,表达对逝去爱情、美好往昔的怀念,及无处觅多情的失落。
2. 写作手法
对比:今昔对比,上片中“那能还傍杏花行”是今日,“去年高摘斗轻盈”为往昔,曾经与佳人春日同游摘花的欢乐,对照如今孤身一人、对杏花唯恐避之不及的愁苦,突出物是人非、思念深沉之痛;情境对比,下片“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的无聊孤寂,与往昔美好时光碰撞,强化此刻内心的怅惘,尽显词人的落寞心境。借景抒情:“伏雨朝寒愁不胜”,借连绵夏雨、清晨寒意这些肃杀阴冷之景,渲染出词人内心浓重的哀愁,奠定全词基调。“那能还傍杏花行”,面对依旧绽放的杏花,因佳人不在,杏花春雨之景反倒勾起伤心,将思念融入景中。“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描绘炉烟缭绕、酒晕染衫的画面,以孤寂无聊的景,抒发出词人内心无所寄托、茫然若失之感,借景将怅惘之情具象化,情与景相融。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伏雨朝寒愁不胜”,点明时节与心境,连绵的夏雨、清晨的寒意,交织成一片愁绪的网,将词人紧紧笼罩,奠定全词愁苦的基调。紧接着“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往昔与佳人春日攀杏枝、嬉闹比轻盈的美好画面浮现眼前,可如今面对同样的杏花春雨,佳人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刺痛人心,他甚至不敢再靠近杏花,怕触景伤情,深刻诠释了睹物思人的沉痛,延续中国诗歌睹物伤情的传统,让春花秋月皆化作愁绪的导火索。下片:“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精描细绘出词人烤火饮酒之景,炉烟轻绕使双袖映紫,青衫沾酒晕,“漫惹”“空将”二词精妙,直白道出其无聊、恍惚之态,仿若行尸走肉般茫然。至尾句“人间何处问多情”,全然抛开修饰,以质朴言语道尽无奈,天地虽大,却难觅寄托深情之处,如“谁念西风独自凉”般,将孤独、无处释怀之感推向极致,尽显词人内心的迂曲愁绪。
4. 作品点评
全篇情致优美,语简意丰,意境深远且富有哲理,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好词作,以精当笔触绘情思、展遐思,让读者品人生况味。
# 此诗描绘了一种多情无奈的阑珊意绪。词中上下片之结句点出其情伤的底蕴,倘恍迷离,空灵清丽。
现代作家聂小晴
上一篇:清·顾贞观《金缕曲二首》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梦江南·昏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