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吴汉槎宁古塔":这首词寄给远在宁古塔的的吴汉槎,
# 吴汉槎:名兆骞,江苏吴江人。顺治举人,工诗文,以科场事为人所陷,于顺治十六年谪戍宁古塔(今海林市长汀镇)。
"以词代书":用词代替书信。
# 书:书信。
"丙辰冬":丙辰年的冬日,
# 丙辰: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寓京师千佛寺":我暂住在京师的千佛寺中,
"冰雪中作":于冰天雪地中写下此词。
"季子平安否":你近来平安吗?
# 季子:指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号延陵季子,素有贤名。后常称姓吴的人为“季子”。这里代指吴兆骞。
"便归来":即便你回来,
"平生万事":以前的那些事,
"那堪回首":回忆起来又怎么能够忍受呢?
"行路悠悠谁慰藉":昔日朋友形同陌生的路人,又有谁安慰你,
# 慰藉:安慰之意。,悠悠:关系很远,不相关。,行路:过路人。
"母老家贫子幼":你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早已经记不起,
"从前杯酒":从前杯酒相娱的时侯。
# 杯酒:即杯酒言欢的缩语。
"魑魅择人应见惯":魑魅搏人的事应该司空见惯,
# 择人:一作“搏人”,打人,抓人。据吴兆骞子吴振臣在《秋笳集》的跋中说,吴兆骞“为仇家所中,遂遣戍宁古。”,魑魅:传说里的山林妖怪。
"总输他":正直人总是输,
"覆雨翻云手":输在覆雨翻云的小人之手。
# 覆雨翻云手: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陷害好人的阴毒小人。
"冰与雪":我们与寒冷的冰雪,
"周旋久":打交道已经很久很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劝你不要让泪水把牛衣滴透。
# 牛衣:乱麻编制的给牛保暖的披盖物。据《汉书·王章传》载,王章贫困的时侯,曾与妻子卧于牛衣上对泣。
"数天涯":请你数一数天下的戍边人,
# 数天涯:“数天涯”二句:吴兆骞被遣戍边,其妻至戍所相陪十余年,生有一子四女。
"依然骨肉":仍旧和家人团聚一堂的,
"几家能够":又有几家?
"比似红颜多命薄":比起早已冤死的红颜薄命人,
"更不如今还有":更不如你如今还留有性命。
"只绝塞":只是在那极远的边塞,
# 绝塞:极远的边塞。
"苦寒难受":四季冰雪的苦寒难受。
# 苦寒难受:吴兆骞《秋笳集》卷八《与计甫草书》中有:“塞外苦寒,四时冰雪。”
"廿载包胥承一诺":你在边塞已经二十年,我要像申包胥那样实现诺言,
# 廿载包胥承一诺:从1657年吴兆骞被遣戍宁古塔,到作者1676年写这首词,正好二十年。包胥承一诺,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载,春秋时,楚国大夫包胥立誓要保全楚国,后果然如愿。廿载,二十年。
"盼乌头马角终相救":像燕丹盼归使乌头白马生角样,一定把你营救。
# 盼乌头马角终相救:《史记·刺客列传》索引:“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燕太子丹仰天长叹,上感于天,果然乌头变白,马也生角。
"置此札":我就以这首词代替书信,
# 札:信札,书信。
"兄怀袖":请你妥善保存。
# 兄:一作君。
"我亦飘零久":我也漂泊他乡很久很久。
# 我亦飘零久:飘零,漂泊。作者康熙五年(1666年)中举,掌国史馆典籍,五年后因父病告归,康熙十五年(1676年)又入京在纳兰性德家教书,两度客居京师,故有飘零异乡之感。
"十年来":自中举十年来,
# 十年来:从康熙五年(1666年)作者中举,到1676年写这首词,正好十年。
"深恩负尽":我辜负了你的深厚恩情,
"死生师友":未报答你这位生死之交的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从前你我齐名并非名不副实,
# 宿昔齐名非忝窃:宿昔,过去。非忝窃,不是名不副实。《感引集》卷十六引顾震沧的话说:“贞观幼有异才,能诗,尤工乐府。少与吴江吴兆骞齐名。”
"只看杜陵穷瘦":试看曾为怀念李白而瘦的杜甫,
# 杜陵穷瘦:一作“杜陵消瘦”。杜甫在《丽人行》中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李白戏杜甫诗中有:“借问别采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只看:一作“试看”。
"曾不减":忧闷不少于,
"夜郎僝僽":流放夜郎的李白。
# 夜郎僝僽:李白曾被流夜郎(今贵州省西部),受到摧残。这里以杜甫和李白比喻作者和吴兆骞。
"薄命长辞知己别":我的夫人已经去世,又与知己的你分别,
# 薄命长辞知己别:指作者夫人去世和与吴兆骞分别。
"问人生":试问人生在世,
"到此凄凉否":到这步田地凄凉不?
"千万恨":我将千种怨、万种恨,
"为兄剖":向你细细倾吐。
# 兄:一作“君”。
"兄生辛未吾丁丑":你生于辛未年我生于丁丑,
# 兄生辛未吾丁丑:吴兆骞生于辛未年,即明崇祯四年(1631)。作者生于丁丑年,即明崇祯十年(1637年)。
"共些时":都经历了一些时日,
# 些:一作“此”。
"冰霜摧折":冰雪摧残,
"早衰蒲柳":已经成了早衰的蒲柳。
# 早衰蒲柳:蒲柳,即水杨,是凋零最早的树木。《世说新语》载:“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词赋从今须少作":劝你从今要少作词赋,
# 词赋从今须少作:“诗赋”二句:古人认为创作诗文损伤人的心魂。桓谭在《新论》里说,他和扬雄都因作赋,“用精思大剧而得病”。作者和吴兆骞创作都很勤奋,尤其是吴兆骞,儿童时就作胆赋,“累千余言”。(见《国朝先正事略》)
"留取心魂相守":多多保重与我长相守。
# 魂:一作“魄”。
"但愿得":但愿,
"河清人寿":黄河变清人长寿。
# 河清人寿:河,指黄河。黄河水浊,古时认为黄河清就天下太平。古人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认为黄河千年一清,而人寿有限。这里是希望一切好转,吴兆骞能归来的意思。
"归日急翻行戍稿":你归来定会急忙翻阅戍边时的诗稿,
# 行戍稿:在戍边时所写的稿子。
"把空名料理传身后":把它们整理出来传给后世,但也只是忧患在前空名在后。
"言不尽":满心的话语说不尽,
"观顿首":我在此向你行礼磕头。
明末清初词人,“词家三绝”之一
顾贞观(1637~1714),清代词人。字华峰,号梁汾,无锡(今属江苏)人。康熙举人,任秘书院典籍,曾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好。其工诗词,早年与吴兆骞齐名,后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词家三绝”。其词性情真挚,一往而深,其名作《金缕曲》二首被推为清词压卷之作。其他长调,亦多感慨生哀之作。其小令清隽雅怨,风骨挺秀。代表作品有《金缕曲》《石州慢·御沟为漕艘所阻》《南乡子·捣衣》等。著有《征纬堂诗》《弹指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赠友抒怀词,作者“以词代书”,其一以“季子平安否”的深切问候开篇,直诉对流放宁古塔的友人吴汉槎的牵挂,通过“母老家贫子幼”“魑魅搏人”等细节,勾勒出友人流放生涯的孤苦与磨难。其二则由己及人,自叹身世之悲,追忆与友人的知己之谊。两首词融为一体,感人至深,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 写作手法
用典:“泪痕莫滴牛衣透”。西汉王章贫困时,曾卧于牛衣(用草或麻编的给牛御寒的覆盖物)中,与妻子诀别,后因妻子劝诫重燃斗志。后世以“牛衣”代指贫困。词中“牛衣”既实写吴兆骞在宁古塔的贫寒处境,又以王章“牛衣对泣”的典故,暗喻其内心的屈辱与痛苦,此典将抽象的“苦寒”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牛衣”意象,画面感极强,引发读者共情。“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春秋时,楚国被吴国攻破,大夫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于秦庭痛哭七日,最终感动秦哀公出兵救楚。顾贞观以申包胥自喻,表达自己营救友人的坚定决心。“乌头马角”典出《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求归秦时,秦王戏言“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原指不可能之事,此处反用其意,意为“即便如乌头白、马生角般艰难,也定要救你”。既以历史典故强化自身决心的悲壮,又以“终相救”的信念传递希望,情感沉郁而有力。“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杜甫号杜陵野老一生颠沛流离,晚年漂泊西南,诗人以“消瘦”自况,暗喻两人才名与坎坷。“曾不减,夜郎僝僽”。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牵连,长流夜郎,顾贞观以李白类比吴兆骞,强调二者虽非同罪,却同遭“流放”之厄,且皆为“薄命”之人。此典既点明吴兆骞流放宁古塔如李白之冤,又以李白的才名与结局暗示吴兆骞在绝塞的凄凉,加重悲剧感。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词的首句先问平安,此乃书信常例,词是以词代书。故先作常套语。然而,次句“便归来”三字,却似突兀而实为平易,破空而至。本来,此词上片,全是为述兆骞“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这“万事”诚难诉尽,作者姑且举其大者:远行在外、无人慰藉,不堪回首此其一;母老、家贫、子幼,从前杯酒言欢之友亦消散难忆,不堪回首此其二;被彼魑魅魍魉之辈诬陷,却无从申冤、无从复仇,只能叹“应见惯”,哀“总输他”,不堪回首此其三;日日与宁古塔冰雪周旋,不堪回首此其四。读者仅读此数端不堪回首,亦已足感作者体察友人心曲之深,足悟作者与友人交谊非常;不意,作者犹能于此千万重悲恨之上,更添“便归来”三字,令读者感知与领悟更深一层。有此二字,便足见兆骞此十七年所受之苦,亦为终身之痛,不能归来自是终身之痛,即便能归,亦是终身之痛,因终留难消之创痕。同时,有此三字,亦予绝塞良朋以“归来”之望,纵是极渺茫之假设也罢。是以,凭此笼盖上片之“便归来”三字,作者与吴兆骞相知相交至何境界,已是尽在不言;置此三字于篇首,足见作者精于构思。下片首句“泪痕莫滴牛衣透”,牛衣,乱麻编衣,典出《汉书·王章传》,“透”字实为精于遣词之范例。上片中,作者直指友人之极痛处,令其不能不放声一恸,泪湿牛衣。然倾尽悲怀,乃为重振精神,故牛衣不可无泪,亦不可浸透泪水,消沉绝望。哭过之后,亦当退一步、回心思量。吴兆骞有毅然出塞相伴之爱妻、有生于北地之儿女,如此得以骨肉完聚之家,已属万幸。当年科场案发,多少少壮才子为之殒命,结局更不如尚存之兆骞,此又足可慰怀者。当然,绝塞之地苦寒难当,然既有此自宽与庆幸,又怎不该坚韧求生?况前途尚有指望,尚有立下“终相救”誓言之今世申包胥在奔走。故作者劝友人,虽泪透牛衣,仍可将此“以词代书”之书札藏入牛衣环袖、静候佳音。第二首词上片先发慨叹:“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语极沉痛,“亦”字承上首,非泛泛之言。“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从己身又及二人。杜甫《长沙送李十一衔》云:“李杜齐名真悉窃,朔云寒菊倍离忧。”杜甫所言乃谦辞。史载李杜齐名者非止一例,东汉李固杜乔、李膺杜密等,唐诗人李白杜甫,此处反用杜诗言“非忝窃”,以杜甫自况。“只看杜陵消瘦。”以李白比吴兆骞,李白曾长流夜郎(中道放归),喻吴兆骞之谪戍宁古塔,“僝僽”,指受磨折与愁苦烦扰。己身虽未谪戍,却与吴兆骞同感痛苦,备受煎熬。“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红颜薄命,长辞指亡故。顾贞观曾罹丧妻之痛,薄命长辞,知己远别,人生至此,诚为凄凉。人生之中罕有人曾历此凄凉境地。“问人生”此一反问即含此二重悲意。“千万恨,为兄剖”,自然收束上片。下片从年齿诉说,“兄生辛未吾丁丑”。辛未、丁丑至作此词时,两人皆逾四十,“四十曰强,仕。”然“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身体均遭摧残而早衰。蒲柳用《世说新语》顾悦与晋简文帝同年而先老之典,而“蒲柳”遂成自指体衰之谦词。此处用“共”字,明示二人皆然,此乃呼应上文“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既年过四十,身体早衰,便当留意颐养:“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两句语重心长。既可“相守”,表明前途仍有指望。“但愿得、河清人寿。”(“俟河之清,人寿几何?”“黄河清,圣人出。”)此句祝愿,字面取前句,意在后句。冀望圣主施恩,远人得归故里终老。政治清明,人民自当安泰终老,故曰“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吴兆骞诗作必传于后世,此为作者预见,亦完全符实。吴兆骞流放后,诗风益增悲壮苍凉之气,脍炙人口,于清初亦属重要作家。此显作者对吴兆骞之信任与宽慰。不言“声名”而言“空名”,此“空”字将上文诸般苦痛尽括其中,盛名未能免其生前苦难,故曰“空名”,此“空”字可称一字千金。“言又尽,观顿首”,仍为书信格式。
4. 作品点评
这两首词采用书信体式创作,构思颇为独特,字里行间皆出自肺腑,读来情真意切,动人至深。
# 华峰(作者字)《贺新郎》(《金缕曲》的原名)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诗话》
# 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戒,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
清段晓华、龚兰《清词三百首详注》
# 二词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覆,两人心迹,一一如见。此千秋绝调也。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