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èr
yuè
shí

朝代:清作者:袁枚浏览量:3
chén
chén
gēng
jiàn
jiàn
rén
shēng
jué
chuī
dēng
chuāng
gèng
míng
yuè
zhào
tiān
xuě

译文

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声,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吹灭灯后发现房间里更加明亮了,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内变得更加明亮。

逐句剖析

"沉沉更鼓急":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声,

# 更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晚上派专人巡夜,打鼓报道时刻,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沉沉:指从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声音。

"渐渐人声绝":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

# 绝:此谓消失。

"吹灯窗更明":吹灭灯后发现房间里更加明亮了,

# 吹灯窗更明:把灯吹灭后,因为窗外有月亮,又有雪光映射,所以窗子里面反而显得更加明亮了。

"月照一天雪":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内变得更加明亮。

# 一天:满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十二月十五夜》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冬夜的静谧景象:更鼓声声渐远,人声悄然消逝,吹灭灯火后,皎洁的月光映照着皑皑白雪,竟使窗户显得格外明亮。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清新自然。通过夜之宁静、雪之皎洁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独自欣赏雪夜美景的独特体验,流露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十二月十五夜》这首诗是袁枚创作于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当时已经61岁的袁枚虽因右足生疮行动不便,却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正如他在《病足》诗中所言“静处光阴多,闲中著作妙”,即便无法登山远游,仍能在静养中发现生活的诗意。这首五言绝句正是诗人在当年最后一个冬月十五之夜,面对皑皑白雪与皎洁月光,以这种安闲自适的心境即兴而作,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怀诗。全诗通过描绘冬夜更鼓渐远、雪月交辉的静谧景象,展现了诗人独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诗中“吹灯窗更明”的巧妙转折,既写出雪映月光的空明之境,又含蓄传递了袁枚隐居后悠然自适、静享自然的闲逸之趣。

2. 写作手法

叠字:首句“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中,“沉沉”与“渐渐”两组叠词,既模拟了更鼓声的断续和人声渐消的过程,又通过音韵的重复强化了夜深人静的氛围。对偶:“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中“沉沉”对“渐渐”、“更鼓”对“人声”、“急”对“绝”,上句写更鼓声的急促,下句写人声的消失,通过“急”与“绝”的对比,强化夜深人静的过程。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两句,通过声音的变化巧妙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意境。“更鼓”的急促与“人声”的消逝形成鲜明对比,而“沉沉”“渐渐”两组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更生动再现了夜色渐深的过程,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时间流逝的脚步声。前两句采用散行句式,为后文描写雪月交辉的奇景做了铺垫。后两句:“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展现了雪映月光的独特景致。按常理吹灭灯火后应当昏暗,此刻却因皎洁的月光与遍地的白雪相互映照,反而使窗户更加明亮。诗人或许已经准备就寝,却被这难得一见的雪月美景吸引,忍不住起身临窗观赏。末句“月照一天雪”以白描手法,既准确描绘出月光与雪色交相辉映的实景,又传达出诗人沉浸其中的审美愉悦。这种表现手法虽可能受到前人“灭烛怜光满”的启发,但诗人摒弃了怀远伤逝的套路,纯粹抒写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视角。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过交替运用对偶与散行的句式,形成了语言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诗中描绘的腊月雪夜赏月景象,表面看似清冷幽寂,实则与柳宗元《江雪》中“孤舟独钓”的孤绝心境截然不同。袁枚作为一位生活安适的诗人,在此诗中纯粹抒写了自己雪夜赏月的真实体验,既无贬谪之苦,也无身世之悲,展现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情趣。这种平实自然的笔调,恰恰体现了诗人性灵说的创作主张——以真性情观照自然,以平常心体味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描写景物有声有色,动静有致,景象新鲜生动,是富有魅力的佳篇。

不详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员徐庆宜《历代绝句精华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咏史》

下一篇:清·柳亚子《孤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