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东南十五州":在那繁华绮丽的江南富庶之地,
# 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地区。,金粉:妇女化妆用品,用作繁华绮丽之意。
"万重恩怨属名流":无限的恩宠和肆意报怨齐集于名流士林。
# 万重恩怨属名流:指“名流”在声色和名利场中彼此猜忌争夺,恩怨重重。恩怨:指情侣夫妻间的恩爱悲怨之情。属(zhǔ):表结交。名流:知名之士。这里指当时社会上沽名钓誉的头面人物。
"牢盆狎客操全算":权贵、幕僚把持着全部大权,
# 牢盆狎客操全算:“牢盆”两句:意谓在盐商家帮闲的清客和那些轻薄文人得操胜算,全很得意。牢盆:古代煮盐器具。这里借指盐商。狎(xiá)客:权贵豪富豢养的亲近的清客。
"团扇才人踞上游":内宫佞臣窃据了朝廷要津。
# 踞上游:指占居高位。,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文人的贬称。圆扇,古代宫妃、歌妓常手执白绢团扇。才人:宫中女官。
"避席畏闻文字狱":书生离席畏惧文字狱,
# 文字狱:指清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故意在作者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康熙、雍正、乾隆几代文字狱尤为厉害。,避席:人席地而坐,为表示恭敬或畏惧离席而起。
"著书都为稻粱谋":著作只为谋食保安宁。
# 为稻粱谋:为生活打算。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阳雁,各为稻粱谋。”原指鸟类寻觅食物,转指人们为衣食奔走。
"田横五百人安在":田横壮士今在何处?
# 田横五百人安在:“田横”两句:借用田横门客的故事讽刺清统治者惯于欺骗,指出当时有些士大夫趋炎附势,没有骨气,实无益处。田横在秦末自立为齐王。刘邦统一中国后,田横带领五百多人逃入海岛。刘邦招降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来到离洛阳三十里处,终于觉悟到向刘邦称臣为耻,自刎而死。岛上五百人听到田横已死,也都自杀(见《史记·田儋列传》)。
"难道归来尽列侯":难道都已封官拜爵、归顺大汉朝廷?
# 列侯:爵位名。汉制,王子封侯,称诸侯;异姓功臣受封,称列侯。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中描绘了当时江南名士在清王朝残酷统治下的种种庸俗苟安之态,他们有的依附权门,窃据要职,有的为求自保,埋头著书,深刻体现出在高压统治下知识分子群体的扭曲状态,营造出一种压抑、无奈的氛围。作者借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刻画,表达了对名士们行径的愤慨与讽刺,深刻且辛辣地鞭挞了当时整个现实社会的腐朽没落,抒发了对黑暗时世的强烈不满。
2. 写作手法
用典:“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此句运用了田横的典故。田横是秦末汉初人,刘邦称帝后,田横率领五百门客逃亡海岛。刘邦招降,田横不愿臣服,自刎而死,其门客听闻后,也全部自杀。诗人在此处使用这一典故,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借古讽今:“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诗人借田横及其门客坚守气节、不向汉朝屈服的故事,与当时在清朝统治下,众多知识分子为名利而丧失气节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反问“难道归来尽列侯?”讽刺清王朝以名利诱骗知识分子,批判当时士人无节,进而将矛头指向清王朝的统治,揭示其对知识分子的腐蚀和压迫,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的是繁华的东南之地,那些号称“名流”之辈,实则攀附权贵、贪图虚名。他们全然从一己私利出发,彼此勾结又相互倾轧,由此滋生出无尽的恩怨纠葛,将这片区域搅得乌烟瘴气。当时,作者客居于昆山,目睹东南地区士林风气,不禁感慨万千。故而在诗中,着重针砭江南“社会名流”追名逐利的丑恶行径,以及小人把控官场的不良现状,笔触间满是对这一现象的批判与无奈。颔联所呈现的“名流”充斥的官场,可谓乱象丛生。其中,既有手握重权、满身铜臭的“牢盆狎客”,这类人凭借盐业权势,作威作福;又不乏手持团扇、挥动麈尾,只会高谈阔论,实则百无一用的贵家子弟。那些在盐商门下阿谀奉承的清客,以及华而不实的轻薄文人,这群所谓的“名流”,竟在当时的社会中肆意操纵局势、占据高位。虽未详尽揭露“名流”祸国殃民的恶行,也未直接描绘百姓遭受欺凌的悲惨,但当整个社会被这般狐朋狗友掌控,不难想象,这看似繁华奢靡的金粉世界,实则内里乌烟瘴气。如此恶劣的风气,着实令作者深恶痛绝。此联中的“操”与“踞”二字,本是中性词汇,然而在此处,却被作者运用得极具动感,且冷峻犀利,对“名流”们的批判与鞭挞,不言而喻。颈联深刻展现了在文字狱高压政策笼罩下,士人们的艰难处境与苟且偷安的心态。诗中字里行间,既能感受到诗人对清政府借文字狱残酷镇压士人的强烈愤恨,又能察觉其对那些罔顾国家大义,一心只贪图个人名利的士人,流露出的不满与无奈的喟叹。将笔触对准现实中与官场相对的“士林”,对其心态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此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面对高压统治下知识群体呈现出的柔媚、怯懦之态,内心满溢的愤懑与同情。这种复杂的情感层层递进,自然而然地为结尾两句的抒发做足铺垫,引出更为深刻的思考与表达。尾联里,作者的批判锋芒直接指向了将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封建最高统治层。回顾历史,从刘邦虚情假意、难以兑现的封侯承诺,到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所显露的得意,再到朱元璋定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便“自外其教”,进而“诛其身而没其家”的严酷法令,直至清初以来接连不断的文字狱案件,熟知史事的龚自珍对统治者的这些手段洞若观火。他借田横的典故,意在警醒世人,切不可轻信清政府看似温和的怀柔政策。通过这一历史故事,深刻揭露了清政府对士人实施的思想压制与笼络手段的欺骗本质。实际上,封建统治阶层才是这一系列“黑幕”的幕后操纵者。作者的深刻思考,就蕴含在这意味深长的最后一问中,引人深思封建统治对士人的压迫与愚弄。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现了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的巧妙融合。其二,达成了政治思想与艺术概括的高度统一。其三,在整体架构上,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在语言风格上,造语庄重典雅,沉稳端方。诗句对仗严谨工整,丝丝入扣,毫无疏漏。加之韵律和谐优美,音调抑扬顿挫,铿锵悦耳,读起来给人一种刚劲有力、骨力铮铮之感,在传递深刻思想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美妙的韵律享受,强化了诗歌的音乐美感。
# 此诗名为“咏史”,实为讽今。诗歌对当时东南一带的上流社会做了一个几近全面的总结,那些自命为“名流”的读书人,整天恩恩怨怨,勾心斗角,互相倾轧;越是低贱,越是卑劣,越是占据着高高的位置,把持着种种的权力,如同诗人另一题《咏史》二首之一所云:“猿鹤惊心悲浩月,鱼龙得意舞高秋。”他们没有丝毫的骨气和胆量,没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只知道为个人谋求私利,苟且偷生。古代田横那样的壮节有为之士,如今非但一个都见不到了,而且就算“归来”,在这样的一种龌龊局面之下,又能有何真正的作为呢?这里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当然就在于统治阶级的政策本身,也在于封建腐朽的社会制度。因此,龚自珍这首诗,实际上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也正是他之所以要呼吁改革的出发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朱则杰《元明清诗》
上一篇:清·龚翔麟《菩萨蛮·题画》
下一篇:清·袁枚《十二月十五夜》